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首臺深遠海浮式風電裝備“扶搖號”落戶湛江徐聞羅斗沙海域。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扶搖號”高高聳立,一旁的施工船正在進行海纜鋪設,預計年底可實現并網發電。
在我國向“雙碳”目標邁進的路上,風電等清潔能源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漂浮式海上風電被業內視為深遠海風能源開發的“主力軍”,已在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探索投建。
“扶搖號”由中國船舶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研制,是國內首臺自主研發的深遠海漂浮式海上風電裝備。它的誕生填補了我國平均水深65米以上深遠海域浮式風電裝備研制及應用空白。
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浮式風電裝備,搭載風力發電機組后,“扶搖號”浮體和機組總重量超過5000噸,排水量超過1.5萬噸,而羅斗沙海域復雜的水文條件對浮式平臺及系泊系統的設計也提出了挑戰。
據介紹,羅斗沙海域地形復雜、夏季強臺風頻發,“扶搖號”機位點平均水深達65米。“除了臺風、洋流轉向頻繁等問題,這里的流速還特別快,極端流速超過3.5米/秒,堪比消防高壓水槍的沖擊力。”廣東海裝副總經理倪遠翔解釋道。
根據機位點環境條件,研發團隊采用半潛式基礎設計,使浮式平臺呈等邊三角形達到穩定布局,并采用懸鏈線式系泊方案,共9根系泊纜呈對稱式分布。“在極端海況下,平臺整體運動傾角不超過10度,以保持風電機組平穩運行。”廣東海裝技術負責人周舒旎說,“扶搖號”具有環境適應性強、浮式機組功率國內最大、系泊錨固系統可靠性高、智能運維程度高等特點。
“在這個項目上,我們最自豪的是實現一級部件100%國產化,所有元器件級零件國產化率超過95%。”倪遠翔介紹,整個裝備的生產制造流程基本在廣東完成,“這不僅為漂浮式風電的研發制造積累了寶貴經驗,也能夠為漂浮式風電產業鏈的本土化培育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