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正式啟用,成為大灣區文化新地標;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穩居全國首位,龍舟賽、英歌舞等嶺南傳統文化活動頻頻“出圈”……一年來,廣東文化事業和產業繁榮發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更高水平文化強省、旅游強省、體育強省。代表委員們建議,要繼續深挖嶺南文化題材“富礦”,打造粵產文藝精品,不斷推動嶺南文化煥發新光彩,文化發展實現新突破。
加強非遺保護傳承
推動戲劇藝術創新發展
綿延不斷的文明進程,在嶺南大地留下豐富多彩的見證。如何全面加強非遺保護傳承,推動嶺南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支持地方積極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能夠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貢獻力量?!痹谑∪舜蟠恚锌茖W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曉玲看來,地方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的過程中,缺乏專業人才參與項目指導,建議組建以省級專家為主的申報團隊,深入地方開展調研工作,提供針對性支持。
王曉玲舉例說,化橘紅中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已取得不少成效,如果能以生動的形式展示化橘紅的歷史淵源、炮制技藝和文化內涵,就能進一步提升其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不斷綻放嶺南文化新光彩。省人大代表、廣東香山粵劇團團長黃嘉裕說,近年來,國內涌現了一批小劇場戲曲展演的項目活動,創新地將各類傳統劇種與小劇場表演形式融合起來。小劇場戲曲正以一種具有探索性、實驗性的戲曲演出樣態,逐漸被戲曲行業和年輕觀眾所接受。這樣的形式不僅激活了本土戲曲的創新活力,更拉近了傳統戲曲與年輕觀眾的距離,讓越來越多年輕人走進劇場,沉浸式、近距離觀看戲曲表演,甚至參與互動。
黃嘉裕建議,在大灣區積極開辦“粵港澳大灣區小劇場戲曲展演季”活動,更好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傳統戲曲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打造具有廣東戲曲文化特色的金牌項目,為建設更高水平文化強省注入活力。
打造“非遺經濟”樣本
以文化振興促鄉村振興
文化產業不僅提供精神產品、創造精神財富,還拉動經濟、促進就業、創造物質財富。近年來,各地用新創意、新技術賦能傳統文化,“非遺經濟”活力迸發。
“廣東在‘非遺經濟’發展上有巨大潛力,這兩年,嶺南龍舟更加出圈。東莞龍舟系列活動、佛山南?!B滘龍船漂移’,都對旅游收入有很好的帶動?!笔∪舜蟠?、東莞市文化館館長黃曉麗說,她在調研中發現了不少生動的例子,如東莞在萬江街道滘聯社區打造的“正丫灣龍舟民俗文化村”,其內部形成了良性的經濟循環。她建議以龍舟文化為龍頭,選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非遺經濟”示范區,完善“龍舟+”產業鏈,為粵港澳大灣區“非遺經濟”發展打造優秀樣本。
省人大代表、佛山市祖廟博物館館長凌建說,文旅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做好嶺南本土文化保護的基礎工作,在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加強保護的基礎上,還可以擁抱新潮流,創造更多“出圈”出彩的產品和服務,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激活消費新活力。
文化振興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活力。省政協委員、廣東畫院理論研究室副主任卜紹基建議,在鄉村基層開展一線調查,搜集整理鄉村文化資源和藝術特色,建立相對完整的文化藝術資源庫,形成文化視覺標識。
“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等方式制定不同的發展路線,樹立鄉村‘個性’,避免千村一面?!辈方B基說,促進鄉村數字文化建設的成果走進城市,還可以使城市居民通過旅游等方式享受到鄉村振興的成果,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