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崖門漁港的崖南燈塔公園,成為年輕人青睞的網紅打卡點。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古勞鎮河涌、水塘星羅棋布,被譽為“嶺南最完整的原生態水鄉”。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江門由7個縣(市、區)、73個鎮(街)、1330個村(社區)組成,廣闊的縣鎮村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當前,江門拿出“頭號工程”力度,形成“頭號工程”勢頭,以點帶面推動全市“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6個首批典型鎮呈現爭先創優的升騰氣象。
古勞鎮以詠春威名遠揚,崖門鎮以蔡李佛揚名四海,江門兩個功夫名鎮如何闖出文旅融合新路子?日前,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江門鶴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古勞鎮黨委書記孫通,江門新會區崖門鎮黨委書記練慶銘,聽他們分享加力提速推進“百千萬工程”的實踐經驗。
做強經濟
新興產業激活“鎮能量”
南方日報:經過多年發展,古勞鎮的食品、印刷、先進新材料已形成產業集群。鎮里如何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這些特色產業?
孫通:東古醬油、雅圖仕、雅圖高新是古勞鎮本土成長起來的企業。我們將重點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圍繞龍頭企業做好強鏈補鏈,讓鏈上企業迅速發展起來;二是圍繞新興產業造好平臺,我們提供了200多畝土地給萬洋眾創城產業平臺,吸引更多新能源、先進新材料企業落戶,打造新興產業園區。
南方日報:今年初,古勞鎮提出力爭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百億元,引進項目超20個。到目前為止,今年招商引資成效如何,在服務企業、加快項目落地建設方面有什么舉措?
孫通:今年來,我們圍繞新興產業和特色產業,成功引進規上企業12家,其中投資超億元項目4個。在服務企業方面,加快項目落地,做好企業生產全周期服務,助力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并安排專員跟進項目建設,面對面問需企業。
南方日報:崖門鎮去年上榜全國千強鎮,目前正搶抓深中通道等“大橋經濟”黃金機遇,圍繞兩大平臺、四大產業推進鎮域產業發展,請分享一下具體的做法。
練慶銘:隨著深中通道和黃茅海大橋等開通,新會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的地位更加凸顯,崖門的區位優勢更加優越。我們把海工裝備產業、深江產業合作兩大平臺做優;同時,我們把新一代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材料)產業、海工裝備產業園、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產業四大產業做優。
南方日報:崖門鎮是銀洲湖西岸一體發展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里面坐落著多個特色產業園區,鎮里如何謀劃和推進這些園區的建設?
練慶銘:我們重點形成“四方合力”:一是“北聯”雙水鎮,打造銀洲湖紙業基地;二是“東拓”古井鎮,打造海工裝備產業園;三是“中部”振興,推動粵澳(江門)產業合作示范區創建;四是“南融”銀湖灣濱海新區,做強產城融合配套示范。
文旅融合
激活功夫名鎮“硬實力”
南方日報:崖門鎮是蔡李佛武術的發源地,鎮里怎么傳承與發揚這種武術文化,又如何跟文旅產業結合起來?
練慶銘:一是走出去,蔡李佛小醒獅勇闖哈爾濱,激活全國醒獅和武術研學熱潮;二是引進來,創建蔡李佛武術特色學校,打造蔡李佛國際武術傳承中心;三是擁抱世界,舉辦國際性獅王爭霸賽和國際武術交流會,讓蔡李佛武術禮讓天下,薪火相傳。
南方日報:崖門正在打造大灣區休閑的“后花園”,還有宋元崖門海戰文化的“加持”,在農文旅上有什么新玩法?
練慶銘:崖門重點融入“江門3.3精彩之旅”文旅品牌創建,主要推出“五媒聯動”:一是以溫泉為媒,一地兩泉,玩轉灣區溫泉康養;二是以漁港為媒,海天一色,玩轉休閑漁業和濱海旅游;三是以宋元文化為媒,千古傳頌,留取丹心照汗青;四是以蔡李佛武術為媒,獅王爭霸,玩轉武術的出神入化;五是以富硒大健康為媒,豐收喜悅,玩轉富硒采摘觀光新廊道。
南方日報:古勞水鄉被譽為“嶺南最完整的原生態水鄉”,在美麗圩鎮建設方面如何突出“水鄉”特色?
孫通:作為嶺南特色水鄉,古勞以農文旅融合發展作為主線,圍繞打造“珠三角生態文旅示范鎮”這一目標,大力推進“七個一”建設,著力構建宜居、宜業、宜商的美麗圩鎮。一是治好水,投入4000多萬元開展魚塘尾水治理和美麗漁場建設,從源頭上做好水環境治理。二是造好景,依托華僑城古勞水鄉4A級景區,著力提升鄉村旅游基礎設施,打造美麗圩鎮客廳。三是修好路,結合古勞水鄉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著力提升大口圩美麗街圩建設。
南方日報:古勞鎮是詠春、僑鄉、龍舟和茶文化的交匯地,近兩年在社交媒體上頻頻出圈走紅,鎮里如何讓這波“流量”變“留量”?
孫通:我們結合江門3.3精彩之旅活動,讓游客朋友來到古勞,能夠吃好、玩好、住好,從“頭回客”轉變為“回頭客”。一是“吃”得好,做好河鮮、非遺柴火粽、魚皮角、魚茸羹等傳統美食的傳承與宣傳。二是“玩”得好,以國家級4A景區華僑城古勞水鄉為核心,打造農文旅綜合體項目和新業態。三是“住”得好,結合水墨方塘、水墨方舟兩個民宿,和廣州美院深入合作,做好鄉村酒店。
就業增收
鼓起強村富民“錢袋子”
南方日報:古勞鎮和崖門鎮都有村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示范村,目前這些村建設進展如何,要怎么發揮典型村的示范帶動作用,推進全域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孫通:古勞鎮雙橋村和大埠村已經是省典型村,接下來以大埠村中鐵文旅項目為樣板,打造更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雙橋村華僑城古勞水鄉項目為樣板,打造更多鄉村旅游景點,結合水鄉資源稟賦,統籌發展水區6條行政村,組團培養更多省級典型村。
練慶銘:我們以省、市典型村創建為示范,推動“七村示范十村提升”,目前已經有4條村成功申報省級典型村,3條村申報為市級典型村。京梅村被評為中國傳統古村落,南合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坑口村打造林下經濟發展示范,交貝石村打造漁商經濟的產業示范。通過示范聯城帶村,去年我們鎮的17條村平均集體收入增長15%以上。
南方日報: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落腳點在“強村富民”上。兩個鎮在充實村民“錢袋子”,帶動村民就業增收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
孫通:我們依托優勢產業,因地制宜助力鄉村振興,帶動村民增收。一是養好“魚”,以美麗漁場建設、尾水治理為抓手,推廣鰻魚等高附加值魚種養殖。二是種好“茶”,古語有言“未有鶴山縣,先聞古勞茶”,利用好茶山資源,擴大茶葉、素馨花的種植面積,豐富茶旅文化體驗。三是繪好“畫”,將華僑城古勞水鄉、梁贊故居、見田坊古村落等文旅資源串珠成鏈,打造文旅美麗畫卷。
練慶銘:新會區委重點推出強鎮富民興村“十大行動”,我們鎮也形成了“六個一百”行動方案:百企扶百村,創辦村級產業,拓寬農民增收途徑;百校聯百村,千名師生、萬分力量,助力“百千萬工程”;百個機關助百村,機關下沉一線,幫促并舉;百名模范引百村,模范引領、示范帶動;百名鄉賢帶百村,鄉賢給智給力,回饋家鄉;百萬資金興百村,創辦強村公司,變“輸血”為“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