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聚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 > 工作部署 > 因地制宜抓產業

廣東打造水產種業“南繁硅谷” 加快構建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

時間 : 2023-05-18 10:07:44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五月初夏,從湛江雷州覃斗鎮流沙港碼頭出發,駛出約6海里便可看到藍白相間、巨型長方體設備。這是湛江首個深遠海養殖平臺“海威1號”,于去年4月正式啟用,采用鋼架結構建成,養殖水體達1.5萬立方米。海岸邊不遠處,“海威2號”的安裝工作也在如火如荼進行,即將下海作業。

  位于廣東廣袤的海岸線上,“海威1號”“海威2號”“澎湖號”“灣區橫洲號”等一座座現代化海洋牧場平臺拔“海”而起,奏響“海洋牧歌”。

  自今年3月全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推進會召開以來,廣東各地正全力構建一條從種業、養殖、裝備到精深加工的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全鏈條,加快把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打造水產種業的“南繁硅谷”,激發全省高質量發展的“藍色引擎”。

  ?各地探索

  耕海牧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位于汕尾陸豐市碣石鎮碣南半島田尾山麓,淺澳村擁有長達40.3公里的綿長海岸線,漁業產業資源豐富。

  “我們有100多名村民從事漁業生產,海洋牧場的建設將進一步增加村民的收入。”碣石鎮淺澳村黨支部書記余建亮介紹。

  目前,陸豐市正在高標準建設碣石灣海洋牧場,計劃打造50公頃生食生蠔養殖基地,預計年產量超過1000噸,還將推動魚、蝦等海產品精深加工,讓更多特色海產品走進大灣區市場。

  陸豐市相關負責人表示,陸豐瞄準“粵東藍色崛起示范區”發展定位,打好“海洋、海岸、海港”3張王牌,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按下“加速鍵”。

  目前,陸豐在建的有金廂南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碣石灣海洋牧場。其中,石灣海洋牧場計劃打造50公頃生食生蠔養殖基地,預計年產量超過1000噸,還將推動魚、蝦等海產品精深加工,把“海的味道”送到大灣區城市的餐桌上。

  陽江市陽西縣沙扒鎮遼闊的南面海域上,一排排風車并肩而立、迎風飛轉,海里聚集著貝類魚類等豐富漁業資源,形成了“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的融合發展特色。

  “陽西擁有497平方公里最大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全省最大的海水魚苗種業生產孵化基地。”陽江市陽西縣委書記張秀潔表示,陽西將搶抓省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的機遇,在近岸推進海水種苗,打造全國最大的海水種苗生產基地;在深海推進海洋牧場建設、深遠海養殖,推進“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示范項目,完善海洋牧場全產業鏈。

  耕海牧漁,向海洋要資源、要糧食,廣東正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著力打造“粵海糧倉”。

  2022年,全省海水養殖產量336萬噸,其中魚類78萬噸、甲殼類72萬噸、貝類178萬噸、藻類6萬余噸。

  在珠三角沿海地區,深圳市正在建設首批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包括4艘10萬噸級大型智能化養殖工船,預計年產量可達2.2萬噸;珠海市在現有3座深海智能養殖平臺的基礎上,2年內將新增9座智能養殖平臺,建造2艘大型養殖工船等,做大做強深海養殖區;江門臺山市成立了4個國有集團,承接海洋牧場生產、裝備、漁港經濟、精深加工和漁文旅三產融合等工作。

  而在粵東粵西沿海地區,湛江已投產重力式深水網箱912個、半潛式桁架智能養殖平臺1個,今年擬在流沙、烏石等海區新建205個重力式深水網箱和2個半潛式桁架智能養殖平臺;陽江市海陵區正加快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閘坡產業園,建成后水淹面積、停泊漁船容量和水產品交易能力均可實現翻番;汕尾市將陸續開工建設工廠化水產養殖示范基地、預制菜中央廚房及團餐預制菜綜合示范園、汕尾特色預制菜(含小吃)綜合示范園等19個預制菜生產項目。

  ?廣東優勢

  水產品總產量和水產養殖產量穩居全國第一

  踐行大食物觀,更大潛力在海洋。

  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廣東基礎優勢明顯,正當其時也恰逢其勢:廣東海域面積是陸地面積的2.3倍,4084.48公里的大陸海岸線居全國首位;漁業資源豐富,水產品總產量和水產養殖產量穩居全國第一;海水種業穩居全國首位,已有深水網箱4874個和3座桁架類網箱等養殖裝備投入運營。

  截至目前,廣東省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約占全省經濟總量1/6,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的條件得天獨厚。

  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也是推進廣東“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為“百千萬工程”)的有力抓手。

  實施落實“百千萬工程”,關鍵在縣域振興。目前,廣東省45個沿海縣(市、區)面積占全省26.3%,人口占全省40.6%,經濟總量占全省38.7%,是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重要戰場。

  依托廣東沿海各縣稟賦獨特的海洋資源,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化海洋牧場,下更大功夫做好“海”的文章,推動形成一批向海而興、因海而富、依海而美的縣,將為全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接下來,廣東將以“疏近用遠、生態發展、陸海接力、岸海聯動”為原則,突出規劃引領、產業融合、龍頭帶動、項目落地、科技創新、要素保障六個方面,高標準謀劃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有序推進種業培育、養殖裝備制造、冷鏈物流、精深加工等各環節工作,今年著重打造一批現代化海洋牧場先行示范區和標桿性項目。

  “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廣東將全力推動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將其作為落實糧食安全戰略、踐行大食物觀的重要舉措,作為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抓手。

  ?抓住關鍵

  深入推進水產種業振興行動

  湛江東海島,湛藍的海面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蝦苗場、種苗基地,這里被譽為蝦苗“工廠”,每年向全國輸送數百億尾對蝦苗。

  打造“粵海糧倉”,離不開優質的水產種業“芯片”作為有力支撐。

  坐落于東海島南部的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培育出國內首個獲認定的南美白對蝦抗病品種“中興1號”,實現了國內自主選育南美白對蝦種蝦良種“零的突破”。

  擁有5個國家新品種的海大集團,尤其是在南美白對蝦、羅非魚等引進品種上,打破了進口種源依賴的“卡脖子”問題。

  “我們在湛江建設的南美白對蝦工廠化養殖項目,預計今年內建成投產。”海大集團董事長、總裁薛華說,“集團將進一步發揮科研和產業優勢,助力廣東打造‘粵海糧倉’和水產種業的‘南繁硅谷’。”

  截至目前,廣東培育經國家水產原種與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南美白對蝦新品種有7個,占全國總數(12個)的58.33%,有效改善了種質資源受制于人的現狀。

  “世界漁業看中國,中國漁業看廣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亞坤表示,要牢固樹立大食物觀,堅持科技創新,深耕水產育種,為實現水產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貢獻更多廣東力量。

  近年來,廣東水產養殖業發展迅速,各類水產苗種產量持續穩居全國前列,成為全國水產品和水產苗種生產與銷售的重要集散地。2022年,我省淡水苗種生產量7928.12億尾,其中羅非魚苗73.76億尾;海水苗種生產量73.92億尾;蝦類育苗6078億尾。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實施“粵強種芯”工程,廣東培育了一批海水優勢魚種,比如金鯧、花鱸、軍曹、石斑魚、鮸魚、章紅等高品質高價值現代化海洋牧場養殖的優良品種。

  以花鱸為例,在潮州市饒平縣,百畝岸上花鱸良種場正加快建設,建成后年培育優質花鱸魚苗可達3億尾,可讓廣東徹底擺脫花鱸養殖種苗對外依賴,為全省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種苗保障。

  當前,廣東正扎實推進水產種業振興行動,加大力度促進水產種業創新攻關,建設大灣區水產苗種產業運營中心,為全國乃至全球水產苗種交易建立良好的交易共享平臺。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