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生態環境部公布今年1—8月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深圳、珠海、惠州等廣東7市進入全國前20,廣東藍已成為廣東生態環境日益向好的標志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全省改革發展全過程各領域,聚力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多措施服務高質量發展,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生態環境品質持續向好。
“廣東以堅定的決心和扎實的舉措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尤其是近5年來,空氣質量持續領先,2021年全省AQI達標率達94.3%;水環境質量實現重大改善,9個劣Ⅴ類國考斷面全部消除。
啃“硬骨頭”
聚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由于此前高速發展,廣東面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新舊生態環境問題交織等問題。2012年以來,廣東轉變發展思路,直面生態環境問題,并于2018年毅然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
針對突出的水污染問題,省主要領導分別牽頭督辦全省污染最嚴重的茅洲河、練江污染治理,治水責任層層壓實。
面對跨界河問題,省生態環境廳協調建立“流域+區域”跨市治理合作機制,化解流域城市間突出問題,并組織“一市一策一專班”到各地督導幫扶,推動左右岸、上下游、干支流全流域治理。
通過系統治理、掛圖作戰、“大兵團”作戰等治水戰法,2020年底,茅洲河、練江水質分別創1992年、2004年以來最好水平,從污染典型變治污典范,此后兩河水質繼續保持穩定,并帶動全省多條污染河流穩定消除劣Ⅴ類水質。
碧水倒映藍天。與治水一樣,廣東空氣質量亦持續改善,率先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和世衛組織第二階段標準。
隨著臭氧成為空氣中首要污染物,廣東藍天保衛戰進入以臭氧防控為核心的新階段。
宏觀上,廣東強力調整能源、產業、交通運輸結構,推動陶瓷等產業“煤改氣”。同時,新能源車快速普及,珠三角公交車全面實現電動化等,全省大氣污染物排放得到根本性減少。
同時,針對臭氧污染,省生態環境廳堅持科學、精細化治理,創新“監督指導+專家幫扶”機制,組建院士專家團隊到各地市指導,從源頭精準管控生成臭氧的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
另外,全省建設用地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超額完成國家考核指標,省生態環境廳與韶關市聯合共建韶關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土壤污染防治走在全國前列。
在2020年底,廣東高質量完成全部9項生態環境約束性指標和各項攻堅硬任務,污染防治攻堅戰國家考核結果獲評“優秀”等級。
2021年轉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新階段,全省生態環境治理成效凸顯,大氣6項主要污染物指標連續7年全面達標,水環境質量連續3年穩步提升。
創美好生活
群眾身邊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0年來,一批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逐步化解。
污水一直是困擾美麗鄉村建設的頑疾,2021年、2022年廣東連續兩年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列入十件民生實事。
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組建技術隊伍,對全省21地市5萬多個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情況現場摸查,同時組建專家技術團隊到各市跟蹤指導,舉辦裝備技術展示會,搭建政企需求對接平臺,通過一系列舉措,2021年底超額完成農村污水治理民生實事任務,2022年繼續推進建設。
治差水,更保好水。從2018年開始,廣東鐵腕整治1412個水源地環境問題,飲用水源水質連續數年100%達標。并優化調整339個水源保護區,群眾的“水缸子”更安全。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廣東10年間不斷補齊治污設施,省生態環境廳加速推動一批固廢、危廢處置設施加速建成,同時全省實現疫情醫療廢物100%安全無害化處置、醫療廢水100%監控到位。同時,提升監測分析能力,建成涵蓋大氣、水、土壤等全要素的生態環境監測基礎網絡。
環境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持續完善的制度。廣東高規格成立環委會,“十三五”以來制修訂90多件次生態環境地方法規。環評“放管服”、“三線一單”分區管控、執法正面清單管理等改革舉措落地見效,持續助力“六穩”“六保”。
10年間,廣東綠色發展取得成效,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碳普惠等試點示范走在全國前列,資源能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高水平完成國家下達的碳強度等約束性指標。
環境安全應急能力亦不斷提升,廣東建立健全跨流域跨部門應急處置聯動和核安全監管機制,與生態環境部華南環科所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事件調查處置技術中心等,提升生態環境風險防控能力。
另外,監管執法為生態環境提供兜底保障,2012年來全省廣泛開展重點流域、區域交叉執法行動,清理數十萬家散亂污企業,逐步構建起的大生態環境格局,守護住群眾的品質生活。
一線案例
降低小微企業危廢處置成本
在城市中,危險廢物(以下簡稱“危廢”)能否安全處置與市民健康息息相關,但一直以來,危廢處置難、處置貴、管理難均是痛點。
“從產廢單位運來的危廢存放在這里,將以一個季度或半年為限,按計劃送往危廢處理單位。”在佛山市富鉅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倉庫,公司經理程里介紹,并且通過電子臺賬危廢處置全過程實現信息可視化。
佛山產廢企業超1萬家,涵蓋29類危廢,此前由于產廢企業與處置企業信息不對稱、相關規范化管理服務供給不足等,危廢處置成本一直較高。近年來,當地探索構建危廢收集貯存的第三方治理模式“破局”。
“有些中小微企業的產廢量不高,導致處廢單位不愿意專門來收運。現在第三方收集、貯存單位可一次性收集多類危廢,當危廢積累到一定數量時,也有了與處置單位進行議價的能力。”佛山市生態環境局固體廢物與輻射安全科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佛山初步構建起危廢收集貯存體系,中小微企業危廢年處置費用降低。
這只是廣東“無廢城市”建設的一角。今年4月,生態環境部發布“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城市名單,珠三角9市均入選。目前,廣東已成立多個省級技術幫扶組,對試點地市開展“一對一”技術幫扶。自2019年以來,省生態環境廳依托國家、省級財政資金,已投入近7000萬元,支持開展廣東省無廢城市建設試點。
數讀
●大氣環境質量持續領先全國。PM2.5從2014年開始納入監測,廣東PM2.5年均濃度從2014年的41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22微克/立方米。到2021年,全省大氣六項污染物評價濃度連續7年達標
●水環境質量實現重大改善。2020年全省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87.3%,比2017年提升9.8%;2021年在國考斷面增加到149個的情況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0.5%,并且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達90.2%,為國家實施考核以來最好水平
●落實環保督察整改。2016年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的105項整改任務完成率達96.2%,督察組交辦的10480件舉報案件已總體辦結。2021年,做好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邊督邊改”,督察組交辦的6764件投訴舉報案件已辦結6408件,階段性辦結356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