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持續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有學上”“上好學”。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今年廣東出爐的“十件民生實事”,第一件是新建、改擴建一批公辦中小學、幼兒園,增加公辦學位約50萬個。連年增加優質學位的背后,是廣東全面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決心與韌勁。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辦好教育,是廣東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的題中應有之義。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以來,廣東全力推進教育強省建設,持續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有學上”“上好學”,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為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基礎教育:優質學位大幅增加
讓適齡兒童“上好學”更容易
近日,廣東實驗中學云城校區項目兩棟教學樓正式封頂,廣東實驗中學校長全漢炎表示,新校區力保今年9月投入使用,將成為廣州目前面積最大、硬件設施最好的小學。隨著政策強力引導和各地大手筆投入,廣東“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
為推動基礎教育駛入“快車道”,去年9月,廣東出臺《廣東省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力爭用15年時間,建成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
一系列指向加強基礎教育的政策舉措“靶向”補短板、強弱項,推動基礎教育實現大發展大進步。“新強師工程”加快基礎教育領域教師隊伍尤其是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教師、校長、教研員隊伍建設改革;2020年下半年,廣東出臺指導意見,明確到今年全省將培育創建不少于100個省級優質特色教育集團,滿足適齡兒童“上好學”的需求。隨后,省教育廳公示首批省級優質基礎教育集團培育對象名單,全省72個教育集團入選。
今年1月,我省召開2022年廣東全省教育工作會議暨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會,披露2021年全省新增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學前教育學位42.51萬個、義務教育階段學位41萬個。
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到2025年,廣東將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438萬個,其中幼兒園33萬個、義務教育375萬個、普通高中30萬個。到2035年,公辦優質學位大幅增加,學校布局科學合理,有效解決“城鎮擠”問題。
“各地各校以作業減量提質作為學校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的小切口,健全完善作業管理機制和細則,調整作業結構,加強作業設計指導,提高作業質量和針對性。”省教育廳副廳長朱超華介紹說。
目前,廣東義務教育學校100%建立校內作業公示制度,通過構建五育并舉課程體系,既為學生減負,也不斷提升課程質量,力求把孩子留在校內、留在課堂。
高等教育:本科高校地市全覆蓋
讓就近上大學更方便
“就近上大學,我很開心!”如今,來自潮汕地區的學生蔡越已在廣東工業大學揭陽校區就讀7個多月。她希望自己把握機會,好好學習,將來回報學校、回報家鄉。
從“高教大省”邁向“高教強省”,補齊粵東粵西粵北高等教育發展短板是關鍵。為破解這一難題,廣東推動各地新建高校(校區),讓更多學生可以就近就地上大學。去年,汕尾、陽江、清遠、揭陽4個地市擁有當地首所本科高校,梅州、潮州則新增當地首所公辦高職院校,廣東歷史性實現本科高校、高職院校21地市全覆蓋,高等教育實現大跨越。
大學是人才和技術的重要結合點。廣東按照“一盤棋”思路,統籌資源,推動高校找準定位、發揮優勢、特色發展、爭創一流,為學子提供了更多優質學位。早在2015年,廣東便在全國較早啟動高水平大學建設,并推動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省市共建本科高校、特色重點學科建設。3年后,廣東整合“雙高”建設、“省市共建”等多個項目,推出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推動高校在不同層次爭創一流、特色發展。
歷經多年的真金白銀的投入和動真碰硬的改革,廣東高校綜合辦學實力快速上升:
ESI最新排名中,10所高校進入“全國百強”,21所高校128個學科入選前1%,較2017年增長121%,增幅居全國第一;
去年6所高校成功申碩、申博,新增134個碩士點博士點,創歷史最好成績;新增201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58門課程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今年2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廣東8所高校入選,其中3所高校新增入圍……
向著灣區教育和人才高地邁進的廣東,吸引越來越多的港澳高校來此辦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香港城市大學(東莞)、香港公開大學(肇慶)、澳門科技大學珠海校區等港澳高水平高校落戶廣東,廣東學子更容易上好大學。
職業教育:產教融合
讓技能人才職場上更“吃香”
最近,在省職業院校學生專業技能競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賽項的賽場上,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2019級食品質量與安全班學生張子君用勺子快速將樣品放到天平上,一滴不灑,將數據固定在精準的位置,其所在小組以83.8分的高分獲得比賽一等獎。
在廣東,產教深度融合正催生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有效幫助職校學生提升職業技能水平,實現人崗精準對接,提升就業質量。近5年來,廣東不斷強化頂層設計,陸續出臺多個重要文件,在政策上提供全方位、多層次支持的同時,還連續數年為職業教育送上“大禮包”。今年,廣東省級財政安排5.991億元,有力支持高職學校提水平、中職學校強發展。
如今,廣東已建成全國最大規模職業教育體系,擁有職業院校600多所,在校生超過265萬人。其中,14所高職院校19個專業群入選國家“雙高計劃”建設項目;全省76%的高職院校參與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規模全國領先;省職教城首期工程、二期工程陸續建成交付,為產業轉型升級“蓄才”……
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讓更多孩子一技傍身、吃香職場。2022年春季高考“依學考成績錄取”和“3+證書”專科批次首次投檔,共投出23.2萬名考生,高職院校受到考生的熱捧。
“職業教育成為更多人選擇的新賽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廣東還將全面推行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持續開展高質量職業技能培訓,進一步擴大技能人才培養規模。
【蹲點記】
疫情下的廣州線上課堂
名師送到家中助力學習“不斷檔”
“請大家線上搜集虎門炮臺相關的歷史資料和名人事跡,我們下節課連麥請同學們分享收獲了哪些知識。”在最近廣州市南沙區南沙小學一節道德與法治課上,副校長鄒俊在電腦前與學生們“隔屏相見”,并隨堂布置了一道課后習題。
此前,受到疫情影響,廣州市線下教育按下“暫停鍵”,不少學生開始居家學習生活。為保障線上教育教學質量,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緊急召開教學教研支撐工作會議,指導各區各學校保障線上教育教學質量。
翻看指引發現,教學要求按照不同階段不同科目劃分,詳細撰寫了一系列要求,比如不簡單把線下課堂教學方式照搬線上、線上教學設計時預留時間進行課堂練習與反饋等等。
“線上教育教學要更加注重問題設置的開放性,對課堂內容的趣味性、可視化程度要求更高,課程素材需要更加貼近孩子的生活,才能提高孩子的課堂參與度。”鄒俊說。
事實上,自2020年疫情發生后,為保障教育教學質量,廣州提出“停課不停學”要求,加快推進教育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打造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資源體系,“廣州共享課堂”應運而生。
在這次因疫情而開展的線上教學中,南沙小學充分利用“廣州共享課堂”提供的優質教學資源,依據平臺特點,要求教師在視頻講到重要知識點時暫停,一方面給學生思考時間,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師進行講解,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在廣州市第三中學初二(4)班學生盧泳妤看來,線上教學中的“直播回放”功能,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難點知識,提高學習效率,“網絡教學能夠成為學校常規教學的一種新補充,幫助我們學習‘不斷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