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全省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現場會召開。
今年現場會創新采用了“交叉調研+集中開會”的方式。前幾天,多位省領導分別帶隊前往粵東西北以及珠三角15個地市交叉調研。會上,惠州、汕尾、清遠分別作了綜合匯報,來自各地各部門各單位共16位代表圍繞產業發展、人居環境建設等五個方面作了專題匯報,充分展示了全省推進實施“百千萬工程”的探索及成效。
因地制宜抓產業
更好實現強縣富民
在加力提速推進“百千萬工程”中,各地各部門因地制宜,抓住產業這個根本,更好實現強縣富民。
惠州把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作為全面推進“百千萬工程”的最有力抓手,也見到了實實在在的成效。惠州市委書記劉吉表示,惠州把建設“引領區”作為全面推進“百千萬工程”的最有力抓手,努力建設全省縣鎮村現代化樣板。“今年以來,引領區在建項目161宗、新簽約項目102宗,合計總投資約600億元,區域內13個鎮基礎設施投資、工業投資分別增長19.6%和20.6%。”
與此同時,惠州還推動工業項目向園區集中、資源要素向園區聚集,做強做優大亞灣開發區等3個國家級園區,在7個縣區各建設1個千億級產業園,1—10月,“3+7”園區規上工業產值7188億元、工業投資659億元。
因海而興的汕尾奮力做好經略海洋大文章,發展海上風電和裝備制造產業集群,鍛強海洋牧場新支柱產業,以“飛海開發”“拿海即開工”等機制,建成中廣核“風漁融合”平臺、引進全省首個中外合作陸基三文魚養殖基地等標志性項目。“我們引進新一輪海上風電項目19個、投資額超500億元。”汕尾市委書記逯峰說。
此外,汕尾緊抓產業培育,釋放“西承東聯橋頭堡”活力。圍繞農文旅融合發展,引入國企盤活資源,連片開發運營,培育發展“跳島游”、濱海休閑運動、交農文旅商等新業態,前三季度全市社消零增速全省第二,國慶期間,全市高鐵旅客到達量同比增長21.52%。
清遠則通過產業發展,全面提升縣域經濟綜合實力。
“我們激活產業發展‘三大引擎’,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文旅,夯實‘百千萬工程’產業支撐。”清遠市委書記殷昭舉說,在綠色工業方面,“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打造大灣區產業轉移主戰場首選地。累計引進項目732個、總投資超2000億元。其中,“廣清產業園”初步形成現代家居、汽車零部件等五大產業集群。
在生態農業方面,清遠以“五大百億級現代農業產業”做優“土特產”文章,大力發展特色種養、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業態。此外,“清遠長隆項目”帶動千億級農文康旅產業,初步形成南部片區“清遠長隆”+“北江生態”、北部片區“國家公園”+“壯瑤風情”生態文旅產業格局。前三季度,游客同比增長57%,旅游收入增長35%。
壯大縣域經濟
培育縣域特色優勢產業
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縣域振興是關鍵。
“今年粵東西北縣域承接珠三角制造業轉移項目超過300個,投資額超過1100億元。”會上,省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艾學峰介紹,今年以來,省發改委重點發力縣域特色產業培育,制定了《關于培育壯大縣域特色優勢產業提升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的意見》,推動產業有序轉移。
同時,省發改委還牽頭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發揮好15億元省級財政資金和4500畝用地指標支持效能,協調指導15個縣(市)開展新型城鎮化試點建設。抓好新型幫扶協作,推動珠三角6市向被幫扶市累計撥付幫扶協作專項資金95.52億元,12個市級產業轉移合作園今年1-10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80億元、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285億元,共建“反向飛地”超110個。
肇慶四會市2023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59億元,今年入選“全國百強縣”榜單。
培育縣域特色優勢產業,是其高質量發展的“秘訣”之一。在四會,新型工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齊頭并進,打造了“兩新一電”千億級產業集群,構建以新能源車、新型儲能、電子信息為主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中國玉器之鄉”,四會還做優玉器特色產業,首創“互聯網+拍賣+直播”珠寶玉器銷售新模式,集聚玉器從業人員近30萬人,年交易額超700億元。
“在廣東省(肇慶)大型產業集聚區四會大沙市管起步區,平均每4天引進1個項目。我們將持續壯大縣域經濟,奮力建設千億級綜合實力強縣。”四會市委書記翁卓輝說。
揭陽市惠來縣則瞄準綠色石化、海洋產業建好載體,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2023年綠色石化和海洋產業兩大集群完成產值2170億元。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17.4%、財政收入同比增長23%。
此外,惠來縣還創新政企“早餐會”等18條措施,服務保障項目選址、用地、建設到投產運營全周期,打造“來了就是惠來人、惠來辦事不求人”的營商環境。“我們將加力提速做大綠色石化、海洋產業集群,打造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強大引擎。”惠來縣委書記魏潔林說。
持續改善人居環境
城鄉風貌煥然一新
“百千萬工程”啟動實施以來,各地圍繞人居環境改善這一任務“扮靚”家園、提升群眾獲得感,美麗圩鎮建設是其中重要內容。
會上,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廳長張勇介紹:以301個典型鎮、65個中心鎮試點為示范,推動全省圩鎮人居環境、風貌品質、發展動能明顯提升,打造現代化美麗圩鎮。
針對風貌問題,廣東探索建立“首席設計師+技術指引”的風貌設計服務模式,打造一批“嶺南味、鄉土氣、時尚感、未來范”的個性化場景,示范主街、美麗河道等串珠成鏈,成為圩鎮亮麗的風景線,讓群眾有了休閑健身的好去處。各方力量也擰成一股繩,廣東深入推進建筑業企業助力,形成央企帶頭、國企跟進、民企參與、多方共贏格局。
多措并舉下,各地煥然一新。
位于廣東東北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的梅州市平遠縣在破解省際邊界農房風貌問題上,探索了新模式。
會上,平遠縣委書記周小勇結合實踐做了介紹,在實踐中,平遠制定農村客家風格建筑指引等文件,細化基底面積、色彩等風貌管控要素,結合紅色、古色文化塑造農房特色風貌,做到因地制宜、因需施策。另外,構建“政企合作、借勢賦能”的聯建共創機制,以“公益+微利”的模式推動“三線六鎮”環境提質提標。“平遠縣正逐步打造出省際邊界農房風貌展示窗口。”周小勇說。
江門開平市則依托風貌提升,整縣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試點。
開平市委書記余中華分享了相關經驗,他說,開平尊重鎮村建筑肌理,充分發揮藝術砌磚、灰塑等本土工藝和本地工匠作用,提升鄉村顏值,已推動“世遺風韻”鄉村振興示范帶144個自然村品質提升。同時,編制“開平—臺山”整縣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規劃,成立農文旅融合發展產業大聯盟,打造產業生態圈。
今年1—10月,開平市農文旅市場主體、旅館酒店經營主體、餐飲經營主體均實現較好增長。“接下來,開平將繼續策劃新線路、推出新產品、培育新業態,申報世界級旅游景區,加快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余中華說。
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
完善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
完善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是提升縣鎮村承載力的重要舉措。
“振興縣域高中,舞好縣域教育龍頭。”廣東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書記林如鵬介紹,廣東大力推進縣中提升計劃并加大經費投入,近兩年安排資金2.24億元支持縣中發展,初見成效。縣中辦學條件改善,56人以上大班額清零,教師和生源流失得到遏制。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辦好鄉鎮中小學留住生源,對縣域發展至關重要。林如鵬介紹,全省因地制宜整合小散弱學校501所,新增公辦學位53.3萬個。省統籌安排資金支持重點辦好鄉鎮中心園、中心小學和寄宿制初中“三所學校”,重點發揮其聯城帶村節點功能,創建65個城鄉教育共同體,構建“城區學校+‘三所學校’+鄉村學校”模式,探索共同體內人財物“無障礙”調配,推動優質資源下沉。
在醫療方面,我省基本實現人民群眾頭痛腦熱在鎮村解決、常見病多發病在市縣解決。
廣東省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劉利群介紹,廣東全省市域內、縣域內住院率分別保持在95%、85%左右,基本實現醫療衛生“縣強、鎮活、村穩”。
目前,廣東啟動新一輪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建設,建強縣級胸痛、卒中、創傷等“五大中心”,縣綜合醫院國家基本標準、推薦標準符合率分別達100%、96%,排名全國第一。
此外,廣東還推動優質資源下沉,組織省、市高水平醫院,采取“組團式”“結對子”“緊密型”“一對一”等方式,實現縣級公立醫院全覆蓋幫扶;組織10家省部屬高水平醫院聯合21家地市醫院,推動重點專科下沉縣域;通過城市醫聯體、柔性幫扶等下沉縣域醫師達1.2萬人次。
如今在茂名高州市,公共服務提質帶來的獲得感正在顯現。
“高水平教育醫療服務是縣域群眾的所急所盼。我們將全力辦好教育、建強醫院,以公共服務新提升,讓進城群眾能落戶、生活好。”茂名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高州市委書記王土瑞表示,在辦好教育方面,兩年來城區新建、擴建中小學校12所、公辦幼兒園7所,新增優質學位2萬個。在建強醫院方面,完善三級服務體系、引才留才機制和結對幫扶模式。醫療綜合服務能力全省縣級領先,縣域內住院率96.7%、全省第一。
教育醫療能力的提升,增強了縣城吸引力,兩年多來,高州市縣城新增進城農村人口7萬,城鎮化率提升5.08個百分點。
體制機制改革
激發城鄉發展新活力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正為縮小城鄉差距打通堵點。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優化生產力布局、激活盤活土地資源的關鍵一招,“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這項工作全面起勢。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胡建斌介紹了改革帶來的巨大變化。
“小田變大田”成效顯現,整治后田成方、渠相連,整治區域基本解決撂荒問題。比如,從化萬畝良田項目新增耕地約1000畝,流轉土地約7000畝,帶動周邊8個村集體年收入均增加15萬元以上,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長約25%。
“實踐證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已成為守牢耕地保護紅線、激活鄉村產業用地要素、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促進城鄉共同富裕的重要平臺。”胡建斌表示,力爭到2027年,涉及500個鄉鎮(街道)、覆蓋5000個村(社區),形成長效穩定的整治實施模式。
為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圳深入推進綜改試點,87條改革創新舉措獲國家發改委向全國推廣,示范帶動作用充分顯現。
深圳全方位深層次打造高水平營商環境,連續四年獲評全國營商環境最佳口碑城市。同時,縱深推進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另外,完善生態環境和城市空間治理體制,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等。
在佛山南海區,當地每年集成式推進數十項重點改革任務。南海區委書記顧耀輝介紹,南海區把土地及城市改革作為關鍵抓手,推動城鄉各類空間合理分區、連片集聚,其中首推“三券”制度,以“地券”解決用地空間騰挪問題,通過“房券”進行實物補償,用“綠券”提升城市生態品質。目前,南海連續兩年供應產業用地超6000畝、招商引資突破千億。
同時,南海區創新開展股權投資、派駐職業經理人,推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多元發展。目前,南海擁有‘億元村居’46個,農村集體資產總額近600億元。
新型幫扶開花結果
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百千萬工程”的推進需要廣泛參與,凝聚合力。近兩年來,社會各界集思廣益,新型幫扶協作開花結果,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注入新動力。
廣州扛起省會城市擔當,扎實開展橫向幫扶工作,對口幫扶梅州、湛江、清遠、肇慶,幫扶協作的縣、鎮數量均位居全省第一;67個“反向飛地”的落地,則讓企業以“協作地區成本”擁有“大灣區服務”、共享大灣區及海外市場。
在“百千萬工程”考評中,共有6個廣州幫扶的縣市區獲評優秀,另有廣梅、廣清產業園在省產業園區考核中獲評優秀。
提升縣城聚人聚商聚產能力,要突出公共服務供給的普惠性和均衡性。自“雙百行動”開展以來,南方醫科大學專家的足跡從韶關仁化、梅州五華逐步擴展至韶關曲江、清遠英德、茂名高州、江門鶴山等地。
該校黨委書記張玉潤介紹,通過構建“高水平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縣域共同體”幫扶協作機制,推動9所附屬醫院與縣域醫院合作共建,著力打造縣域緊密型醫共體標桿。同時,南方醫科大學將縣域醫療人才納入學校人才培養規劃,培訓醫護人員9800余人次,選派53名專家扎根臨床一線帶教。“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打通科技創新和應用的‘最后一公里’。”張玉潤說。
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地跨廣州、惠州2市4縣(區),承擔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花園等四大戰略定位,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深圳分院開展規劃工作。
“堅持以世界標準、開放視野,高水平規劃設計,精心塑造‘山水與城鄉交融,傳統與未來共振’的嶺南特色景觀風貌。”該院副院長呂曉蓓介紹,要讓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成為代表中國、媲美歐美、令人向往的勝地,成為廣東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典范,齊心協力將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繪制在嶺南大地上。
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離不開企業市場主體的深度參與。
“我們立足地方所需、央企所能,助力清遠、揭陽、陽江3個市14個鄉鎮建設,實施助力項目43個,項目總投資金額6.5億元。”中交四航局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惠明表示,聚焦“點上出新品”,打造邦山村龍江山地公園等一批品質工程;聚焦“線上出新彩”,完成了上百公里的道路提升和河道整治修復;聚焦“面上出新貌”,實施的清遠龍塘鎮美麗圩鎮、惠來隆江新城美食街更加宜居宜游。
他表示,以建筑全產業鏈優勢上下聯動激發產業活力,充分發揮“投建營一體化”優勢,市場化導入投資項目為當地發展注入動能,“一鎮一策、一村一案”推動典型鎮村建設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