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岡對重要主干道路域農房風貌品質進行提升。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沿著文化長廊漫步,一處泥黃色開放式的美麗庭院映入眼簾。門前繁花錦蔟,明渠泉水潺潺,房內茶香飄溢……這是佛岡縣高崗鎮寶山村由閑置農房改造而成的休閑茶室。在改造之前,這些農房只是村民的柴房或雞圈,如今煥然一新。
聚焦“百千萬工程”,佛岡縣全力開展農房風貌品質提升工程,狠抓路域通行環境,致力于打造美麗鄉村新風貌。截至8月31日,全縣已完成農房風貌品質提升1655棟,整治重點線路12條,覆蓋全縣6個鄉鎮,整治里程達144.77公里,總資金投入約2.65億元。
這一系列舉措,不僅提升了鄉村的“顏值”,更讓農民的生活品質得到了實質性的提升。
有的放矢推進改造行動
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后,如何提升農房風貌成為逕頭鎮樓下村重點思考的問題。經過前期實地摸查,樓下村需實施微改造的房屋271棟,其中約有70棟房子磚面完全裸露在外,外立面沒有做好防水、裝飾等工藝。
這些房子雨天容易滲水,導致屋內電線短路、墻面發霉,還影響村容村貌,與現如今的鄉村發展以及農民生活要求不匹配。
探究裸露紅磚房出現的原因,樓下村黨總支書記范秀泊了解到,村內半數以上裸露紅磚房長期空置,房主在外工作定居,內外并未裝修,不著急入住;余下的則是房主經濟困難,先裝修內部入住,延遲裝修外墻。相同的是,房主已有外墻裝修規劃,只是選擇延遲落地。
農房美化是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重要工作,是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為美化鄉村整體風貌,逕頭鎮與省城規院等專業機構召開規劃設計評審會20次,明確以客家特色村落為樓下村特色改造方向,充分研究資金要素、施工條件等問題,征求18個縣直部門意見,計劃推進改造行動。
樓下村是全縣農房風貌品質提升行動的生動實踐。佛岡縣現存建設標準不高、外觀參差的農房有上萬棟,一場農房風貌品質提升攻堅戰在打響。
規劃先行,對接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中建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等6家單位,結合當地特色,分線路積極開展現場調研、制定初步設計方案、編制施工圖等工作,收集梳理各鎮實際需求,以高速公路、?國省干道、?農村縣鄉道路沿線的農房為先行重點,由點到線,由線及面,從外到里提升農房風貌,推動國道106、高速出口與國省道連接線等全縣12條重點線路農房風貌品質水平提升。
分步開展,通過召開專題研討會、組織現場經驗分享會等方式,規劃設計院與縣鎮村共同探索主干道風貌品質提升的有效路徑和策略,以各類指引、設計方案、編制施工圖等為基礎,各鎮各單位抓落實全力推動主要主干道農房風貌品質提升。
聯系企業對重要主干道路域農房風貌品質提升任務開展打包立項工作,項目覆蓋全縣12條重點路線的道路沿線老舊農房微改造,公共停車位建設及改造,污水管道、老舊公共廁所及附屬配套設施的修繕改造、鄉村道路改造等整治提升內容,總資金投入約2.65億元。
在項目實施層面,選取美麗鄉村建設基礎較好、群眾參與意愿較高的村莊積極開展試點建設,在大面積推進農房風貌改造前,優先建設農房標準示范棟,引導村民參觀建成效果,前置收集村民意見,充分吸取村民建議及消除村民顧慮,為后期全面推進農房風貌提升打下基礎。
同時,發動中建四局墊資共計892萬元推進湯塘鎮106國道農房外立面提升,逕頭鎮煙嶺河河道整治提升工程、逕頭鎮國道、省道、縣道沿線農房外立面整治提升項目等五個項目,發揮建筑業央企行業龍頭優勢,加速農房品質提升。
目前,佛岡縣12條重點路線路域整治提升任務需進行農房外立面改造、沿線裸露水泥墻面、沿街商鋪外立面(包括披檐、壓頂、招牌)棟數共2162棟,已完成937棟,正在施工109棟,整體完成率43.34%。
融合本土特色開展改造
不同的鄉鎮有著不同的地理條件、民俗風情。在提升農房風貌時,佛岡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因勢利導使每一個鄉鎮的農房都成為獨一無二的風景,展現出地域之美。
白墻灰瓦的鎮圩整齊規劃,潖江蜿蜒盤旋貫穿,呈現出如詩如畫的小鎮美景。
水頭鎮圍繞美麗圩鎮“七個一”要求,遵循整體規劃、風格統一的原則,塑造高品質圩鎮風貌。同時通過美麗鄉村創建、“江源水韻”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嶺南濃郁原鄉特質村莊特色系統改造、“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建設等抓手,規劃推動農房風貌提升改造。
邀請省城規院全程駐點,對本土村莊風貌定位、風格、特色進行深入研究,錨定農房風貌提升方向。編制形成《佛岡縣水頭鎮“和美鄉村”嶺南濃郁原鄉特質村莊系統改造建設規劃》,指導開展全鎮農房風貌提升有序開展。
充分挖掘水頭“水”文化、傳統鄉土文化、民俗文化、產業特色文化等特色要素,按照一村一特色的風格特點,如蓮瑤村武藝文化、新坣村農耕文化、王田村紅色文化、新聯村魔芋產業文化,通過特色構件的“加法”應用,融入院墻、窗框、腰線等改造部位的設計中,豐富農房立面改造的本土內涵,形成有溫度、有亮點的連片特色農房風貌。
在新聯魔芋產業文化片區,紅磚元素被引入魔芋產學研創新中心、稻田民宿、聯創公社、舊圍改造、魔芋智能化加工廠等。同時充分考慮村居環境中農房建筑附屬的景觀提升,如院墻、大門、井臺、曬谷場、風水塘、“四小園”等與民房建筑緊密關聯的環境要素,打造和諧統一的鄉村風貌景象。
在規劃分區的基礎上,基于造價可控、實施有效的建設原則,制定農房立面改造的“高中低”方案,一方面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進行選擇,另一方面通過不同方案的組合搭配,整體保障風貌協調統一的同時,有效控制資金投入。
近日,湯塘鎮上強豐鞋廠的職工發現,周邊村莊環境迎來大變樣:道路拓寬并鋪上了瀝青,增設了人行道,畫上了顯眼的交通標識線。沿街三四層高的老舊居民樓“穿上新衣”,整條路變得明亮而有朝氣。到了傍晚,湯盛大道人流就多了起來,或散步遛娃,或逛街購物,穿梭的人影與溢彩的燈光交融在一起,絢麗動人。
寶山村是佛岡縣著名的革命老區,于2023年被認定為第八批廣東省古村落。今年以來,高崗鎮掀起典型村培育熱潮,依托東江縱隊北江支隊司令部舊址、初心講堂等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寶山文旅區。
寶山村共享休閑茶室的改造,是文旅區節點建設重點內容之一。此次升級改造充分考慮周邊群眾需求、文旅建設主題及場所氣質,塑造出“有溫度、可漫步、會懷念”的休憩空間。
在設計上,保留了客家泥轉老房子的原始結構和特色,又融入現代元素,淳樸精致,溫馨舒適。在造景上,利用地勢落差及自然流水,改造生態小溪,潺潺水聲中,美麗庭院掩映在綠樹紅花之間,迸發出盎然生機。同時沿著小溪,在茶室側邊的空地上,計劃打造親水平臺。投入運營后,將實現游客在茶室里圍爐煮茶,小孩在小溪里戲水玩耍,縱享鄉間愜意。
“這一處的老房子長期閑置、缺乏管護。如今引入專業的運營公司,盤活打造成休閑茶室,村里又多了一處美麗庭院,為附近村民提供了休憩的場所。”寶山村黨總支書記譚煥貞認為,這些老房子將來運營后不僅可以增加村民收入,還可以為文旅產業帶來人流量,實現鄉村資產增值。
推廣“噴涂法”提升改造效率
8月16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噴涂法”工藝現場培訓會在石角鎮吉田村大垯塱自然村舉行,佛岡特聘汕尾等先進地區、省城規院等設計單位專家一線授課,145名鎮村干部現場觀摩學習。
只見技術人員戴著口罩、手持噴槍,三下五除二就完成清洗墻面和噴涂界面劑、涂底漆面漆、涂罩面劑等“洗一噴三”施工流程。
“噴涂法”是一種易學宜推廣的農房外立面改造工藝,主要包含墻面清洗、界面劑施工、膩子施工、底漆施工、面漆施工等步驟,可高效打造出具有實用性、本土性、景觀性的農房風貌。佛岡正大力推廣這項工藝技術,推動農房風貌品質全面提升。
講究保障質量,高效施工的背景下,同等作業量下,“噴涂法”施工周期由7日壓減至3—4日,施工人員平均由8人減少至4人。
傳統外立面提升的施工方法需要搭建腳手架或排柵輔助作業,增加了施工成本。“噴涂法”則免去搭建腳手架或排柵環節,3層樓以下直接使用曲臂機噴涂石漆,3層以上可使用安全繩索人工噴涂,減少了輔助作業的時間成本與經濟成本。
傳統貼瓷磚工藝需要190元/平方米,噴涂法成本只需要70元/平方米,每棟農房改造整體成本節約63%以上。在實施過程中,通過項目整體打包立項,整合設計、立項、資金申請等程序,全縣集中統一采購設備、材料,可進一步控制項目總體成本。
推進連片農房樣式色彩噴涂統一化,由縣級部門統一打包整體設計,突出節點特色,屬地鎮分段落實,指導農房風貌列入村規民約等方式引導相近區域農房樣式、色彩等保持相對統一,確保形成連線成片的整體效果。由縣級全面統籌,破除鎮域分片包干限制,將同類型工程統一交由相同施工單位負責,確保風格統一、質量精準。
目前已初定高崗鎮社崗下村羊子坪自然村、逕頭鎮大村村委深坑村、水頭鎮王田村、湯塘鎮聯和村、龍山鎮黃塱村舊圍村為噴涂法示范點位,制作并發布標準化工藝施工視頻,鼓勵村民就近實地參觀改造效果,激發全縣農民參與改造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農村房屋外立面裝修往往使用貼瓷磚工藝,對于較為陌生的噴漆工藝,有些村民保持著更謹慎的態度。
“政府出錢扇灰,統一農房色調,您愿意嗎?”在推進樓下村裸露紅磚房改造前,逕頭鎮村干部帶著設想和規劃圖紙開展“敲門行動”,征求村民意見。
“我擔心扇灰質量不好。”“還是別浪費政府的資源了,我還是等著自家經濟松動一點的時候,自己掏錢貼瓷磚裝修外墻吧。”村民范叔對村干部提起自己的顧慮。他也說出農房風貌改造過程中,村民最關注的質量問題。
聽取村民建議后,樓下村及時調整了農房外立面改造方案:在統一瓷磚顏色風格前提下,鼓勵群眾自行到商店選購瓷磚,由政府出資聘請施工隊為村民裝修農房外墻,保證施工質量的同時,使農房外立面風貌協調一致。
在推廣“噴涂法”的同時,佛岡也積極推廣逕頭鎮樓下村“村民買瓷磚、政府幫施工”的政群合作經驗,已制定印發《佛岡縣農房風貌提升工作指引》,推動全縣各鎮、村帶動群眾全過程參與農房風貌提升。目前,“村民買材料、政府幫施工”共建模式共335棟,其中買瓷片230戶,采用真石漆做法105棟。
8月以來,佛岡縣扎實推進“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培育,聚焦連線成片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提升,堅持以“小投入”撬動“大變化”,全縣已噴涂農房總棟數826棟,外立面噴涂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已投入2403.6萬元,預計節約成本13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