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要義
●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
北京連線
10月16日上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
砥礪奮進,碩果累累;矚目盛會,奮發求為。報告在廣東代表、干部群眾中引發熱烈反響,他們為輝煌成就倍感振奮,對光明未來滿懷希望。圍繞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大家紛紛表示,要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發進取,真抓實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廣東力量。
黨的二十大代表、汕頭市委書記溫湛濱:
走好“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之路
“報告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內涵、本質要求、戰略安排和重大原則,為實現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使命任務指明了前進方向。”黨的二十大代表、汕頭市委書記溫湛濱表示,汕頭將認真學習報告,堅定不移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好、水平更高。
溫湛濱認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汕頭要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引導黨員干部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抓好干部隊伍和作風建設,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
“汕頭要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溫湛濱說,汕頭要走好“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之路,實施“百億企業、千億產業”培育計劃,打造產值超7000億元的“三新兩特一大”產業集群。充分發揮汕頭海上風電資源豐富、擁有國際海纜登陸站和區域性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的優勢,建設國際風電創新港和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先行區。做好新時代“僑”的文章,凝聚起海內外中華兒女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
溫湛濱說,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推廣用好“呼援通”等民生服務舉措;推動練江流域綜合整治從1.0向2.0版本躍升,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汕頭;全力實施創建平安幸福汕頭“六大工程”,打造具有汕頭特色的社會治理新模式。
黨的二十大代表、陽春市八甲鎮官河村黨總支書記廖高珍: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鄉村
“在大會現場聆聽報告,讓我心潮澎湃、倍感振奮!”黨的二十大代表、陽春市八甲鎮官河村黨總支書記廖高珍說,她對報告提到的中國式現代化尤其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印象深刻。作為一名基層代表,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鄉村,也是她的美好愿景。
廖高珍以自己所在的官河村為例。近年來,在村“兩委”干部的帶領下,官河村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積極落實門前“三包”,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消除較大面積黑臭水體。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與利用。深入實施鄉村綠化美化行動,在村里打造一批“四小園”,為全村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跨越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助力鄉村振興。
通過實地調研,廖高珍與村“兩委”干部還確立了走“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之路,帶領村民大力發展綠色種養項目,把堅果、藿香、沙姜等產業不斷壯大,讓山區的生態優勢轉變成經濟發展優勢,吸引更多村民回鄉安居樂業。
“官河村的實踐證明,綠色發展不是‘錢袋子’與‘綠葉子’兩者選其一的抉擇,而是要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廖高珍說,目前廣大鄉村的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她要深入學習貫徹報告精神,通過實現生產方式綠色化,形成鄉村振興綠色產業鏈,推動家鄉綠色發展。
黨的二十大代表、佛山市禪城區張槎街道古灶村黨委書記陸秀興:
讓共同富裕看得見、摸得著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聽完報告后,我深感責任與使命重大。”黨的二十大代表、佛山市禪城區張槎街道古灶村黨委書記陸秀興說,作為來自基層的代表,不僅要帶領村民共同奮斗把“蛋糕”做大做好,還要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
陸秀興和村里的黨員干部群眾一起,啃下村里人口密度大、功能布局混雜、老舊物業占比大、產業低端等“硬骨頭”,村組兩級集體收入于2019年首次突破1億元。
為尋找共同富裕的農村解法,古灶村還于2020年開始謀劃部署推進整村改造工作。陸秀興組織村民參觀廣州獵德村、佛山果房村改造項目,舉辦宣講會為村民解答,最終獲得村民大力支持。陸秀興說,通過整村改造,既可實現產業升級和集體經濟的壯大,留住產業人才;還可提升生活品質,打造宗祠廣場、村史館,留住鄉愁,實現產城人文融合發展。
“我將深入學習報告精神,和鄉親們一起建設美麗宜人、業興人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讓共同富裕看得見、摸得著。”陸秀興說,接下來,她要抓住新一輪城市發展與鄉村振興機遇,加快推進“城中村”公共服務社區化、產業發展高端化和農民身份市民化。她暢想未來整村改造后,孩子老人的歡聲笑語、廣場上的歌舞閑聊聲,將縈繞在整齊的公寓和美麗的花木間。
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中山市分公司質監員韋艷梅:
以高質量發展引領提升郵政服務水平
“聽了報告后感到很激動,也充滿了干勁!”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中山市分公司質監員韋艷梅說,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報告為她今后做好質監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韋艷梅在質監崗位上干了15年,這些年來,她認真做好服務支撐工作,通過科技創新服務客戶,重點在服務查詢和售后兩個環節提升響應速度,推動售后服務質量大幅提升。
2018年,韋艷梅服務質量創新工作室成立,開展了《遠程監控實時監測窗口服務質量》《快遞包裹主動客服管理》等研究課題,由她牽頭研發的“郵政服務質量監督檢查信息系統”也隨后在全國郵政系統上線。“通過遠程監控系統,一旦發現問題就能及時整改,比現場檢查效率要高很多。”韋艷梅說,用技術手段進行質量監督創新,提升服務質量,大幅提升了客戶滿意度。
結合自身工作經歷,韋艷梅認真學習報告內容,并對服務業如何高質量發展有了更多思考。“推動新時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要不斷滿足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韋艷梅說,隨著電商快包業務的快速發展,市場對郵政寄遞服務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接下來,她將立足本職崗位,對標對表報告部署要求,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用實際行動推動便民業務更好開展。
廣東回音
廣東干部群眾熱議“中國式現代化”——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努力奮斗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報告在廣東干部群眾中引發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要鼓足干勁、踔厲奮發,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努力奮斗。
讓更多人成為發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十年來,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近年來,廣東大力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大力促進就業,推進鄉村振興。廣東竹韻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粵菜師傅西江名廚”譚志軍表示,三項工程讓更多人有了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有力推動了共同富裕。“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鄉的農產品、特色手藝被更多人知曉和喜愛,帶動更多人增收致富。報告讓我動力更足,信心更強!”譚志軍說。
“蓮麻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生動的基層實踐。”廣州市從化區呂田鎮蓮麻村黨支部書記盧為俊說。近年來,該村圍繞鄉村振興,努力把短板變為潛力板,村集體收入由2015年的28.5萬元增加至如今的150萬元,吸引了30%的村外流人口回鄉創業。他表示,當前蓮麻村正借從化建設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的東風,打造“蓮麻特色小鎮”,進一步優化鄉村環境,推進產業振興,保持村民收入穩步增長。
清遠市清新區浸潭鎮六甲洞村黨總支書記鄒瑞文表示,要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共同富裕。他介紹,近年來清遠高質量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六甲洞村通過“三塊地”(農村承包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宅基地)改革試點,讓廣大農民成為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股東,成為發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目前試點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昔日的‘空心村’成為富裕村。”
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
“報告讓我更感使命重大。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我們應該在激發傳統文化活力、增強民族精神力量上奮力拼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出無愧于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以經典力作謳歌新時代,豐富人民精神世界,讓戲劇文化深扎基層、深入人民。”廣東粵劇院黨委書記、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曾小敏說。她透露,包括粵劇電影《譙國夫人》、講述東深供水工程的現代粵劇《東江依舊紫荊紅》等在內的一批新作正在創排,將進一步擦亮嶺南戲曲名片,更好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建設具有強大生命力、創造力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有效載體。東莞茶山鎮以傳播新思想、引領新風尚為重點,大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點)建設,深入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用理論宣講的“小菜單”精準對接群眾的“大需求”,探索出“金句微傳播”等文明實踐品牌。東莞茶山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人員黎天剛表示,將發動茶山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走進村(社區)、學校和企業,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語言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報告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我們將這些理念融入保護區的本職工作中,并努力嘗試開展特許經營模式,讓區內原住民參與國家公園建設,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永續發展。”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宣教科科長楊昌騰說,近年來,金斑喙鳳蝶等珍稀動植物陸續在南嶺保護區現身,說明南嶺自然生態條件優越性進一步凸顯,生態屏障作用正進一步增強。
廣東石門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南嶺國家公園(擬建)的組成部分,該保護區護林員吳丁華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過山瑤”。自2016年進入保護區工作以來,他把森林巡護與林下養蜂、自然觀測等工作結合起來。護林員補貼和林產品收入相結合,讓他的生活越來越好。“隨著森林資源的逐步恢復,‘工作+林產品+蜂蜜’可使每戶獲得5萬多元的收入。”吳丁華說。
典型樣本
佛山紫南村:從落后村邁向共同富裕“明星村”
不久前的國慶節假期,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紫南村游客絡繹不絕。白天徜徉在“紫南船說”水上游項目飽覽小橋流水的美景,晚上觀賞璀璨多彩的水舞燈光秀,不少人在這里體驗了一場沉浸式的最美鄉村之旅。
這樣的場景曾是村民們不敢想象的。2007年以前,紫南村是當地有名的“臟亂村、落后村、問題村”。十多年來,這個面積僅5.88平方公里的小村莊堅持黨建引領,村黨委帶領全體村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提升人居環境水平,營造鄉風文明氛圍,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蝶變為遠近聞名的先進村、示范村、明星村。
作為紫南村黨委書記,潘柱升是這一變遷的見證者,也是推動者和參與者。2007年年底,他放棄外地工作,返鄉投身家鄉建設。
“作為珠三角地區的城郊村,紫南村用好優勢資源,在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中,努力實現土地變資源、資源變股本、農民變股民。”潘柱升介紹,通過優化硬件設施和營商環境,該村吸引了包括3家上市公司、23家規上企業在內的60多家企業落戶,帶動鄉村產業振興。全村人均收入超10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潘柱升說,紫南村讓村民共同參與村莊建設,共享集體發展紅利。
如今在紫南村,55歲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領到1100元的養老金;村民到定點醫院看病,只需交4元掛號費或600元住院費,其他費用可在“二次醫保”中報銷;在教育方面,村里設立獎學金,鼓勵孩子努力求學……紫南村努力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教、弱有所助。
近年來,紫南村投入近4億元,建成雙向四車道的柏油馬路,建有2600多個生態停車位,擁有2萬米的步行生態綠道、20多公里的景觀河岸,實現污水管網全覆蓋和垃圾處理“日產日清”,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不僅荷包鼓、環境美,也要“腦袋富”。不久前,在“仁善紫南”美德人物事跡分享會上,一批紫南村好人好事打動人心。作為全國文明村,紫南村堅持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提出“文化立村、文化興村、文化強村”發展思路,積極培育“仁善紫南”文化品牌,打造好人之村,在文明鄉風浸潤下,村民文明素養明顯提升。
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紫南村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的寶貴資源。近年來,紫南村先后建設廣府家訓館、佛山好人館、紫南村史館、洛神云筑民宿、阿農灣農耕體驗園等,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新活力,并促進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不斷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過去十年紫南村的快速發展,最根本的原因是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潘柱升說,未來紫南村將繼續在黨的引領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真正做到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