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廣東教育改革發展成效接連引起全國關注。教育部召開“教育這十年”系列新聞發布會,先后三次聚焦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和粵港澳教育交流合作的經驗做法。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十年來,廣東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加快教育強省建設,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十年來,廣東教育發生格局性變化:教育總量和教育總投入位居全國前列,教育公平和質量持續提升,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美好生活期盼,探索一條建設廣東特色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創新之路。
“我們心懷‘國之大者’,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系統謀劃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切實為廣東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笔〗逃龔d黨組書記朱孔軍說。
奮斗歲月
加強黨對廣東教育的全面領導
每年歲末年初,廣東省委教育工委都會準時召開全省高校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工作會議,160所高校的黨委書記逐一展示黨建經驗,以高質量黨建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廣東地處兩個“前沿”,思想活躍,文化多元。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
2019年4月召開的全省教育大會強調,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加強教育系統黨的建設,確保廣東教育改革發展沿著正確方向行穩致遠。
十年來,廣東教育系統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定不移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構建職責清晰、規范有序、運行高效的黨建工作格局——
“第一議題”制度成為首要政治任務。持續抓好省教育廳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和“第一議題”學習制度落實,抓好高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學習制度,推動高校建立健全學習制度,把黨的領導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
不斷提升教育系統黨建工作水平。實施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構建“黨委—黨總支—黨支部—黨員”全鏈條黨建工作體系,至2021年底,全省普通高校黨員32.74萬名、基層黨組織1.51萬個。
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過硬。民辦高校和中小學校實現黨的工作全覆蓋,民辦高校、合作辦學高校全部落實選派黨委書記兼督導專員制度,夯實筑牢教書育人主陣地的“戰斗堡壘”。
黨建引領,鑄魂育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一代代滿懷理想、追求進步的中大師生,在馬克思主義旗幟引領下,積極投身偉大革命事業,主動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的故事。”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為新生帶來一堂別開生面的“大學第一課”。
當前,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廣東大中小學思政工作格局逐漸彰顯,構建起“三全育人”新格局:省領導帶頭到高校調研思政課、講思政課;廣東在全國首創“思政第一課”,高校黨委書記、校長每學期上第一堂思政課;設立11個思政課區域協同創新中心,強化示范引領,推動互學互鑒……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辦好思政課關鍵是要創新思政課。
不斷滿足“上好學”的美好期盼
廣東是經濟大省、人口大省,辦好教育是廣東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是,隨著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二孩和三孩生育政策出臺,人民群眾期盼更加優質的公辦學位。
十年來,廣東縱深推進“創建教育強省,爭當教育現代化先進區,打造南方教育高地”戰略。
優先發展教育,要優先保障投入。廣東連續27年地方教育經費總投入位居全國首位,其中2017年至2020年全省實現教育經費“兩個只增不減”,是全國唯一連續四年實現“兩個只增不減”的省份。2021年全省地方教育總投入達6018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3793億元,分別是2012年的2.6倍和2.7倍。
持續增長的教育投入,推動廣東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不斷取得突破:2016年全部縣(市、區)全部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督導評估認定,實現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全覆蓋;2018年實現教育強鎮、強縣(市、區)、強市全覆蓋,教育“創強”完美收官;2019年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市、區)覆蓋率達100%,國家反饋首次對省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結果,廣東獲得“優秀”等次……
基礎教育發展要一手抓鞏固基本均衡發展成果,一手抓大力推進優質均衡發展。
近三年來的廣東省十大民生實事中,首件實事便是增加幼兒園、中小學優質學位。其中,2021年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28.84萬個,2022年增加公辦學位約50萬個。
“我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的美好期盼?!笔〗逃龔d有關負責人說,十年來全省增加學前教育公辦學位97.71萬個;“十三五”期間新增義務教育公辦學位223.4萬個,新增公辦中小學校623所;全面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額,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額。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廣東教育改革成果正在惠及更多人,讓更多孩子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如今,全省隨遷子女公辦學校(含政府購買民辦學校學位)就讀比例達87.27%,較2016年提高32.4%;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8.66%,確保一個都不能少。
“有學上”又“上好學”,讓每一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夢想正在照進現實。
高校綜合實力實現大跨越
一年前,汕尾、陽江、清遠、揭陽4個地市擁有當地首所本科高校,梅州、潮州則新增當地首所公辦高職院校,廣東歷史性實現本科高校、高職院校21地市全覆蓋。
十年來,廣東按照“一盤棋”思路,統籌資源,推動高校找準定位、發揮優勢、特色發展、爭創一流——
2015年在全國較早啟動高水平大學建設,并推動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省市共建本科高校、特色重點學科建設。2018年整合“雙高”建設、“省市共建”等多個項目,推出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推動高校在不同層次爭創一流、特色發展。
歷經多年的大改革大發展,廣東高校綜合辦學實力實現大跨越——
ESI最新排名中,23所高校153個學科入選前1%,較2017年增長173%,增幅居全國第一;新增普通本科專業1278個,609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258門課程入選國家一流本科課程,數量均位居全國前列;8所高校入選“雙一流”建設,其中2022年新增3所,占全國新增高校近一半。
實力大增的廣東高校,不斷加強科技攻關,攻克更多“從0到1”原創性成果,助力廣東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強省。
202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揭曉,在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3個獎種中,廣東高校表現突出,獲獎項目占總數超八成;19所高校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獎86項,占獲獎項目總數近五成,充分展現了推動科技創新的高校作為。
職業教育同樣前途廣闊、大有所為。
如今,廣東建成全國最大規模職業教育體系,擁有職業院校625所、在校生280.5萬人,2021年全省職業教育經費總投入652.36億元,每年為社會輸送70萬以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營造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氛圍。
廣東聚焦戰略性“雙十”產業集群,實施“廣東技工”工程,建設298個省級中職教育“雙精準”示范專業和311個省高職高水平專業群,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
“職業教育成為更多人選擇的新賽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笔〗逃龔d有關負責人說。
新征程呼喚新作為。站在新起點上的廣東教育,昂首邁進,步伐鏗鏘,必將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賡續奮斗
全方位支撐廣東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霸谛抡鞒躺?,教育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意義?!笔〗逃龔d黨組書記朱孔軍表示,將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廣東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貢獻教育力量。
一年前,廣東省人民政府下發《關于印發廣東省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的通知》,明確調整優化省市縣政府對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責任分工,明確不同層級政府責任。廣東進一步優化完善高等教育省市兩級辦學、以省為主的辦學體制,辦好基礎教育的主體責任在市縣。
基礎教育是教育的基石。廣東力爭用15年時間,解決全省基礎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建成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全省基礎教育辦學質量和綜合實力跨入國內先進地區行列。
增加優質公辦學位是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的發力點。到2025年將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438萬個,其中幼兒園33萬個、義務教育375萬個、普通高中30萬個。到2035年,公辦優質學位大幅增加,學校布局科學合理,有效解決“城鎮擠”問題,中小學幼兒園辦學水平明顯提升,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需求。
大學是人才和科技的重要結合點。未來5年,廣東將繼續深入實施“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加快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對進入國家“雙一流”計劃的高校予以持續支持。
到2025年力爭12—15所高水平大學穩居全國前列,若干學科居于國內領先或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同時深入實施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高校振興計劃和特色高校提升計劃,著力改善辦學條件,全面提升師資水平和教育質量,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到2025年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群,構建產教融合新格局,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與人才鏈、教育鏈有效對接,提升職業學校辦學能級,重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生態。
“廣東將從政治上看教育、從民生上抓教育、從規律上辦教育,建成廣東特色高質量教育體系,教育綜合實力、整體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教育強省建設邁上新臺階,成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朱孔軍說。
一線案例
三所內地與港澳合作大學均落子廣東
加快打造國際教育示范區
今年9月1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舉辦開學典禮,545名新生、456名教職員工一起入駐嶄新校園。這所大學將采用“樞紐”和“學域”的學術架構,取代傳統學科學術架構的“學院”和“學系”,探索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學科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是全國第三所經教育部批準設立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內地與港澳合作辦學機構,其余兩所是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均落子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鼓勵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支持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范區,引進世界知名大學和特色學院,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三地教育交流合作越來越深入,優質資源匯聚,迸發強大合力。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建校8年來,設立本科專業25個、研究生專業32個,擁有在校生1萬名,引進了500名國際一流專家學者,致力于培養學生兼具中國文化傳統知識與國際視野、擁有獨立思辨能力與創新能力?!拔覀兊哪繕耸莿摻ㄒ凰鶉H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為國家和粵港澳大灣區培養國際化創新型高層次人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說。
粵港澳的教育合作基礎深厚扎實。廣東現有中外、內地與港澳合作辦學機構17個,本科層次以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42個,支持粵港澳高校聯盟等40余個教育交流合作平臺建設發展,支持粵港澳學校締結為姊妹學校,開展中華經典美文誦讀比賽、學生體育節、音樂節、藝術節等系列活動。全省中小學在讀港澳學生近11萬人,高校在讀港澳學生1.3萬人,規模全國最大。
6年前,中山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牽頭組建粵港澳高校聯盟,該聯盟被寫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開啟新的引領之路。
“我們匯聚粵港澳三地41所高校,每年召開理事會和校長論壇,組織上千場粵港澳高端學術論壇?!敝猩酱髮W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松介紹,粵港澳高校聯盟在海洋科技、超算、研究生教育等領域組建37個專業聯盟,合力打造青年學者論壇,共建聯合實驗室,并積極探索開放共享線上課程。
根據規劃,廣東到2025年將新建3至5所粵港澳合作辦學機構,新設3至5所不具法人性質的合作辦學機構和聯合研究院。加快推進香港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等一批港澳優質高校來粵辦學。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范區,合作更深入,越來越精彩。
數讀
●加強高校黨建示范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2018年以來,廣東高校有全國示范創建黨組織175個,“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14個;全省示范創建黨組織471個,“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62個,打造一批特色基層黨建品牌
●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任教師數量實現翻一番,幼兒園專任教師累計增加17.62萬人,增長104.44%;特殊教育學校專任教師累計增加4000余人,增長164%,越來越多優秀人才加入到教師隊伍中
●累計在粵高校工作兩院院士(含外籍院士)約110人。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91個縣(市、區)實施農村中小學教師生活補助政策,31萬名農村教師受益
●高校由2012年的138所增至2021年的160所,實現21個地級以上市本科、高職院校全覆蓋。全省新增博士學位授權高校6所,碩士學位授權高校5所。其中2021年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高校各3所,取得1984年以來歷次學位授權審核工作中的最好成績
●加強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群)建設,建設45所省域高水平高職院校(含14所國家“雙高計劃”高職院校)和88所省高水平中職學校,辦好一批家長放心、學生認可、社會滿意的高水平職業院校。建設298個省級中職教育“雙精準”示范專業和311個省高水平高職專業群,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