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2025年廣東兩會專題 > 媒體關注

廣東GDP有望率先突破14萬億元 經濟總量兩年內連跨兩個萬億級臺階
工業、外貿、就業各領域都挑起大梁

時間 : 2025-01-16 10:43:20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全國各地陸續進入兩會時間,也是各地公布經濟“成績單”的時候。剛剛過去的2024年,經濟大省表現如何?

  1月15日,在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4年,預計廣東GDP突破14萬億元,進出口總額突破9萬億元,雙雙創下新高。廣東有望率先成為全國首個14萬億省份,經濟總量兩年內連跨13萬億、14萬億臺階,第36次蟬聯霸榜全國第一。

  頂住壓力“穩”字當先

  全國樓市仍在深度調整,廣東產業結構與房地產關聯緊密;新舊動能轉換帶來“陣痛”,省內部分經濟大市增長乏力;強降雨、臺風等極端天氣輪番侵襲,對生產經營帶來沖擊……

  當外界還在猜想“第一經濟大省行不行”時,廣東卻“悄悄”邁上了14萬億新臺階,再一次用實力回應質疑。

  經濟總量連續36年全國第一,又在短短兩年內連續躍過兩個萬億級臺階,這是廣東經濟穩中有進的最佳“注腳”。

  隨著經濟規模持續增大,廣東現在1個百分點增速帶來的增量,相當于10年前的約2.1個百分點;每一個百分點的增長都來之不易,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值得關注的不僅僅是數字本身。數字背后藏著更加重要的命題:過去一年,挑戰與困難重重,廣東如何應對?

  由房地產深度調整所帶來的影響,是我國面臨的周期性問題,廣東的探索與應對,無疑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廣東之所以“能”,是因為保持著一往無前的戰略定力。

  ——開放,開放,再開放。

  “老廣交”煥發新活力,春秋兩季廣交會,共吸引約50萬人次境外采購商,創歷史新高;開放大門越開越大,廣州、深圳入選全國外商獨資醫院試點地區;深圳前海,亞馬遜全球開店亞太區首個創新中心啟用,推動更多中國電商企業“出海”……

  過去一年,當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經貿合作復蘇乏力時,廣東外貿卻逆勢增長9.8%,再創新高突破9萬億元。

  在關鍵時刻,在最為擅長的領域,廣東再一次站穩腳跟。

  ——抱持制造業當家不放松。

  更深層次地看,之所以“廣東制造”能夠在全球市場“突圍”,離不開雄厚工業、制造業家底的有力支撐。

  在房地產深度調整之際,廣東制造業依然保持平穩增長,有效填補前者帶來的經濟缺口,進一步夯實實體經濟根基。2024年,廣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工業對全省GDP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50%左右。

  ——堅持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

  2024年,兩家來自廣東的自動駕駛企業文遠知行、小馬智行,先后登陸納斯達克,分別成為全球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領域第一股、第二股。

  在廣東,企業已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帶動發展新動能加速成長。產業科技互促雙強,新質生產力活力迸發。

  研發投入強度3.6%左右,高新技術企業約7.7萬家,擁有6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8年全國第一,“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居全球第二……這,就是最能體現廣東創新能力的硬核數據。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頂住壓力的廣東經濟“穩”字當先,“含金量”十足。

  來自廣東的中央級稅收收入全國最多

  2024年,廣東克服多重困難挑戰,經濟總體實現穩中有進,這對穩住全國經濟大盤意義重大。經濟大省挑大梁,不僅要看增速,還要看貢獻度。

  當前,廣東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約為1/10。生產端主要看工業,廣東工業規模約占全國1/8,4.2%的規上工業增速,為穩住全國工業大盤提供有力支撐。

  2024年,我國每產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來自廣東;每產5臺工業機器人,就有2.2臺來自廣東;每產5部智能手機,就有2部來自廣東。

  2024年,廣東外貿規模占全國總量超過1/5,對全國外貿增長的貢獻率近四成。

  2024年,廣東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5萬億元,連續34年居全國首位。來自廣東的中央級稅收收入全國最多,在全國地方中占比最大。

  2024年,廣東城鎮新增就業累計143萬人,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110萬人年度任務,實現4386萬異地務工人員穩定就業,有力保障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

  “東西南北中,發展到廣東。”這句話總不會過時,其根源就在于,嶺南大地市場經濟活力十足,發展機會俯拾即是。

  “廣東在我國經濟領域的多個方面都挑起了大梁,顯示出第一經濟大省的有力擔當,這也反映出廣東推動高質量發展扎實有效。”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說。

  為什么廣東依然值得期待?

  當前,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經濟外向度高的廣東難以獨善其身。

  與此同時,約1.5億實時在粵人口、超1900萬戶經營主體堅定選擇廣東,又有力證明了廣東的吸引力依然不減。

  廣東為什么始終值得我們相信,并為之奔赴?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一直以來,廣東深度對接全球市場最前沿,經濟結構調整較早,廣東的經濟周期變化也通常早于全國數月。這就意味著,在每一輪全球經濟產業深度變革帶來的危機與挑戰中,廣東往往更早、更直接地受到外部沖擊影響,但也總能更快筑底回穩并走出陰霾。

  從另一方面來看,連續36年領跑全國也意味著,廣東所走的注定是一條更為艱難的探索道路。

  著眼長遠,廣東要向何處挖掘更大潛力?

  補短板,探索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難題,為廣東經濟找到更強的“平衡力”。全省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正把最大短板變為潛力板。

  過去一年,廣東堅持培育壯大縣域特色優勢產業,15個主平臺新承接產業轉移項目約700個、總投資約3000億元。

  城鄉區域發展格局正在發生變化。收入是最為直觀的體現,廣東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已連續多年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9年的約2.55∶1縮小至2.31∶1。人口流向揭示發展動向,2023年湛江、揭陽、汕頭和茂名等多個粵東粵西粵北地市均出現人口凈流入。

  拓空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了更廣闊發展舞臺,為廣東經濟注入充沛的“融動力”。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達1.99萬億美元,5年增加了近4600億美元。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越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已和東京灣區并駕齊驅。

  過去一年,新發布“灣區標準”54項,187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境通辦”,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相繼建成通車,“港車北上”“澳車北上”突破450萬輛次……灣區人員來往更加頻密,三地發展合作更加密切。

  謀未來,產業科技互促雙強,未來產業活力涌現,為廣東經濟激發持續的“創新力”。在未來產業的賽道上,廣東也已搶先部署。過去一年,低空經濟橫空出世,成為年度經濟熱詞之一。廣東低空經濟相關企業數量已超過1.5萬家,低空經濟規模超千億元,均位居全國前列。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認為,廣東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可以前瞻謀劃未來產業,勇闖無人區開辟新賽道,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如果發展順利,2035年廣東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增加值有望突破13萬億元。”

  英偉達CEO黃仁勛說,粵港澳大灣區是全球唯一同時匯聚了機電一體化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地區,發展機器人等產業,條件得天獨厚。

  眼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呼嘯而至,廣東已經下好先手棋。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