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水利、治水患,水潤澤南粵大地,孕育了燦爛的嶺南文明,造就了物產豐饒的魚米之鄉,造福一方百姓。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掀起波瀾壯闊的治水興水熱潮,水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非凡十年歷程,重大水利項目遍布南粵大地,水利投資屢創新高,水利改革成效顯著,使全省供水安全保障體系更加完善,防洪保安能力全面提升,水生態文明建設描繪人水和諧新畫卷,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水資源配置格局持續優化
2021年,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水利高質量發展大會,部署實施“851”廣東水利高質量發展藍圖,出臺推進水利高質量發展意見,明確未來一段時期的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和實施路徑。
當前,廣東正在聚力實施水資源優化配置、防洪能力提升、萬里碧道、河湖生態保護修復、農村水利保障、智慧水利、水文現代化、水利治理能力提升8大工程,建設五縱五橫的水資源配置骨干網、江河安瀾的防洪安全網、秀水長清的萬里碧道網、優質普惠的農村水利保障網、協同高效的智慧水利網5張網,推動水利現代化水平邁進全國第一梯隊,為廣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為破解我省水資源供需矛盾,廣東按照國家水網布局,正在有序推進省級水網建設,著力構建廣東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加快建設“五縱五橫、江河互濟”的水資源配置骨干網是其中的關鍵一招。
近年來,廣東推動建設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粵東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等重點骨干工程,努力讓群眾喝上好水、喝幸福水,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座座大壩拔地而起,一條條跨區域輸水渠道穿山越嶺。區域經濟重心、人口重心和水資源重心的“錯配”現象,正隨著廣東省“大手筆”的水利工程建設逐步改善。
水旱災害防御能力顯著提高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使廣東成為臺風、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多發頻發之地,防御臺風、暴雨、洪水、極端天氣等自然災害的任務異常繁重。
廣東大力構建和完善江河安瀾的防洪體系,不斷優化防洪工程布局、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建成高陂水利樞紐工程,加快推進西江干流治理、潖江蓄滯洪區等工程建設,持續實施海堤達標加固、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和監測預報預警,穩步推進小水電清理整治、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加快智慧水利、水旱災害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加強搶險救災物資儲備,完善極端天氣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機制,強化水利工程科學調度,提升極端天氣下水災害風險應對能力。
全省2萬多條河流、10萬多宗水利工程的基礎數據實現一網連通,1萬多個水雨情、工程安全、視頻圖像監測站點動態監測數據實時匯聚……廣東借助防洪工程體系主骨架及智慧水利大腦,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成功防御“山竹”“天鴿”“妮妲”等強臺風和2017年西江1號洪水、2018年“18·8”特大暴雨、2022年北江流域“22·6”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等暴雨洪水;同時有效應對粵東地區和東江、韓江流域60年來最嚴重旱情,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和香港、澳門繁榮穩定提供了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河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近年來,廣東創新治理模式,率先在全國實施1.0、2.0、3.0三個版本漸進升級推進河湖治理,河湖長制工作取得明顯成效,連續4年獲國務院督查激勵。全省河湖水體變清、水面變凈、環境變美,移步換景的美麗河湖畫卷在南粵大地徐徐展開,極大提升了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書記、省長主動擔任省雙總河長,認領督導污染最嚴重的河流。省市縣鎮村五級全面建立河長制、湖長制,較中央要求分別提前一年、半年完成。省市縣鎮四級全面建立“河湖長+警長”協作機制,有序建立“河湖長+檢察長”協作機制。8萬多名河湖長累計巡河湖1510萬人次,整改主要問題62萬個。護河員、保潔員、專管員4萬人,注冊護河志愿者80萬人,常態化守護河湖最前線。
通過開展河湖“清四亂”“五清”“讓廣東河湖更美”等專項行動,累計清理“四亂”問題2.5萬宗,清理建筑面積超1000萬平方米,清理水面漂浮物1988萬噸。全省劣Ⅴ類國考斷面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全省污染最嚴重的兩條河流,茅洲河脫胎換骨、練江水質根本好轉,韓江、東江獲評全國“最美家鄉河”。韓江潮州段入選全國首批示范河湖。廣州南崗河入選首批幸福河湖建設項目。
農村水利基礎不斷夯實
十年來,廣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推動解決群眾身邊急難愁盼的問題,以提升群眾飲水安全保障能力、修復水生態、治理水環境為著力點,實施了一大批民生水利工程。
從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到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廣東圓滿完成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攻堅行動,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以上;持續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推進高州水庫灌區、青年運河灌區韓江粵東灌區等3宗大型灌區和190宗中型灌區進行節水改造,廣東累計新增、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998.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增長至2664萬畝。不斷夯實糧食安全水利基礎,為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提供強有力的水利支撐和保障。
目前,廣東正在以“同標準、同質量、同服務,規模化發展、標準化建設、一體化管理、專業化運作、智慧化服務”為目標,積極推動縣域統管,大力推進農村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工作,全力保障農村飲水安全。
一線案例
水利治理能力顯著提升
十年來,廣東水利人憑著敢為人先的勇氣,大膽改革,勇于創新,創下多個全國率先,推動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率先出臺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方案,為全省各地劃定了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率先出臺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為全省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提供制度保障;率先試水競爭擇優建設水利示范縣,整縣推進水利建設,破除過去項目“一對一”單向式審批的弊端。
率先通過了省級節水型城市的評估,其中深圳、珠海、廣州、汕頭、東莞5市成功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全面推進,全省30個縣(區)建成節水型社會達標縣(區),占全省縣(區)總數23%以上,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
率先打造東江、北江和潭江數字孿生流域全國試點工程。
智慧水利建設全國領先。2020年以來,作為全國11家智慧水利先行先試單位之一,廣東省水利廳全面完成5項智慧水利先行先試任務,取得顯著成效,通過水利部驗收,獲評全國優秀。
下一步,省水利廳將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奮力實施“851”藍圖,使涓涓清水潤澤南粵大地,實現江河安瀾、秀水長清。
數讀
●近十年,我省用水總量基本保持平穩,用全國6.6%的水資源量、保障了全國8.9%人口的用水需求,支撐了全國10.9%的GDP,并且安全、優質對港對澳供水約300億立方米
●水利投資規模再創新高。2019年至2021年分別完成水利投資330億元、570億元和725億元,2022年爭取完成800億元以上。2020年水利建設獲國務院督查激勵。2021年水利投資完成總量和中央水利投資計劃完成率均為全國第一
●十年來,河湖面貌極大改善,全省累計建成碧道4300公里。根據對2021年前建成的2900公里碧道分析評估,水質優于Ⅲ類的河段增加13.4%,水質Ⅴ類、劣Ⅴ類河段減少48%,防洪能力提升河段增加28%,生態岸線長度增加56%,綜合效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