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兩會上周落下帷幕。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4年廣東GDP預計突破14萬億元,經濟總量連續36年穩居全國第一。
經濟體量邁上新臺階的背后,產業一線的新趨勢亦值得關注:去年,廣東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43%,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廣東造”;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31.2%、占全國44%;智能手機產量增長12.5%、占全國超四成……
這些高科技產品蘊藏的新質生產力,在廣東爆發出蓬勃生命力:文遠知行、小馬智行兩家自動駕駛企業從廣東“駛向”納斯達克,分別成為全球無人駕駛出租車領域第一股、第二股。另一產業風口——低空經濟發展勢頭迅猛,全省低空經濟企業數量超1.5萬家,產業規模超千億元,均居全國前列。
面對高質量發展爬坡過坎的重大關口,全省凝心聚力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鞏固提升制造業當家優勢、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中國經濟的“領頭羊”,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廣東如何因地制宜,推陳出新、持續“上新”,為全國做先鋒、挑大梁?
“新質”非“同質”??
后發地區與先發地區如何共舞
經濟學家認為,在經濟發展的周期性變動過程中,技術創新對經濟繁榮發揮著重要推動作用。廣東經濟的發展歷程,便是其中的經典案例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憑借地緣、市場和勞動力等優勢,深耕制造業等領域,在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等方面逐步累積形成突出優勢。如今,廣東的工業規模約占全國八分之一,擁有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且其中15個規模居全國第一。高新技術企業約7.7萬家,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全國第一。
正是始終堅持以制造業為根基、以創新驅動為全省戰略,廣東經濟才能歷經風雨洗禮,并得以一路領先。
眼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呼嘯而至,世界發展格局正深刻調整,也為廣東的產業變革、經濟躍升帶來新的機遇。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認為,如果還像過去一樣,僅僅依賴土地、勞動力成本等比較優勢,就很容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廣東要“破局”不能只靠“吃老本”,唯有加速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方能迎接挑戰、抓住機遇,闖出一片發展新天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專家指出,因地制宜體現了新質生產力發展和區域國土空間的邏輯聯系與內在規律,為各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了方向。
過去一年,廣東結合自身基礎和條件,引導全省各地各領域加速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珠三角地區產業發展較為成熟,已處在向現代化產業體系邁進的階段,正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并在眾多大科學裝置、國家實驗室和省重點實驗室加持下,加快布局前沿產業。
在廣州,中科宇航、吉利航天等航天航空領域的“獨角獸”企業紛紛落戶南沙,商業航天產業蓄勢待發,集運載發射、衛星研制和航天應用于一體的產業鏈布局正加速形成。
在深圳,方正微電子、華潤微電子等多個集成電路領域的百億級項目先后落地,目前正在開展全鏈條技術攻關和全品類制造。
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發展基礎較為薄弱,但也不甘人后,正結合資源稟賦等優勢,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后發優勢。
在云浮羅定,由“華工三劍客”之一的陳偉榮返鄉創立的微容科技,專注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MLCC)的生產研發。短短幾年便造就了粵東粵西粵北首家獨角獸企業。從此,這座粵北山區古城也能在MLCC全球產業版圖中“卷動風云”。
在韶關,去年底,騰訊“豪擲”50億元投資建設的騰訊粵港澳大灣區(韶關)智算中心項目正式動工。近幾年來,韶關舉全市之力推進集群規劃編制、算力和配套設施建設、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等重點工作,一座“立足韶關、服務灣區、連接全國”的“智能算力之城”已見雛形。
以技術創新為根本特征的新模式、新業態、新產品,在我省各地各領域的涌現,揭示著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之勢,這不僅將改寫廣東的經濟地理和產業發展版圖格局,也將為經濟第一大省提供源源不竭的發展動力。
“喜新”不“厭舊”??
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如何共榮
站在新舊動能加速轉換的十字路口,廣東選擇的方向是“喜新”不“厭舊”,統籌發展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通過進一步強鏈補鏈延鏈做強做優支柱產業,從而實現“科技產業互促雙強”。
廣東的工業經濟是個“大塊頭”,全省規上工業企業數達到7.39萬家,居全國第一。與此同時,廣東現有的8個萬億級支柱產業還有食品、紡織等傳統產業。“大象”如何才能更快轉身?優勢傳統產業如何煥發新活力?
近幾年來,廣東印發關于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的意見,支持企業開展新一輪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投資,每年推動9000家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技改十條”也隨即出臺,引導和鼓勵工業企業開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改造。
去年9月,佛山南海,陶瓷產業的龍頭企業蒙娜麗莎集團建設的全球首條陶瓷工業氨氫零碳燃燒技術示范量產線正式投產,實現了從使用天然氣到純氨燃燒的改造。“項目在產線上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率先為全球高溫工業找到一條碳達峰、碳中和的技術路徑。”該集團董事張旗康說。
同樣在佛山,美的集團牽頭打造美擎工業互聯網平臺,幫助供應鏈相關企業把研發設計效率和生產效率雙雙提升了約四成,庫存積壓降低5%。
過去一年,廣東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1萬家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數字化轉型。“鏈式改造”經驗在全國推廣,9家制造業企業進入世界500強。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今年我省將大力發展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新型顯示、新型儲能、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實施“人工智能+”行動。
低空經濟已率先“騰空”而起,全省集聚了全國30%以上低空經濟產業鏈企業,廣州億航獲頒首張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生產許可證,深圳獲批建設國家低空經濟產業綜合示范區。
“人工智能+”也跑出“加速度”。自2018年起,廣東連續布局4批“新一代人工智能”專項,通信、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新領域”,廣東印發《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行動方案》,提出瞄準未來網絡、通用智能、生命與健康、低碳能源、先進材料、未來空間和量子科技七大重點領域。展望2035年,廣東未來產業全過程創新鏈將基本完善,形成一批引領科技前沿的未來產業標桿性產品和服務。
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向曉梅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廣東“制造業當家”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支撐,而未來產業則是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的“先手棋”。
改革護“新質”??
新型生產關系與新質生產力如何互促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無論是未來產業還是新興產業,往往處在孕育萌發或加速成長的階段,發展前景還面臨不確定性,更需要環境“呵護”。因此,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極為關鍵。
廣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續釋放改革紅利,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連續4年獲評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全年為經營主體新增減免稅費超1500億元。
去年以來,廣東發布《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行動方案》,《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條例》《廣東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等也正式施行,從制度設計和法規層面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全面護航。
廣東發揮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雙重優勢,優良的營商環境、活躍的市場經濟,為超1900萬戶經營主體成長壯大提供了無盡養分、廣闊天地。這是廣東經濟的基本盤,也為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比亞迪第1000萬輛新能源車下線,華為麒麟、鯤鵬、鴻蒙形成自主生態,億緯鋰能量產600Ah以上大電芯……企業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全省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的大型工業企業全部設立研發機構,約九成科研機構、科研人員、研發經費、發明專利申請均來源于企業。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開展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讓廣東成為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的試驗場和孵化地。
事實上,廣東還有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優良市場環境和政策寬容度。雄厚的產業基礎和廣闊的市場,讓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都能夠在這里變為現實,這也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了有利條件。
同時,廣東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比如深圳的《個人破產條例》,旨在為創業者提供更大的保障,讓他們在創新過程中無后顧之憂。
去年11月,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柔宇電子破產。這一昔日的明星科技企業的隕落,引發各界唏噓。企業有生死,創新型企業更是如此。就在柔宇倒下的同時,更多廣東初創科技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正如大疆創始人汪滔所說:“我懷揣技術謀求創業的時候,首先就想到了深圳。因為這里寬容失敗,鼓勵創新。”
香港企業創冷科技自研無電制冷仿生材料在境外主要供給商場、民居。“落戶河套一年多來,已經有基站建設、化工存儲、汽車制造、服裝等不同產業領域的新客戶與我們接觸,市場空間一下子打開了。”企業相關負責人陳雨彤說。
“香港成果、深圳落地”的打法,為技術、生產、市場要素組合提供了新范式。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速,前海、南沙、橫琴、河套四大平臺加速成形,這樣的成功實踐不斷上演。
向“新”而行,天地廣闊。產業不斷“上新”的廣東,正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蹚出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