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 一線實踐

省科技廳: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科技創新強省

時間 : 2022-10-08 10:15:08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9月24日,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在廣州南沙正式動工建設。該建筑群由會議中心、科技館、科創中心和科學家公寓組成,預計將于2025年建成投用。

  2021年首次舉辦的大灣區科學論壇,是粵港澳大灣區最高級別的科學盛會,論壇將為大灣區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近年來,廣東積極融入國家科技戰略大局,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從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打造體現國家使命、具有廣東特色的“科技王牌軍”,到全面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全省科技創新實力邁上新臺階。在此基礎上,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廣東通過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完善孵化育成體系、培育發展戰略性產業集群等舉措,以科技創新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

  十年來,廣東以科技創新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取得顯著成效。2021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量突破6萬家,評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近5.7萬家,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五年保持全國首位,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奮斗歲月

  鍛造“國之重器”戰略科技力量

  不久前,位于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姐妹花”裝置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建設迎來新進展:該平臺精密實驗環境集成裝置通過竣工驗收,為南方光源關鍵設備技術研發提供了強力支持。

  大科學裝置是探索基礎前沿科學問題的“國之重器”,也是搶占未來科技競爭制高點的關鍵。十年來,廣東舉全省之力奮力加速“國之重器”戰略科技力量建設,2011年奠基、2018年正式投用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是首個落地珠三角的國家大科學裝置。

  “有了它,我國相關領域的科學家結束了排隊申請使用國外設備開展研究的歷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說,截至目前,中國散裂中子源已經在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重大需求領域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

  如今,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建設正在籌劃之中,將與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江門中微子實驗站等一批在建的大科學裝置建設共同構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除大科學裝置外,十年間,更多“國字號”的創新平臺落地廣東,成為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

  在廣州,去年4月,作為國家重點布局建設的3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落戶黃埔,將努力建成跨區域、跨領域、跨學科、跨產業的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在深圳,鵬城實驗室聚焦寬帶通信和新型網絡等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目前集聚了包括數十位院士在內的各類人才,建成了以“鵬城云腦”為代表的若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平臺。

  以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為引領,廣東已構建起包括10家省實驗室、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460家省重點實驗室、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4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以及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等組成的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

  “十年磨一劍”加強基礎研究

  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透露,“天琴一號”衛星獲得全球重力場數據,這是我國首次使用國產自主衛星測得這一數據,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德后第三個有能力自主探測全球重力場數據的國家。

  “天琴計劃”是廣東持續實施的基礎研究重大項目之一。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而原始創新能力不足一度是廣東的短板。十年來,圍繞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強省,廣東以“十年磨一劍”的思路系統部署加強基礎研究,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加大財政投入、引入社會力量、建設人才高地等措施積極解決重點領域重大科學問題,努力為科技創新提供不竭的源頭動力。

  2018年,廣東在國內率先出臺《關于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的若干意見》,著力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始創新成果重大突破;次年3月,又率先成立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委員會,3年多來已資助項目超過1萬項。

  在基礎科學的諸多領域,越來越多的原創性成果產自廣東。以科技部每年發布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為例,2017年以來,廣東已有7項成果入選,其中包括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汪衛華院士團隊、南方科技大學楊學明院士團隊等多個院士團隊的科研成果。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是廣東科技近年來精準發力的另一大重點方向。2019年起,廣東開始組織實施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推動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獲得突破,引領激光與增材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成長,支撐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支柱產業高質量發展。

  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技術攻關,人才是關鍵。廣東緊抓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機遇,依托省重大平臺、重大項目、重點產業、重點學科,不斷優化引才引智環境,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

  2021年12月舉辦的首屆大灣區科學論壇以“探索未來 共享科學”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130多位院士專家和2名諾貝爾獎獲得者齊聚線上線下,共同探討生命科學、納米科學、網絡通信等科學前沿熱點,同時也向世界科技人才發出了到粵港澳大灣區從事科學研究與創新創業的邀約。

  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

  8月初,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廣東共有17家企業入圍,其中包括廣汽、美的、比亞迪、格力等一批制造業企業。

  無獨有偶,在今年4月公布的202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中,比亞迪、格力等企業牽頭的項目均榜上有名,彰顯了廣東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或參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成效。

  “如果不突破核心技術,電動汽車產業會受制于人。”比亞迪汽車總工程師廉玉波說。他牽頭的“高端純電動乘用車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十年來,廣東高新技術企業增加至6萬家,總量繼續位居全國第一。近年來,全省A股上市企業中八成以上是高企,2021年全省A股新上市92家企業中,高企占比超過九成。

  在技術需求的牽引下,各類創新主體主動對接,創新成果高效轉化在生產車間,廣東科技創新企業“千軍萬馬齊創新”的局面加快形成。

  為了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廣東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科技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力支撐。

  高新區經濟發展主陣地作用進一步凸顯。廣東國家級高新區從2012年的9家增加至14家,2021年,40家省級以上高新區以占全省1%的土地面積,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萬億元,占全省20.9%。

  孵化育成體系建設更加完善。全省共建有科技企業孵化器1111家,眾創空間1076家,兩類載體數量在全國位居首位。累計畢業的2.56萬家企業中,不乏大疆、小鵬汽車、云天勵飛等一批研發投入高、知識創造力強的科技型企業。

  戰略性產業集群穩步發展。2020年,廣東發文提出高起點培育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截至2021年,20個產業集群增加值占全省GDP近四成,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等7個產業集群產值超萬億元。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本。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廣東將堅定不移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聚焦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等,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科技創新強省和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賡續奮斗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在新階段塑造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選擇。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聚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省科技廳廳長龔國平表示,廣東將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布局,積極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廣東路徑”,全面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勇攀科技高峰,甩掉“卡脖子”的手,努力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是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的具體實踐,是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通道的有效路徑,將有力支撐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實現整體躍升。”龔國平說,省科技廳將努力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多原創性技術支撐,加快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提升產業創新發展水平,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構建“兩廊三極多節點”創新格局,是廣東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大布局。為此,省科技廳將加快“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主軸沿線戰略科技力量布局。

  “以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引領,我們將推進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和有效運作,集聚一批高端創新資源,匯聚全球頂尖研究團隊,推動‘走廊’建設成為全國創新發展重要一極。”龔國平說。

  各類科技人才是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指出,要抓住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契機推進人才強省建設。對此,龔國平表示,省科技廳將深入實施人才強省“五大工程”,注重抓政策、服務和環境,著力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鍛造戰略人才隊伍,為推動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人才支撐。

  具體而言,廣東將充分發揮平臺項目疊加效應,構筑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大舞臺,引進培育一批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同時,持續釋放體制機制改革紅利,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試驗田。

  此外,要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生態環境,打造全球一流科技人才“向往地”。廣東將加強與港澳協調聯動,充分發揮橫琴、前海、河套等人才和科技創新政策優勢,攜手港澳聯合招才引智,構建協同創新的區域人才共同體。

  一線案例

  廣東高企服務團貼近需求服務創新

  今年6月17日,以“送服務助企發展 鏈未來創新賦能”為主題的2022年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服務團活動在廣州舉行啟動儀式,正式拉開了年度系列活動的序幕。啟動儀式后,20多名高企認定專家為全省各地市企業提供線上申報咨詢,全省約40萬人次參加科技企業政策宣講直播活動。

  為了主動服務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最大限度送政策、聚資源,增強企業創新發展動能,在全省“穩經濟”工作中貢獻“科技力量”,省科技廳自2020年起組建高企認定申報專家服務團,并組織開展系列暖企惠企活動。

  “專家服務團能夠貼近企業、貼近需求,以專業化、定制化、精細化的診斷咨詢服務,引導企業陽光申報,幫助企業高標準完成申報認定,有助于推動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省科技廳廳長龔國平說。

  活動現場組織了“一對一”專家線上咨詢,高企認定專家、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教授謝晉表示,專家面對咨詢企業開展政策宣講、申報咨詢服務,目的是讓更多生產型中小企業向研發型企業轉型,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今年,省科技廳還同步啟動了高企服務團惠企暖企行動六項服務措施,包括組織科技系統黨員開展一系列科技服務活動、組建一支高水平科技企業專家服務隊伍、開展一系列科技創新政策宣講、發布一項“廣東科企支持貸”產品、推出一個資本市場護航行動、打造一個科技企業宣傳服務陣地等。

  過去兩年,廣東省高企服務團為企業提供創新政策宣講、高企認定申報“一對一”專家服務、金融路演對接、科技成果對接等一系列服務,活動在社會上引起了熱烈反響,成為全省惠企暖企服務及科技創新服務中的重要品牌。

  近年來,廣東著力推動高企樹標提質,通過支持企業加強技術攻關、人才引進、科技金融供給等系列政策組合拳,推動高企量質雙提升。以高企為代表的科技企業群體創新意識活躍、創新能力強,已經成為廣東區域創新體系的特色長板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

  龔國平表示,下一步,廣東將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以服務企業創新發展為切入口,充分發揮科技政策和創新資源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持作用,通過精準服務幫助企業享受各類創新激勵政策,增強企業獲得感;引導更多創新資源向企業聚集,不斷鞏固和發揮廣東省高企創新能力強、創新活躍、數量規模的優勢,培育壯大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為廣東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

  數讀

  ●區域創新綜合能力躍上新臺階

  區域創新綜合能力自2017年躍居全國首位,截至2021年實現“五連冠”

  全省研發經費支出從2012年的1236億元增加至2021年4002.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從2.5%增至3.22%

  2018年起組織實施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立項支持9批598個項目,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

  ●大科學裝置“從0到1”“從1到多”

  2011年中國散裂中子源奠基,2018年正式投用,是首個落地珠三角的國家大科學裝置;如今,散裂中子源一期、超算中心、國家基因庫等基礎設施運行順利,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驅動嬗變裝置、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建設順利推進,散裂中子源二期、先進阿秒激光等新大科學裝置正在謀劃推進

  2017年以來,7項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

  國家級高新區從2012年的9家增加至14家

  2021年,40家省級以上高新區以占全省1%的土地面積,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萬億元,占全省20.9%

  高新技術企業增加至6萬家,總量繼續位居全國第一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