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突出短板,也是最大潛力板。
去年12月8日,《中共廣東省委關于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決定》審議通過。
一年來,廣東吹響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沖鋒號”——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并將其作為頭號工程全面推進。
頭號工程,頭號力度。目前,全省上下貫通的工作格局加快形成,強縣促鎮帶村各項重點任務扎實推進,122個縣(市、區)、1609個鄉鎮(街道)、2.65萬個行政村(社區)蓬勃發展,呈現出創先爭優、苦干實干的新氣象。南粵大地奏響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協奏曲”、凝聚各方力量合力共繪“一張圖”,努力讓中國式現代化的美麗圖景在廣東可感知、有共鳴。
產業蓄力,壯大縣域
縣域強,則省域強。“百千萬工程”的主陣地,在于縣。
隨著多個地市先后經歷撤縣設區,近年來廣東縣域經濟發展呈現出“經濟總量較小、增長較慢、總體發展水平較低”的現狀。
如何破解縣域經濟薄弱這一突出短板?今年以來,全省各縣(市、區)立足資源稟賦走特色發展、差異化發展道路,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在惠州市博羅縣湖鎮鎮,惠州聯合銅箔電子材料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一軸軸超薄鋰電銅箔正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這是國內第一家自研自產電解銅箔企業。目前,企業三期項目已全面投產,高標準鋰電銅箔年產量可達2萬噸。
作為全省唯一的“全國百強縣”,博羅縣堅持制造業當家,加快打造電子信息、新材料、電動車、生命健康和新能源新型儲能等“4+1”產業集群。今年以來,博羅全縣制造業蓬勃發展,規上工業企業達1123家。今年1—9月,博羅GDP達589.83億元,增長5.1%。
廣東57個縣(市),80%都屬于農產品主產區或生態功能區。各縣立足實際,做好“土特產”文章。
“中國荔鄉”茂名高州,擁有全國唯一一條荔枝清汁生產線的廣藥王老吉廣東(茂名)產業園建成正式投產。今年以來,高州以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抓手,補齊農產品精深加工鏈,推動農業“從大到強”邁進。
“把農業做強,關鍵是要用工業化思維發展農業,重點解決產業鏈不完善的問題。”茂名高州市委書記王土瑞說。
放眼全省,廣東全力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著力構建體現嶺南特色的現代鄉村產業集群:現代農業與食品集群保持穩定增長;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跨縣集群產業園、食品示范基地等重點項目成增長極;培育集群鏈主企業成“領頭羊”。
開辟產業新賽道,還要向海洋要空間。今年以來,廣東沿海縣做足海洋經濟文章。
汕尾市陸豐市聚力打好“海洋、海岸、海港”三張王牌,打造“粵東藍色經濟崛起示范區”;陽江市陽西縣重點打造綠色能源、綠色食品、臨港產業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構建“綠色、向海、融灣”現代化產業體系;湛江徐聞以海洋牧場產業鏈項目為核心,推進水產良種選育、孵化、養殖、服務、加工一體化發展,全力打造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海上糧倉”。
據統計,今年14個沿海市已開工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項目34個,總投資117.79億元,全省新建成重力式深水網箱475個,桁架類網箱3個。
打造“粵海糧倉”,唱響“海洋牧歌”。在廣東,一個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集群呼之欲出,示范帶動全省縣域高質量發展。
鎮村聯動,各美其美
走進韶關南雄珠璣鎮,紅瓦白墻錯落有致,竹林公園里流水潺潺,圩鎮風貌和諧美觀。“今年鎮上大變樣,吸引了很多游客,我們的生意好了很多。”戴記珠璣巷飯店老板戴德金感嘆道。
鄉鎮是聯城帶村的重要節點,是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重要一環。今年以來,廣東聚焦鎮域發展,不斷在“做精”“抓細”“建美”上下功夫,全省的鄉鎮(街道)迸發活力、激發勢能,一批批美麗圩鎮、中心鎮、專業鎮、特色鎮煥發生機。
鎮村聯動,各美其美。“百千萬工程”堅持由表及里,塑形鑄魂,推動共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引領鄉村發展“美麗蝶變”。
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紫南村是遠近聞名的文明村、美麗村,村內亭臺樓閣隨處可見、河清水凈魚翔淺底,仁善村風撲面而來。“有車有樓,不如有紫南戶口。”村民津津樂道。
如今的廣東,如紫南村一樣,村村有美景、村村有產業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藍圖已經照進現實:截至8月,90%以上村莊達到了干凈整潔村標準,創建美麗宜居村、特色精品村分別為108308個、8107個,52個村莊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45個村莊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由省道S223線進入梅州梅縣區,白鷺在田間飛掠,客家圍龍屋鱗次櫛比,公園內綠樹成蔭,生機盎然,得益于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扎實推進,梅縣已然成了推窗見綠、出門見景、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
“作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我們以綠美梅縣‘十大工程’為抓手,力爭用10年時間優化林分40萬畝。”梅縣區委書記溫助民表示,打造“開門見綠、推窗見景,城在林中、村在景中”的強富綠美新城鄉。
結合“百千萬工程”,今年以來全省已建成森林鄉村104個、綠美古樹鄉村53個、綠美紅色鄉村51個;已完成林分優化提升203.65萬畝,完成森林撫育提升205.57萬畝,提前超額完成年度任務;合力實施全民愛綠植綠護綠行動,全省組織開展義務植樹活動超5800場次……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全省各地全力以赴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任務落地落實,放眼全省,“綠色版圖”在不斷擴大,走穩走實了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廣東路徑。
凝聚合力,人人參與
“百千萬工程”,說到底是為了百千萬幸福,關鍵要進一步凝聚力量資源要素,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縣鎮村流動,形成人人關心支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廣東市場主體活躍,企業是“百千萬工程”建設的重要力量。
全省深入實施“千企幫千鎮 萬企興萬村”行動,凝聚千萬市場主體強大力量,助推“百千萬工程”落地生根。
華電集團廣東分公司“每發一度電,貢獻一分錢”投入“百千萬工程”;廣東恒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聯合農業銀行成立總規模100億元的廣東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基金,支持縣域發展壯大特色產業集群;正大集團正立足于現有產業鏈條和核心優勢,不斷做強做大產業優勢,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助力縣域經濟發展……
涓涓細流潤物無聲。千萬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百千萬工程”推進的內生動力源源不斷: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0月,全省累計組織發動各類幫扶企業17297個,幫扶村17421個,已開展對接幫扶項目11986個,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43億元。
高校資源,則是助推縣鎮村高質量發展的“大腦”外力。
雙向奔赴,合作共贏。今年8月,廣東省百校聯百縣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行動啟動后,全省各大高校、科研院所迅速行動起來。
“作為首批完成結對簽約的高校之一,中山大學引導青年學子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表示,今年暑期,11支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及多支社會實踐隊伍1000余人赴結對縣市開展專業實踐,引導青年學子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截至目前,“雙百行動”共形成800多項合作項目,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不僅助力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反哺了高校院所的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轉化。
和衷共濟,群策群力。各類要素加快匯聚、幫扶機制不斷完善,全力保障“百千萬工程”:今年以來,全省一般公共預算共投入1490億元支持“百千萬工程”,其中超過70%的資金投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全年預計用地指標已經保障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平臺1萬畝;縱向幫扶共涉及全省156家有關單位,幫扶對象包括全省57個縣(市)及5個重點老區蘇區市轄區,基本實現縣域幫扶的“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