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我們經過接續奮斗,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10月19日在湛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海島,調文村黨支部書記唐愛明正與本村黨員、群眾學習討論黨的二十大報告。“這些年,調文村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走上了致富奔康的道路。接下來,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握穩鄉村振興‘接力棒’。”親歷鄉土的喜人變化,唐愛明對未來充滿信心。
唐愛明介紹,調文村的振興發展,主要得益于近年來該村以黨建引領為抓手,黨員干部帶領村民緊緊抓住湛江鋼鐵、中科煉化、巴斯夫等重大項目的發展機遇,積極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大力拓展就業渠道,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昔日落后的小漁村已成為富饒宜居的新農村。調文村在2019年成功實現全部脫貧,全村貧困戶的平均可支配收入由之前的不足4000元,提高到11970元。
以工哺農走出特色振興路
調文村位于湛江東海島北側,全村戶籍人口8500多人,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5畝。昔日,這個偏遠的小漁村曾被定為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2015年村領導班子換屆選舉后,調文村以行政村每名干部掛點指導1個自然村、每名黨員聯系服務若干村戶的模式,在全村黨員干部中大力推行“干部包村、黨員包片”的網格化管理機制,切實發揮黨員隊伍先鋒模范作用,以“關鍵少數”引領“絕大多數”。
在黨建引領下,調文村抓住近年來重大項目落戶東海島的機會,協調開展各類培訓班,通過加強技能培訓,引導有勞動力的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創業,拓寬致富路。
“之前家里沒什么就業機會,我一直在外地打工。大約五年前,聽說島上建起了很多大項目基地,就想抓住機會,回來做點生意。”“80后”唐納是土生土長的調文村人,如今他在村里做起了水泥生意,售賣給東海島大項目的建設基地,生意非常好。“現在生活富裕了,我在湛江市區買了房、車,也在村里給弟弟建起了新樓房。”
像唐納這樣的年輕人,調文村還有很多。除了賣水泥,還有人做起了泥頭車、挖掘機等大型工程機械的出租業務。今年32歲的唐輝杰,就做起了出租吊機的生意。“一開始我本錢不多,幾臺吊機還是按揭購買的。后來生意規模擴大,現在已經有15臺吊機,全家人一起經營。”
除了自主創業,還有一大批村民在重大項目以及配套企業中找到了自己的一份職業。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的配套企業上海利柏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為調文村提供了300多個崗位。現在,調文村已有1000余人在家門口就業,人均月工資接近5000元,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多措并舉壯大村集體經濟
過去,調文村村民靠海吃海、產業單一,貧困發生率居高不下,嚴重制約發展。2016年被認定為省定貧困村后,由佛山市紀委、佛山市審計局掛點扶貧,調文村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村完成30多公里的村道硬底化建設;建成6座污水處理池和8公里污水處理管網;修建2個水塔,家家戶戶喝上了干凈衛生的自來水;57名村民組成保潔隊,每天分片分區打掃衛生……
環境變好了,調文村的村級集體經濟也在不斷發展壯大。現在,調文村已投資370萬元,建起了兩個蔬菜生產基地,帶動有勞動能力的農戶脫貧致富。
“從來都不敢想,我能在村里找到一份工作,不但能照顧孩子讀書,每個月還能拿到4000元工資。”60歲的劉桂明曾是村里的貧困戶,4年前丈夫去世后,她通過在蔬菜基地辛勤勞作,成功供兩個孩子念完了大學。“在家鄉成為了拿穩定收入的‘上班族’,日子越過越好。”
在村莊的另一處,鴻福物流東海倉內大型貨車進進出出,滿載著化工產品,工人們拿著水管沖洗地面,忙碌不停。為方便中科煉化、湛江鋼鐵等企業生產的產品存儲、運輸,調文村建起6000多平方米的倉庫,出租給物流公司。村里還建起五層的商務大樓,出租給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項目的建設單位,持續壯大村集體收入。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下,調文村的好日子才剛剛開始。我們要擼起袖子加油干,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不懈奮斗。”唐愛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