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興國之要,強國之基,也是塑造世界經濟格局、地緣格局、戰略格局的重要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交通運輸系統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和交通運輸部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落實,緊緊抓住“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等重大機遇,把交通運輸作為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工程來抓,努力推動全省交通運輸事業邁上新臺階。
十年間,一系列的數據清晰描畫了廣東交通的大發展、大變化:截至2021年底,全省通車里程達1.1萬公里,連續8年居全國第一;全省鐵路運營里程達5278公里,實現“市市通高鐵”,城市軌道運營里程1137公里,居全國第一;內河航道通航總里程1.2萬公里,居全國第二;廁所革命、服務區升級、垃圾分類有序推進,逐漸營造起“功能完善、服務規范、環境整潔、群眾滿意”的良好行車環境……
十年奮進鑄就榮光,風好帆懸再譜新篇。廣東交通人始終胸懷“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將激情和干勁匯聚到推動廣東高質量發展上來,在新時代書寫更大的榮光。
奮斗歲月
精作“廣東標準” 交通發展實現大跨越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交通建設一路披荊斬棘,奮勇爭先。1981年,廣東大膽探索,率先提出“借款修路、收費還貸”的設想。1989年,廣東省第一條高速公路——廣佛高速建成通車,標志著廣東高速公路實現了零的突破。
近十年來,廣東高速公路建設更是實現跨越式發展,幾乎每年都上一個新臺階:
——2014年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6000公里;
——2015年突破7000公里并實現“縣縣通高速”;
——2017年突破8000公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第一次超過珠三角;
——2019年突破9000公里,2020年成為全國首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1萬公里的省份。
亮麗成績單的背后,離不開千萬交通人的共同努力。近年來,廣東交通部門建立嚴格的“以目標倒逼進度、以時間倒逼程序、以督查倒逼落實”的項目建設機制,推行“一線工作法”,積極深入工地一線,靠前指揮、靠前工作,真正做到“領導在一線指揮、干部在一線工作、問題在一線解決、成效在一線體現”。
在壓實責任,加快推進高速公路建設的同時,廣東持續推進高速公路施工標準化、造價管理標準化并在全國創新開展了設計標準化、施工安全標準化等一系列現代工程管理理念和制度研究、推廣、應用工作,建立、健全從業單位信用評價體系規范建設市場管理,通過一系列的標準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精作“廣東標準”。
如今,在“廣東標準”的推動下,展開十年波瀾壯闊的廣東交通發展畫卷,每個亮點都讓人激情澎湃:
交通投資增長加快。2017—2021年,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設完成投資約8964.6億元,同比增長71.4%。今年以來,按照“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廣東進一步加大投資拉動經濟的力度,2022年1月至9月,廣東省共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資產投資1429億元,同比增長9.7%。其中,6月份完成同比增長13.3%;7月完成同比增長18.1%;8月完成同比增長31.1%。廣東省管鐵路項目完成投資約463億元,占年度投資59%。
公路路網全面完善。建成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和汕昆、汕湛、武深高速等多個重大項目,新增通車里程約3300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在全國率先突破1.1萬公里,連續8年居全國第一。普通國、省道完成新改建和路面改造約8000公里。
港航建設取得新突破。全省億噸大港達到6個,新增萬噸級泊位45個,新增港口貨物通過能力2.8億噸、集裝箱854萬標箱。內河航道通航總里程1.2萬公里,居全國第二,完成西江3000噸級、北江1000噸級等航道擴能升級,新增內河高等級航道505公里,實現3000噸級船舶由大灣區直達廣西,1000噸級船舶經北江直達韶關市區。
鐵路網布局不斷完善。全省鐵路運營里程達5278公里,新開通珠機城際鐵路珠海至珠海長隆段、廣清、廣州東環等城際鐵路,新增鐵路運營里程超800公里,2021年12月開通贛深高鐵(經河源),實現“市市通高鐵”。
……
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深中通道……一張張閃亮名片,彰顯著廣東交通人砥礪前行的足跡。
助推區域協調 “一核一帶一區”更緊密
從粵西上空俯瞰,云茂高速穿行在崇山峻嶺之間,結束了信宜市東部山區無高速經過的歷史,所修建的一條條便道延展到各個村莊,延展到村民們的家門口,云茂高速被當地村民稱為“致富發動機”。
十年來,廣東交通發展的突飛猛進,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路通財通,加快推進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獅子洋通道、蓮花山通道等重大交通工程規劃建設,構筑世界級跨江跨海通道網絡。大力發展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城市軌道,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
同時,廣東全力推進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高速公路建設,目前粵東、粵西、粵北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6000公里,相比十年前約2200公里和五年前約4200公里,取得了跨越式發展。珠三角核心區往粵東、往粵西、往粵北方向至少已建成2條以上大通道,大大提升了通道的通行能力,增強了大灣區對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打通了“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水缸子”“茶罐子”進入大灣區的快速通道。基礎設施建設的“硬聯通”,使“一核一帶一區”聯系更加緊密。
不僅如此,近五年來,廣東以人民為中心,補齊交通發展短板,廣東實現百人以上自然村全面通硬化路,農村公路鋪裝率達100%,鄉鎮和建制村實現了100%通客車。全省農村公路通車里程達18.36萬公里,基本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界點、建制村為網點的交通網絡。
廣東廣大鄉村緊盯產業發展,堅持做到產業規劃發展到哪里,農村公路就連接到哪里,把農村公路與產業發展、文化旅游、美麗鄉村串聯起來,讓“小小農村路”托起“鄉村振興大舞臺”。
服務民生福祉 持續提升行業服務水平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
為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出行需求,近年來,廣東持續加強交通運輸行業治理提升服務水平。
走進中江高速東升服務區,第三衛生間、母嬰室、烘干機等硬件設施一應俱全。經升級改造的衛生間廁位按1∶1.5的男女比例設置,為方便長者及行動不便的旅客,男女廁所均配有2個坐便器。這里還是目前廣東乃至全國高速公路中為數不多設有旅客淋浴房的服務區。
截至2022年上半年,全省高速公路累計修剪中分帶綠化超4.61萬公里、修復坑洼路面超7.78萬平方米,路面保潔近559萬公里,修復、更換交安設施約6.7萬處、排查整改交安設施隱患近2.2萬處。累計對108處服務區的綜合樓、衛生間和戶外場區進行升級改造,逐漸營造起“功能完善、服務規范、環境整潔、群眾滿意”的良好行車環境。
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廣東系統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風險工作卓有成效,交通運輸行業安全生產事故數量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43.7%和41.5%。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廣東交通人迎難而上,變“兩難”為“兩全”,牢牢把住疫情防控“入粵第一關”,全面織密交通“防控網”,迅速打通應急物資運輸“綠色通道”,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投入到交通各項工作,奮力當好復工復產“先行官”。
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的《廣東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繪就了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廣東交通運輸系統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入實施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全面建設交通強省,切實推動廣東交通事業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賡續奮斗
到2025年綜合立體交通網布局基本形成
近年來,全省交通運輸系統充分發揚交通鐵軍精神和戰“疫”英雄氣概,實現了全省交通運輸跨越式發展。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全省交通運輸系統將統籌推進交通強省“十大工程”和交通強國試點任務,鞏固擴大交通運輸有效投資,加快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著力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養護管理,持續提升交通運輸服務質量和效率。力爭到2025年,全省實現高標準鐵路“市市通”、三級以上公路“鎮鎮通”、雙車道公路“村村通”,鐵路運營里程達6500公里;公路通車里程達22.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5萬公里,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比例超95%,普通省道三級及以上比例超90%;民航旅客年吞吐能力超2.5億人次,港口貨物年綜合通過能力達21億噸,如期實現“十四五”時期各項發展目標,以實際行動當好中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
宏偉藍圖變成“施工圖”,廣東將逐一列出“計劃表”,把各項工作落細落實落到位。一方面堅持“四個把握好”,加快推進交通強省建設。把握好“先行官”定位,在能力上適度超前,在科技創新上先行引領,在制度創新上先行探索;把握好綜合交通的方向,堅持全國全省“一盤棋”綜合布局,平衡好各種運輸方式,統籌建設綜合立體交通網;把握好效益評估的標準,算好政治賬、經濟賬、生態賬,優化交通方式、路網密度、規模標準和建設時序;把握好安全發展的底線,加強交通運輸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加強交通運輸應急能力建設。另一方面堅持“三個轉變”,推進交通運輸實現由追求速度規模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由各種交通方式相對獨立發展向更加注重一體化融合發展轉變,由依靠傳統要素驅動向更加注重創新驅動轉變,讓支撐經濟循環的“骨骼”更強壯、“血脈”更暢通。
具體而言,廣東將從4個方面抓好落實,推動我省朝著交通強國先行示范省的目標全速前進。一是加快建設高質量的綜合立體交通網。提升公路網、鐵路網,充分發揮水運、民航等比較優勢,完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布局。二是構建便捷順暢的城市群交通網。加快重大跨江跨海工程建設,積極推進高速干線擴容改造,深入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助力珠江口東西兩岸互動融合發展。三是打造高品質的基礎交通網。完善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支路等路網,推進新時代“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快支線鐵路、通用機場規劃建設,加強農村郵政等基礎設施建設。四是打造多層級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建設廣州、深圳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珠海、汕頭、湛江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推進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引入機場樞紐,提升綜合交通樞紐能級。
一線案例
珠江口跨江跨海形成“成團出道”格局
伶仃洋上,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傳來捷報——項目沉管隧道已完成30節管節沉放,沉管隧道安裝長度達到4702米,工程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浩瀚的黃茅海海域上,一條橫跨珠海與江門的“跨海巨龍”骨架愈發豐滿,黃茅海跨海通道的建設現場機器轟鳴。目前,黃茅海跨海通道控制性節點——黃茅海大橋5座主塔已有3座超百米,“海上小蠻腰”雛形初現。
如今,珠江口跨江跨海通道已形成“成團出道”的格局:已運營的虎門大橋、南沙大橋、珠江黃埔大橋、港珠澳大橋,與在建的深中通道、獅子洋通道、深江鐵路通道等,將架起大灣區橫向“黃金走廊”。
截至2021年底,粵港澳大灣區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4972公里,路網密度達到9.1公里/百平方公里。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正加速互聯互通,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正越織越密,讓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照進現實。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港珠澳大橋成為除深圳灣口岸外,唯一正常開放的粵港間陸路通道,也是港澳間正常開放的唯一陸路通道。港珠澳大橋建立了高效的信息報送機制和三地聯合救援機制,并開辟抗疫綠色通道,保障了大橋安全運行。
依托便利的交通基礎設施,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還在大力推進城際客運公交化運營,推廣“一票式”聯程和“一卡通”服務,逐步實現一張車票、快速換乘的灣區軌道“1小時生活圈”。香港與內地正走向“無縫銜接”。
“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的融合,將有助于優化珠江西岸的產業結構和人才結構,促進東西兩岸協同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進一步走深走實。”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表示。
互聯互通,快速流動。受益于大灣區越織越密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的粵港澳大灣區正加快朝世界級城市群目標發展,鑄就著可期的大未來。
數讀
●2017—2021年,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設完成投資約8964.6億元,同比增長71.4%。2022年1月至9月,廣東省共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資產投資1429億元,同比增長9.7%
●截至2021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1萬公里,連續8年居全國第一
●截至2021年底,全省城市軌道運營里程約1137公里,居全國首位,全省實現“市市通高鐵”
●截至2021年底,全省億噸大港達到6個,新增萬噸級泊位45個,新增港口貨物通過能力2.8億噸、集裝箱854萬標箱。內河航道通航總里程1.2萬公里,居全國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