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生態修復,曾經廢棄的采石場變成了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吊機轟鳴、車輛川流不息……走進梅州市梅江區各個項目建設現場,建設者緊鑼密鼓地開展工作,力保項目如期竣工、投產。
縣域活則全盤活,縣域富則百姓富。
今年以來,梅江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省、市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把實施“百千萬工程”作為釋放縣鎮村發展潛能的“突破口”“主抓手”,強化產出思維、用戶思維、生態思維,立足實際實施“一圖一策一表”,把資源要素優先用到“打糧食”項目上,區鎮村三級書記齊抓共推、主動作為,大力推進強縣促鎮帶村,全力推動“百千萬工程”順利開局、起步沖刺。
堅持產出思維 做優建強產業平臺
10月底,大為電氣有限公司電力設備制造項目在廣東梅州經濟開發區(下稱“梅州經開區”)正式動工。
據悉,這一項目計劃總投資1.5億元,總建筑面積3.35萬平方米,用于設計、研發、制造、銷售電力設備和新能源電機。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計劃年產3000套電力設備,年產值3億元、年稅收2200萬元;二期計劃年產1000臺新能源電動機,年產值1.9億元、年稅收1000萬元。項目預計2024年7月實現首期投產,項目達產后,預計實現年總產值4.9億元、年總稅收3200萬元。
該項目的順利引進,是梅州經開區堅持制造業當家、實體經濟為本的成果,也是梅江區全力拼發展、拼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生動實踐的體現。
今年來,梅江區牢固樹立產出思維,通過做優建強產業平臺,抓緊抓好梅州經開區這一工業經濟主戰場,同時創新思維,打造集互聯產業招商窗口、青年創新創業中心、市民休閑中心于一體的青梅互聯網創業產業園,“筑巢引鳳”持續激發發展活力,為梅江打造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增添動力。
在梅州經開區,梅江區梅江控股標準廠房項目一期工程兩棟廠房完成交付使用。該廠房項目打破了過去企業拿地再建設的傳統做法,實現了企業拎包入駐,是梅江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又一探索。
“我們公司主要生產醫療器械,考察過其他地方,發現還是梅江區的標準廠房較好滿足我們的生產需求,可減少前期企業的投資成本。”拜奧美迪克(廣東)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于美君介紹,公司準備將二期項目也落戶于梅江區。
為加快推動園區提質增效,近年來,梅州經開區秉承“應改盡改、宜改即改、能改則改”的理念,不斷完善園區綜合配套服務。開發區一路、二路、五路,開發區中路……打開梅州經開區地圖,改造、新建道路標注清晰。“目前園區已改造9條道路,投入資金1.9億元;新建道路10條,總投資5.8億元。”梅州經開區工作人員黃偉敬介紹,今年園區新建成道路2條、在建5條,完成招標3條。
在改造路網之余,梅州經開區對園區生活污水管進行重新鋪設,實現雨污分流,同時還新建了廢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項目,總面積10畝,保障企業生產需求。“原先園區只有華禹污水處理廠,日污水處理能力1.2萬噸。新項目建成后,處理能力提高到了2萬噸。”黃偉敬介紹。
放眼城市的另一頭,位于百歲山腳下的梅江區青梅互聯網創業產業園熙熙攘攘,不少入駐企業或商家正在裝修場地,現場一派火熱景象。
梅江區積極盤活閑置資源,將青梅互聯網創業產業園打造為扶持青年人才創新創業、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平臺,全力促進行業創新技術發展、產業升級和高科技成果向經濟效益轉化。
園區總占地面積近5萬平方米,配備136間人才公寓和體育訓練、互聯網培訓、直播、創業中心、美食集市等設施。“這邊環境很好,方便停車,我們租賃了大概700平方米,園區有專人跟進服務,效率高。”廣東益田養老產業服務有限公司是首批進駐園區的企業之一,企業負責人李峰介紹,得益于梅江區的高效服務,場地改造僅用時20天,接下來準備開展技能培訓、社工服務等工作,將其打造成康養示范基地。
目前,青梅互聯網創業產業園正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已簽約意向企業23家,涵蓋互聯網直播、新能源、康養、體育培訓、餐飲配套等領域,已進場裝修企業11家,招商進度達80%。
堅持用戶思維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6月13日競得土地、19日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21日取得施工許可證,9月28日綜合樓和四棟廠房的主體結構全部封頂,金航科技有限公司產業園項目一次次刷新了“梅江速度”。
“正是得益于政府高效審批,企業才能在前后約100天的時間里實現從拍地到拿證,再到主體封頂的大跨越。”金航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蘇思藝表示,“梅江服務”堅定了企業扎根梅江區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政務服務有溫度、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今年,梅江區牢固樹立用戶思維,把“全面優化提升營商環境”作為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重點工作之一,推出服務企業“首日制”“代辦制”,推進“行政審批事項100%網上受理、100%網上辦結”等實招、硬招,以營商環境之“優”,促經濟之“穩”,謀發展之“進”。
“我們制定了代辦審批流程圖和辦證企業所需提供資料清單,整合區科工、發改、稅務等區直部門力量,把全區有關審批的行政資源聚集到企業和項目服務上,讓干部多跑腿、企業零跑動,實現園區企業辦事不出園。”東升工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肖威介紹。
據統計,創新建立服務企業“首日制”、代辦制等工作機制以來,梅江區累計走訪企業639家次、解決訴求358個,為13家企業提供15宗代辦服務,用貼心服務助企穩步發展。
與此同時,為鼓勵企業堅定投資和發展信心,梅江區印發《梅江區2023年度支持制造業發展若干措施》,通過支持先進制造業投資“項目落地進度獎勵”由事后獎勵調整為事中獎勵、支持制造業產業鏈條上下游聯動發展、支持企業參與產業鏈供應鏈對接活動、政府牽頭開展工業企業“大手拉小手”活動、支持企業組織開展各類產品供需對接及展會活動等五大措施(下稱“惠企五條”),加大力度支持幫助企業搶訂單、穩市場、降成本,促進產業鏈融通發展,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如在支持制造業產業鏈條上下游聯動發展方面,《若干措施》明確支持廣東梅州經濟開發區范圍內符合條件的企業之間相互采購零配件、物料、設備等。區財政安排300萬元資金,按年度實際采購總額(100萬元起、不含稅)的1%給予采購企業補貼。
“我們主要生產印制電路板,企業和產業鏈上的龍宇、博敏、奔創、盈華等都有一系列合作,每年采購園區內企業的板料近4000多萬元。”鉅鑫電子技術(梅州)有限公司廠長鄧林勤介紹,按照惠企五條政策,今年鉅鑫電子預計可獲得區政府補貼近40萬元。
梅江區科工商務局副局長黃慶威表示,惠企五條的落實,預計可加快拉動工業項目投資10億元以上,帶動經開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供需合作4億元以上。
堅持“用戶思維”,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當前,梅江區上下已形成共識,切實為企業項目提供“店小二”“保姆式”服務,助企高質量發展。在金山街道東街村,金山街道新招商引資項目——梅州德龍文化產業項目通過改造閑置廠房,已打造成一間培訓學校。
“項目建設過程中,街道給予了很大的支持,項目進展十分順利。”梅州德龍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宗偉介紹,學校于今年7月15日正式運營,目前已有100多名學生,明年預計達到600多人。
在三角鎮,該鎮每個月至少召開一次專題會議,研究解決項目引進和落地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通過強化服務保障,讓企業放心投資、安心發展。
“有問題只要我們提出,鎮里很快就會跟進協調,讓我們感受到了政府的重視,也更有發展信心。”澤山醫療今年3月正式啟動項目建設,企業負責人李志芳表示,今年預計將完成1/3工程建設目標。
以“一流的服務”打造“一流環境”,以“真心實意”換取企業“稱心如意”。當前,梅江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所帶來的“乘數效應”正日益顯現。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梅江區規上工業增加值比增4.3%,其中梅州經開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實現比增8.6%;招商引資上報市納統項目33個,完成計劃投資額72.44億元、完成率117%。
堅持生態思維 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綠色是梅江區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梅江區綠色家底深厚,林地面積60.8萬畝、森林覆蓋率72.28%、森林活立木蓄積量達294.14萬立方米,先后獲評“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珍貴樹種培育示范縣”“省林業生態縣”稱號,區域內共有4個自然保護地、12家省級林業龍頭企業。
近年來,梅江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始終把建設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來抓,堅持增綠、護綠、管綠、用綠并重,推動農文旅體融合發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走進客天下旅游度假區,綠樹成蔭、鳥鳴啾啾、流水淙淙……一幅秀麗的水墨畫躍然于眼前。多年前,這里還是另一番景象。
“以前這里是廢棄的采石場,從外面遠遠望過來,能看到裸露的山體,可以說這是城市的傷疤。”東升村黨委書記梁和慶介紹,改變始于企業的入駐。
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采取治理與開發相結合的模式,梅江區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由廣東鴻藝集團對礦山進行開發式治理利用。“將原本的礦坑修復成水庫,同時采取邊坡治理、植樹造林等措施,有效治理山體裸露、水土流失、植被稀疏等生態問題。”客天下景區副總經理林紫卿介紹,同時企業在邊坡上打造觀光道路、登山小道、文化長廊等景觀設施,將客家文化與綠色生態相結合,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旅游品牌。
經過生態修復,如今“城市傷疤”華麗轉身為年接待游客超100萬人次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省級旅游度假區,成為了梅江文旅產業的“亮麗招牌”。
“景區建起來了,生態修復好了,游客多了,村集體經濟發展起來了、村民還能在家門口就業。”梁和慶表示,對比以往,東升村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幸福感得到了有效提升。
客天下旅游度假區的“蝶變”是梅江區厚植發展底色,變“美麗生態”為“美麗經濟”的生動縮影。今年初,梅江區提出要深入實施綠美梅江生態建設,通過實施綠美森林提質、綠美城鄉建設等八大工程,提升“含綠量”“含氧量”“含金量”,助力實施“百千萬工程”。
從省定貧困村到示范村、網紅村,西陽鎮筀竹村以生態立村、以產業強村、以文旅興村,走出了“生態+”的鄉村振興路。綠美梅江生態建設的實施,又為該村發展“文旅+”產業增添了新動力。
走進筀竹村,綠水青山相伴相生,民宿、書屋、酒館等坐落于村里,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相融共生的美麗畫卷。
“今年以來,我們村引進了兩家民宿,到目前為止已完工了一家,還有一家爭取10月底完成,屆時我們村民宿將達到7家。與此同時污水處理廠、停車場、充電樁都在不斷完善中。”筀竹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小龍介紹,結合綠美梅江生態建設,目前該村正在活化利用南粵古驛道,為發展“文旅+體育”打下堅實基礎。
“我們村古驛道有16公里,目前我們正在打造戶外運動場館,為徒步愛好者、游客提供休息的集散地,推動文體旅融合發展,帶動富民興村。”李小龍介紹,發展文旅產業以來,筀竹村村集體收入由2019年的7.55萬元升至2022年的16.22萬元,今年預計達18萬元。
環境好、生態優、產業興。當前,梅江區堅持綠色生態導向,巧將綠色資源轉換成綠色財富,大力發展文旅,林下種植、養殖等富民興村產業,正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
在西陽鎮雙黃村,生產“金葉子”的梅片樹枝葉繁茂,即將迎來采收。登高遠眺,所望之處皆為綠。“以前這里種的都是桉樹,山下小溪的水都是黑色的。”村民羅遠新見證了溪水變清的歷程。
2014年開始,梅州市桂冠生物科技公司承租山林后,決定改種具有藥用價值的梅片樹,羅遠新成了基地的管理人員,吃上了“生態飯”。
“目前我們已經栽種了1500畝左右的梅片樹,年產量達400多噸,同時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發展林下養殖,每年山地雞出欄量達4000只,實現一地多用。”梅州市桂冠生物科技公司副總經理吳桂珍介紹,林下養雞不僅能除草、節省人工成本,同時雞糞還能為梅片樹提供養分,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