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五項重點工作之首,強調一方面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另一方面要“要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
“新冠肺炎疫情對居民消費、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都產生了一定沖擊,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內需對穩經濟、促增長仍有較大的發揮空間。”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區域三室副主任李曉琳表示,此次會議在重要的節點上明確了我國未來一段時期經濟挖潛的重心和重點。
促消費??
應加強供需“中間通道”建設
會議強調,要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
“縱觀全球發達經濟體,擴大內需、培育完整而強大內需市場,是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保持活力的基石。”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謝來風表示,無論全國還是廣東省內,在擴大內需、建設強大內需市場方面,都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比如居民對高品質吃、穿、住、行的需求,對文化、養老、醫療健康、育兒服務、教育服務、體育運動、家政服務等高品質服務的需求。”在他看來,這些高質量需求、新型需求,迫切需要在交通、能源、物流、社會民生、新基建等領域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強化高質量供給,釋放和激發市場潛力。
促消費,提升居民收入是基礎。會議強調,要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
李曉琳表示,要發揮消費基礎性作用,著力提振消費意愿和信心,從增收環節入手,“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雙向推進,“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既要有消費補貼、稅收優惠等短期消費政策,也要統籌考慮推動城鎮化等中長期戰略安排,積極培育和拓展消費新增長點,讓城鄉居民能消費、想消費”。
然而,當前的經濟仍面臨不少挑戰。會議指出,需求收縮等三重壓力仍然較大。“會議強調明年經濟工作的一大重點是把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在我看來,‘結合’的關鍵是加強供需兩者的‘中間通道’建設,以提升結合的效果。”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廣東消費經濟學會副會長鄭英隆說。
鄭英隆表示,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供需的對接與匹配不足,如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的對接還較少深入到創新應用實際中;二是數字化技術、網絡平臺在連通供方與需方市場關系的通道上還顯得較為單一;三是部分產品質量不高仍是制約有效需求的一大原因。他建議,要借助互聯網應用創新大勢,靈活就業,拓寬居民收入來源,同時創新消費方式,激發組合消費創造力,如更大范圍開發兼具健身、野餐、享受自然,還能上網課等組合的野營消費新場景,還要營造安全可靠的消費生態。
引投資??
廣東可發揮民間資本優勢
更好發揮投資的支撐作用是擴內需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會議強調,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
在謝來風看來,這旨在深化內需市場投融資體制改革,更好發揮政府資金和民間資本的互動作用,激發民間資本活力,構建內需市場高質量供給體系,加快強大內需市場構建進程。
李曉琳認為,投資未來仍是我國經濟保持穩定運行的關鍵支撐,“要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數字經濟、民生改善、公共衛生、農業農村等領域撬動更大規模的民間投資,持續優化投資結構,拓展新的投資空間,不斷提高投資的規模和效益”。
民間資本的投資情況往往還是市場信心的寫照和營商環境水平的體現。“廣東應充分發揮長期以來積累的民間資本規模大、領域廣、活力強、機制活的優勢,重點支持民間資本在交通、能源、社會民生、新基建等重點領域的投資,強化政府資金引導作用,制定支持政策體系。同時,進一步發揮改革開放先發優勢,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健全現代產權制度,打造世界一流營商環境。”謝來風說。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李志堅表示,廣東應從政策、法律等方面,為民營企業創造更公平、公開、透明的營商環境,進一步煥發民營經濟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活力,并通過發揮好國企與民企的互補作用,共同塑造廣東經濟的競爭新優勢。
此外,在擴內需工作中,會議還強調,要繼續發揮出口對經濟的支撐作用,積極擴大先進技術、重要設備、能源資源等產品進口。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會議對進口中強調的“先進技術、重要設備、能源資源”都更多與供給側而非消費側相關。換言之,在擴內需中,產業發展帶來的關鍵技術和物資的進口需要,將是明年經濟工作的一項重點。
李志堅認為,廣東產業要實現更好發展,就要更好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帶領制造業產業鏈上、中、下游與數字技術實現深度融合,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同時加快產業集群的建設,對制造業薄弱環節進行關鍵和共性技術攻堅,提升廣東制造業的發展韌性和發展質量,并在全球產業結構調整中培育出“廣東制造”的更強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