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字字千鈞、直抵人心,我備受鼓舞、倍感振奮。”全國人大代表、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小三江鎮中和電站運行工韋慶蘭說。10月16日上午,在連山嘉田錦繡專業合作社的會議室內,身著民族特色服飾的韋慶蘭與壯族繡娘、其他干部群眾一起收聽收看黨的二十大開幕會直播。
“總書記在報告中強調,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韋慶蘭說,“作為一名黨員,同時也是一名少數民族人大代表,我將繼續奔走,推動壯繡這門傳統手藝更好地傳承下去,發展成特色產業,帶領更多繡娘一針一線繡出美好生活。”
小針線“穿出”好愿景
一身紅色盛裝的韋慶蘭時而注目觀看,時而執筆書寫,本子上寫得滿滿當當。“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到三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為親歷者和見證者之一,我感到心潮澎湃。”韋慶蘭說,這些年,在各種政策利好的疊加促進下,家鄉的發展越來越好了。
韋慶蘭的家鄉小三江鎮是壯族聚居地,壯族人口占85%以上,以壯錦、壯繡、壯族八音等為代表的非遺文化展示著自身的獨特魅力。在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韋慶蘭將繡著一朵石榴花的壯繡手帕展示出來,動情講述近年來家鄉發生的可喜變化。懷揣著讓農村留守婦女兼顧家庭和事業、足不出戶就能實現增收的初心,近年來韋慶蘭開展了多期壯瑤刺繡培訓班,并在2020年推動成立嘉田錦繡專業合作社,開啟了當地農村婦女的繡針致富夢。
嘉田錦繡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婦女”的模式,推動刺繡、壯錦產業化、商品化,把合作社打造成文創基地、民族文化體驗基地。合作社的專業繡娘團隊從最初的12人,逐漸擴大到60余人,大家創作的特色小掛件、手提包等產品走進景區、走出連山,一年實現增收10萬余元。
作為市、縣巾幗創業創新基地,縣壯錦人才培訓基地、壯族刺繡培訓基地,僅今年以來嘉田錦繡合作社就舉行了各類刺繡培訓10次。近年來眾多單位、學校團體前來參加刺繡體驗活動,累計接待數千人前來體驗觀光,成為壯繡文化傳承、展示的一面窗口。
“壯繡是我們壯族的文化象征。”韋慶蘭說,她將繼續和姐妹們一起,努力做好嘉田錦繡合作社,帶動更多繡娘們用手藝“養活自己養活家”,同時讓民族特色文化產品走出大山,為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推動壯繡特色產業發展
寫有鄉村振興字樣的刺繡作品、吉祥如意花、梯田風光……10月16日上午,韋慶蘭與繡娘姐妹們特地帶來自己最近完成的壯繡作品,反映鄉村發展變化,表達她們的喜悅心情。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重要部署,而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據韋慶蘭介紹,近年來,合作社不斷完善一條集壯繡設計、研發、培訓、生產、代加工、銷售、展示、體驗研學為一體的文化產業鏈,推動壯繡特色產業不斷發展。
“我們加入合作社之前,只是會簡單縫制衣服,如今受到系統的培訓,大家刺繡的樣式和質量都更豐富、更精美了。”繡娘何琴感慨地說。目前,合作社有多名社員獲得由清遠市刺繡文化協會頒發的“清繡文化”傳習導師獎。今年6月起,韋慶蘭和繡娘們還進駐網絡平臺,用短視頻向全網傳授壯繡技藝與壯繡文化。
傳承民族文化,建設美麗壯鄉。目前連山擁有縣級以上非遺項目45項,當地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七月香”壯家戲水節、牛王誕、盤王節等民族節慶活動,推動非遺人才培育工作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謀劃規劃建設鄉村振興非遺工坊等,非遺項目的發展正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據小三江鎮干部介紹,該鎮近年來結合當地鮮明的少數民族特色,積極探索“農業+文化+旅游”融合的新業態、新模式,成功推動連片撂荒土地流轉到龍頭企業,將腐竹產業打造為“一村一品”重點發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