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期間,汕頭市濠江區通過舉行登山節、騎行節、文化集市活動等,文旅市場多點開花;惠州龍門縣永漢鎮以“漢寶”豹貓IP點亮圩鎮,微改造巧思增色添趣,實現人氣與消費雙提升;茂名高州根子鎮柏橋村的連片荔林飄香,古荔枝樹見證歲月,鄉村振興生機勃發……
從這些典型縣鎮村,可一窺廣東各地縱深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奮進姿態。
一年來,廣東以頭號力度實施“百千萬工程”,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開啟新圖景。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制定實施“1+N+X”政策體系,選取22個縣(市、區)、110個鎮、1062個村(社區)作為首批典型,更好統籌縣的優勢、鎮的特點、村的資源,加快把短板變成潛力板。
今年是“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推進、實現全面突破的關鍵一年。“百千萬工程”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推進,向上向好勢頭不斷鞏固,全省上下呈現出創先爭優、苦干實干的升騰氣象。
持續壯大縣域經濟 抓好特色產業培育
推進“百千萬工程”,壯大縣域經濟是關鍵。廣東各地因地制宜,抓好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和現代產業體系構建。
眼下,正是菠蘿飄香時,走進湛江徐聞“菠蘿的海”,果農們穿梭在連綿起伏的萬頃紅土地,采摘出一筐筐金黃的菠蘿。菠蘿是徐聞的特色優勢產業之一,今年全縣菠蘿種植面積約35萬畝,預計年產量約70萬噸。
素有“中國紅茶之鄉”美譽的清遠英德市,在打造紅茶百億產業集群的同時,開發荔枝紅茶、小青柑紅茶及紅茶面膜等精深加工產品,整合英西峰林等自然資源建成農文旅融合項目。2023年,英德紅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43.29億元。
一年來,廣東新創建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菠蘿、柚子等特色農產品產銷兩旺;推進33個縣域商業示范縣建設,新增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2個,縣域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亮點紛呈。
產業興,則縣域強。制造業當家,挺起縣域經濟堅實脊梁。
在惠州博羅縣龍華鎮,臺鈴電動車的一條整車生產線上,經歷從零配件組裝到整車測試的近80道工序后,一輛輛電動自行車先后下線。臺鈴科技(廣東)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何文強表示,關鍵零部件均來自當地的上游配套企業。
日前,《博羅縣構建“鏈長制”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印發,以“鏈長+鏈主”的機制強化產業鏈招商,持續延鏈補鏈強鏈,力爭今年引進230宗項目,投資總額達500億元。
作為廣東唯一的百強縣,博羅縣正在全國縣域經濟版圖中奮力突圍,沖刺GDP千億縣。“博羅將聚焦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兩個維度實現新突破,進一步做強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博羅縣委書記周耿斌表示。
推進產業有序轉移,則是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重要抓手。
清遠把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廣清紡織園、廣清產業園、經開區掀起建設熱潮。去年1—11月,主平臺承接產業有序轉移項目90個,完成省下達年度任務目標的102%。
2023年,全省產業有序轉移加快推進,設立總規模240億元的省產業轉移基金,省下達42.5億元注入資本金、安排1萬畝用地指標支持15個主平臺建設,新承接產業轉移項目超650個、總投資超3200億元。建立幫扶協作新機制,實現對粵東粵西粵北市縣兩級橫向幫扶全覆蓋。
全面提升城鎮能級 美麗圩鎮加快打造
在茂名信宜市錢排鎮,“中國李鄉·山水雙合”景區的一河兩岸、一步一景,成為當地熱門的旅游打卡點。用錢排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先友的話說,希望錢排鎮不僅因“中國三華李第一鎮”而聞名,更能成為游客心向往之的旅游目的地。
從默默無聞的小鎮到“百千萬工程”典型鎮,錢排鎮的蝶變歷程,是廣東推動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生動寫照。
過去一年,廣東聚焦鄉鎮發展,不斷在“做精”“抓細”“建美”上下功夫,全省1612個鄉鎮(街道)迸發活力、激發勢能,一批中心鎮、專業鎮、特色鎮煥發新生機。
從2023年全國千強鎮榜單中,可以看到廣東鎮域發展的強勁勢頭:珠三角作為廣東鎮域經濟的絕對主力軍,擁有104個入圍千強鎮的鎮街,其中不乏像佛山市獅山鎮、北滘鎮這樣的“千億鎮”。這些鎮街憑借強大的工業經濟基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然而,粵東粵西粵北僅8個鎮入圍千強鎮,也凸顯出廣東面臨的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為此,廣東正通過實施“百千萬工程”,鼓勵珠三角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專業鎮聯動發展,促進特色優勢產業跨區域合作,力求補齊發展短板。
如今,走進廣東各地鄉鎮,總能邂逅“美麗驚喜”:在東莞謝崗鎮銀山濕地公園,映入眼簾的是綠樹蔥蘢,生機盎然;在韶關乳源桂頭鎮,示范主街齊整、農貿市場整潔,鄉鎮美景如詩如畫;在茂名高州曹江鎮,沿河的燈光、夜市,將小鎮裝點得格外熱鬧……
這些變化,正是廣東以美麗圩鎮建設為基礎,推動鄉鎮提品質、優環境的成果。各地聚焦“1+4+7+9+N”,通過編制建設規劃,推動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公廁“三大革命”和“六亂”整治等攻堅任務,抓好美麗圩鎮“七個一”建設,推進教育、醫療、養老、物流等九項基本任務,擦亮鄉鎮人居環境底色,提升公共基礎設施成色。
在鄉鎮建設過程中,多方力量也逐漸“擰成一股繩”。廣東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建筑業企業結對幫扶鄉鎮,推動一批示范項目落地實施。同時,各地也積極發動鄉賢、群眾參與建設,群策群力下,鄉鎮面貌日益煥新。
激活鄉村振興動力 做大做強集體經濟
從空中俯瞰下屯村,綠水青山、田疇沃野、民居院落等相互映襯,構成一幅美麗宜居的田園畫卷。這座位于河源市東源縣義合鎮的傳統古村落,在“頭雁”帶動下,入選全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
“我們不斷激發村莊內生動力,凝聚幫扶合力,探索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7年來村集體經濟增長了20倍。”廣東省審計廳派駐下屯村第一書記顧小岳總結道。
下屯村的變化并非孤例。在廣東,越來越多鄉村探索利用特色優質資源,做大做強鄉村旅游市場,同時積極引入職業經理人、專業管理公司,幫助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去年以來,我們村探索以運營思維推進典型村建設,今年已接待游客近20萬人次,直接帶動村集體增收近20萬元。”在日前舉行的“百千萬工程”典型村與農村職業經理人面對面對接會上,惠州市惠城區橫瀝鎮墨園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紅蘭談及村里的變化,深有感觸。
鄉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一年來,廣東積極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開展農村職業經理人試點,實施“千名農村職業經理人培訓計劃”,盤活鄉村“沉睡”資源,全省基本消除年收入10萬元以下的集體經濟薄弱村。
典型村有需求,農村職業經理人有意向。“我可以為典型村提供農文旅、康養項目等全鏈條開發運營支持服務。”對接會上,廣東道維旅游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東紅“毛遂自薦”。他表示,自己有信心發揮專業技能和資源鏈接能力,帶動鄉村產業進一步發展。
古村市集與展覽、高端民宿“和春住”、“春陽臺”藝術文化中心……在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塱頭村,一批項目已陸續建成運營。“能回來參與家鄉建設,我感覺更有成就感。”該村委會委員、農村CEO黃智云感慨道。在外打拼多年的他,3年前選擇回鄉就業,通過鏈接內外資源,將古村落文化與現代商業活動相結合,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
農村職業經理人的作用遠不止于此。他們通過深入農村、了解農村、融入農村,幫助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激活鄉村內在潛能,成為連接城鄉、對接資源的橋梁。浙江省鄉村建設促進會會長蔣文龍表示:“隨著‘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廣東鄉村發展對經營性人才的需求將表現得越來越突出。通過完善培養激勵機制,人才創新活力才能不斷釋放。”
一年來,廣東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云浮等地積極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實現方式,不斷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2023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25142元,增長6.5%,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36∶1;涉農貸款增長21.4%,創10年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