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報告這里說到了咱們鄉村的事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大家要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干,鉚足干勁、全力以赴。”10月20日,在陽江市陽西縣儒洞鎮邊海村村委會大樓里,邊海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廣與村里的黨員群眾熱議黨的二十大報告,其中與“三農”相關的話題讓大家紛紛打開了話匣子。
70年前,邊海村還是一處三面瀕海的鹽堿地。“五天不雨成小旱,十天不雨變大旱”是當時的寫照。通過廣大黨員和群眾持續奮斗,如今的邊海村已成為富饒的魚米之鄉,貧瘠的小漁村實現華麗蝶變,形成了養殖業、種植業、淺海捕撈業“三駕馬車”并駕齊驅的產業發展模式。2021年,邊海村集體經濟收入提高到55萬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1.8萬元。
鹽堿地種出好糧食
為了過上好日子,昔日邊海村的先輩們干群齊心,合力攔河筑壩、引水灌田,將紅旗插在水車棚上,堅持進行農業生產,在鹽堿地上開墾出了良田。
“這個鄉的黨支部是一個模范的支部,領導群眾做了許多英勇的斗爭,獲得了群眾的擁護。”1955年12月27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對邊海黨支部的事跡寫下按語,肯定了邊海黨支部帶領群眾攻堅克難、與自然災害作斗爭的英勇精神。
“時間并沒有讓紅旗褪色,‘邊海紅旗’精神深深刻在村里的每一名黨員心中。”原邊海村第一任社長陳慶宜的女兒陳永鳳是“邊海紅旗”精神的親歷者,在她看來,“邊海紅旗”精神始終指引著當地老百姓與惡劣的自然災害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2015年,邊海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9戶121人,為了“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黨員與貧困戶開展“點對點”幫扶,以產業項目帶動鄉村發展。
“基于先輩們圍海造田、抗洪治旱的成果,我們大力發展水稻種植業,眼前這片基地已經種了1000多畝絲苗米。”邊海村黨員致富帶頭人易志強說。近年來,他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牽頭成立陽西縣強農糧油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打造“模飯稻”品牌,以提供就業崗位、訂單式收購、租賃流轉土地等方式,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過去,粵西地區的群眾常說,南海邊的鹽堿灘寸草不生,發展農業生產猶如白日做夢。”陳廣看著連片的水稻田感嘆道,“如今這里已是國家級水稻優良品種示范基地,令村里人自豪。”
邊海村還通過村集體資金入股“西荔王”經濟農作物種植、長角水庫光伏、金開源魚蝦養殖等項目,為貧困戶鋪就了致富路,讓他們在脫貧的同時實現穩定增收。邊海村還組織群眾發展養殖業,打造兩條“養殖長廊”:“綜合養殖長廊”發展養殖戶30多戶;“沿海養殖長廊”引導群眾發展灘涂、蝦塘養殖1200畝。
在打出一套脫貧攻堅“組合拳”之后,邊海村的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摘帽。“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了新的部署,接下來我們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帶領鄉親們共享發展成果。”陳廣說。
紅色文旅助力發展
在實現“農民富、農業強”的同時,近年來,邊海村抓住建設“牧海耕田·陽西味道”鄉村振興示范帶的有利契機,全面改善和提升村容村貌。
通過省鄉村振興大擂臺的宣傳推介,邊海村已成為新晉“網紅”,高質量、高感觀的“四小園”將村道兩旁的閑置土地利用起來,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等生態板塊吸引游客駐足“打卡”。
作為邊海村鄉村旅游的重要支點,2020年底投入使用的邊海紅色展館已接待參觀單位、團體和群眾4000多批次、11萬余人次,開展教育培訓近400場次。今年“七一”期間,展館接待近萬名黨員參觀,感受“黨群連心、勇立潮頭”的“邊海紅旗”精神實質和內涵。
“重溫紅色歷史,我的內心激情澎湃。”從陽江市區前來觀展的一名黨員干部表示,接下來將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黨的最新理論武裝頭腦、提升能力。
現在,在儒洞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幫扶和指導下,邊海村以“一展館、一中心、兩公園”為核心,打造了集紅色展館、黨群服務中心、黨群紅色大舞臺和黨建公園于一體的黨建教育基地。工作隊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300多萬元,牽頭建設紅色展館公園提升項目、特色農產品展銷點項目、邊海濕地公園建設工程等,提升了停車場等配套設施,以紅色旅游帶動農旅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