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我們要奮勇爭當‘急先鋒’。”10月19日在燈塔盆地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下稱“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廣東美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美林農業”)副總經理熊德剛與同事們在臨時搭建的辦公室內熱烈地討論。距離他們不遠處,總投資20億元的美林油茶(河源)現代產業基地項目施工現場,塔吊聳立、機器轟鳴,施工人員正加快推進加工廠房的建設。
“產業基地年產3000噸油茶的生產線將于明年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屆時公司的油茶產業將邁入發展新階段。”熊德剛介紹說,近年來通過有效盤活農村荒地,美林油茶種植基地已經完成種植8000余畝,預計今年底達到1萬畝以上,5年之內種植規模將達10萬畝。
截至今年9月份,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共引進落戶項目15個、投資總額39.72億元,已初步形成以高山茶油為代表的農產品精深加工業、以油茶種植和生豬養殖為代表的立體生態種養業、以農產品物流園為代表的現代農業服務業等三大主導產業方向,打造具有競爭優勢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解渴”工程讓荒田變“金田”
“以前這里山田沒水喝,處處是荒地,大家哪會想到能有今天這番好光景。”望著眼前萬畝油茶林,河源市順天鎮橫塘村村支部書記朱理堅感慨道,“因為用水緊張,過去一部分村民選擇外出打工,另一部分則以種植桉樹為生。”
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包括東源縣的順天鎮、燈塔鎮兩鎮18村。過去這里擁有豐富、優質的水資源,但因水資源、供水工程分布不均以及水利工程配套欠完善等問題,時常出現地域性缺水和季節性缺水。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灌溉面積的擴大,解決農業用水難題已迫在眉睫。對此,河源市委、市政府成立工作專班,專門設置燈塔盆地灌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錨定“建設全省第4個大型灌區”的目標全速推進建設。
目前,灌渠水利工程已動工建設,工程建成后可滿足當地3萬畝以上林地產業發展用水需求。其中,橫塘村的5座山塘解決了耕地用水問題,荒地成為了可租用的水田。
現在,流轉至橫塘村村集體合作社的1萬畝土地,已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吸引了美林農業前來合作發展油茶產業,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豐產期一畝預計收益能有7000元至10000元,那意味著村集體一年的收益能達到百萬級別。”朱理堅說。
不僅如此,有了大型的產業種植基地,村民們還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現在橫塘村的一部分村民會在種植基地打零工,他們每月平均工資有3000多元。自2021年開始種植油茶樹以來,美林農業每年僅發放村民工資就超過100萬元。”熊德剛說。
打造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今年4月15日,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河源分中心(以下簡稱“燈塔實驗室”)正式投入使用,5大科研中心、125位科研人員入駐實驗室并開展實質性科研工作,并與10個科研團隊達成合作意向,與17家企業簽訂共建共研共享協議。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們要堅定走好科技興農路。”燈塔實驗室負責人陳衛東表示,現在燈塔實驗室正全力圍繞油茶、藍莓等優勢和特色產業,開展重大技術攻關,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目前已完成兩項廣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立項,各科研團隊已集成創新30多項成果。”
當前,河源市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以“嶺南丘陵綠色低碳農業”為創建主題,正在奮力打造綠色低碳農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生態農業與科技合作中心、粵東西北高效低碳農業示范基地、粵港澳大灣區優鮮農產品供應基地、嶺南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示范基地,加快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盆地經驗”。
優質資源集聚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讓熊德剛信心倍增。“落戶河源,美林農業與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共呼吸、同成長。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健全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推動河源市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熊德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