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璣鎮擁有豐富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北鄉鎮被譽為“中國馬蹄之鄉”。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韶關素有“嶺南名郡”之稱,這座粵北老工業城市正以“百千萬工程”牽引高質量發展,尋找突圍進位之路,加快推進縣鎮村煥新蝶變。
珠璣鎮位于韶關南雄市東北部,擁有國家4A級景區——珠璣古巷·梅關古道景區,自然風光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北鄉鎮,則位于韶關樂昌市東北部,轄區內有萬畝馬蹄、香芋的種植基地,被譽為“中國馬蹄之鄉”。兩個鎮都入選了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鎮培育名單,農文旅資源獨特。
日前,南方日報記者專訪珠璣鎮黨委書記劉春偉、北鄉鎮黨委書記張其彬,暢談如何奏響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協奏曲”,進一步推動各項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
壯大鎮域特色經濟
村村有產業,家門口實現就業
南方日報:作為中心鎮,珠璣鎮如何整合鎮域發展資源,謀劃產業發展?
劉春偉:資源整合,是促進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式。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塑造文旅發展龍頭品牌。以珠璣古巷·梅關古道提升,促進文旅節點環境品質提升,豐富珠璣文旅文化要素,延長文旅發展產業鏈,擴大文化影響力。2023年珠璣全鎮游客人數占南雄總游客人數超80%,珠璣成為來南雄旅游的首選旅游打卡點。二是夯實經濟發展基本盤。依托絲苗米產業園、南藥產業園、彤置富水泥廠、羅曼鋼琴等重點企業,通過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形成產業齊頭并進的新格局。三是探索富民強村新路徑。引進三盛科技為代表的鄉村振興車間,帶動周邊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業,各村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形成“村村有產業”的發展格局,讓百姓“錢袋子”更鼓,“家底兒”更厚。
南方日報:提到北鄉鎮,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北鄉馬蹄”。北鄉鎮如何發展特色農業?
張其彬:在發展特色農業方面,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因地制宜,優化產業發展布局,明確了以馬蹄產加銷為主導產業,推廣“水稻+馬蹄+蔬菜”產業發展模式,既保障糧食安全生產,又發展高效益經濟作物。二是加大投入,改善產業發展條件,累計投入4.8億元建設了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總投資超9000萬元的3家馬蹄、香芋加工鄉村振興車間正在開工建設,全面提升產業化生產水平。三是科技賦能,依托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不斷改良馬蹄品種和種植技術,2023年全鎮農業總產值達6.1億元,同比增長15%。四是創新運營,探索“黨建+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有效拓寬農特產品銷售渠道。
南方日報:在發展鎮域特色產業過程中,您所在鎮碰到了什么瓶頸?該如何突破?
劉春偉:相對于珠三角地區,我們珠璣鎮經濟發展存在區域劣勢、經濟總量偏小等問題。我們努力把短板變成“潛力板”,從五方面發力:一是充分利用區域交通布局,依托韶贛高速、韶贛鐵路、G220國道以及剛開通的雄信高速等交通節點,打造便捷的交通樞紐城鎮。二是立足廣府文化發祥地、粵人故里資源優勢,精準招商。三是依托珠璣古巷的文化品牌,形成鎮區景區融為一體的嶺南建筑風貌,打造省級特色文化小鎮。四是依托東莞駐鎮幫鎮扶村幫扶單位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五是大力推進市域社會治理模式,打造數字化城鎮。
張其彬:北鄉鎮在鎮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是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均衡、融合不緊密。我們將以問題為導向,打造鎮域經濟增長極。做強一產,加快推進3個總計投資額超9000萬元的馬蹄香芋農產品附加值提升項目,延長產業鏈條。做大二產,全力開展招商引資,力爭全年招引投資項目10個以上,投資額超2億元。做優三產,挖掘打造更多旅游景點和網紅打卡點,打造“一產種養殖+二產加工業+三產旅游民宿”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
美麗圩鎮建設提速
補齊短板,完善城鎮公共服務功能
南方日報:美麗圩鎮建設與群眾幸福指數息息相關。北鄉如何推動美麗圩鎮形象提升?
張其彬:我們聚焦圩鎮風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提質、綠化美化增效三大重點目標提升圩鎮形象。一是強整治,提升圩鎮面貌,以“碧水沃田 綠色北鄉”為主題推進省道248線鎮區段兩旁房屋風貌提升,打造了1.1公里長的特色風貌主街。二是補短板,完善圩鎮功能,打造了1.7萬平方米的文體活動廣場。三是增綠化,改善圩鎮環境,規劃建設省道248線、農村四好公路兩條主要綠化廊道示范帶,形成一河兩岸一公園的集休閑、觀賞、運動為一體的多功能濱河花園景觀綠化帶,實現了“開門見園”“出門見綠”。
南方日報:去年,全省美麗圩鎮和中心鎮示范創建第一期培訓班在韶關南雄舉辦。珠璣鎮美麗圩鎮建設有哪些經驗做法?
劉春偉:美麗圩鎮建設是“百千萬工程”典型鎮培育的重要內容,我們一邊謀劃一邊干,推動美麗圩鎮進一步提質增效。我們主要圍繞“五個好”來進行。一是規劃好,聘請了規劃專業團隊上門把脈,全力做好美麗圩鎮的規劃布局。二是建設好,提升圩鎮服務功能。三是環境好,通過見縫插綠,開門見綠,深入實施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六大行動”。四是鄉風好,積極開展民俗文化活動,營造良好鄉風。五是管理好,通過網格化、智慧化、鄉村征信積分制等,做好美麗圩鎮的管護保障。
南方日報:美麗圩鎮建設,遇到的困惑或者難題有哪些?如何解決?
劉春偉: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社區管理服務能力以及居民充分就業等現實問題,還需進一步完善跟解決。珠璣鎮重點從三方面來推進:一是在基建項目與產業項目相結合,產業項目落在哪里,基礎設施項目就建在哪里。二是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結合,精準招引落戶圩鎮產業項目,持續推進人才驛站、農村創業青年培訓、“農村職業經理人”等工程。三是社區服務與居民需求結合,發揮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功能,不斷豐富居民業余生活。
張其彬:當前,我們存在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更好地將本地特色資源轉化為經濟增長點。接下來,我們將因地制宜將更多特色資源轉為經濟增長點。主要思路有三點:一是挖掘鄉村文化,打造特色品牌,通過舉辦民俗、農耕文化體驗等活動,讓游客親身感受鄉村的魅力和風情。二是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旅游體驗,通過鄉村道路硬化、增設路燈、旅游服務設施等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三是創新營銷方式,通過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途徑進行精準營銷,擴大鄉村旅游的市場影響力。
農文旅融合發展
揚長補短打造“網紅打卡村”
南方日報: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您所在鎮的優勢和劣勢分別是什么?
劉春偉:談到農文旅融合發展,珠璣優勢明顯:一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珠璣是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轄區不可移動的文物有55處,有國家級、省市縣級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14項。二是紅色文化主題突出。國家長征文化公園廣東段的核心區域在珠璣。三是鄉村旅游資源豐富。珠璣鎮是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打造了省級的鄉村旅游精品路線。劣勢在于受制于地理條件,經濟發展受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輻射作用小,在人才流動和產業聚集等方面仍需尋求新的突破。此外,珠璣文旅資源豐富,但轄區內農文旅資源暫未形成聯動集成發展優勢。
張其彬:我們北鄉地理區位優越,距高鐵站13公里,距丹霞機場24.5公里。旅游資源豐富,有馬蹄文化公園、香樟公園、美麗鄉村東紅村等旅游資源。產業特色鮮明,北鄉馬蹄享譽全國。鎮村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為70.11%。
目前,我們遇到的發展瓶頸主要有:旅游景點還不夠多,很多旅游資源尚處于待開發狀態,沒有形成精品旅游路線;農文旅融合度還不夠高,農文旅融合形式還比較單一。
南方日報:珠璣鎮被譽為“嶺南特色名鎮”,如何因地制宜打造優質文旅名鎮?
劉春偉:我們主要是做好三篇文章。第一是做好融合發展文章,充分挖掘珠璣古巷·梅關古道景區文化價值,擦亮廣府原鄉文化品牌。第二是做好活化利用文章,通過辦好姓氏文化旅游節,搭建文化傳承平臺。第三是做好產業配套文章。持續開展珠璣古巷·梅關古道景區的提升工程,引入文旅產業等項目。
南方日報:北鄉鎮如何抓住鄉村游的熱度,打造一個個“網紅打卡村”?
張其彬:去年,我們緊緊搶抓“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培育契機,以典型村東紅村為示范樣板,組織各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農房風貌微改造提升等工作,極大改善了各村的村容村貌,各行政村均成功創建干凈整潔村。同時,在上叢村打造了鄉村酒店,在東紅村打造了和美鄉村示范點等“網紅打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