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 一線實踐

省農業農村廳:推動鄉村振興 書寫亮麗答卷

時間 : 2022-10-09 10:38:56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2012年的4550.29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8305.84億元,增長82.5%;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9999元,增加到2021年的22306元,增長123%,實現翻番;城鄉居民收入比例進一步縮小,由2012年的2.70:1縮小至2021年的2.46:1……一組數字折射出十年來廣東“三農”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變化的背后,是廣東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納入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以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投入力度、工作強度,堅持真心實意抓、真金白銀投、真刀真槍干,舉全省之力推動農業農村發展邁上新臺階,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新成效,書寫了一份亮麗答卷:

  十年來,廣東以現代產業園建設為引領,堅持走市場驅動、品質發展之路,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十年來,廣東以“千村示范 萬村整治”為路徑,堅持走梯次提升、系統治理之路,推動美麗鄉村建設譜寫新篇章;十年來,廣東以農村人才三項工程為平臺,堅持走精勤善作、助農致富之路,推動農民增收致富取得新成效。

  奮斗歲月

  轉型升級加快推進,農業邁向高質高效

  疊疊青山下,層層稻谷黃。當前廣東雖然沒有進入晚稻的收成季節,但部分地區的單造田正好迎來收割,在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太保鎮歐家村的歐家梯田和黑山村的黑山梯田,數百畝水稻在風中搖曳。水稻已熟,只待歸倉,這美麗“豐”景,成為連山壯鄉瑤寨的獨特畫卷。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廣東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千方百計將飯碗端得更牢更穩。數據顯示,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由2016年的3266.67萬畝、產量1204.22萬噸,上升到2021年的3319.5萬畝、產量1279.9萬噸,分別增加1.6%、6.3%,實現糧食面積和產量雙增長;2019、2020、2021年實現糧食面積、單產、總產“三連增”,2022年夏糧和早稻生產再獲豐收……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廣東堅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來抓,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扎實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鄉村產業振興跑出加速度。

  ——農業從小散弱向集約化轉變。廣東把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牛鼻子”,率先構建“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產業體系,創建6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撬動投入249億元,吸納農民就業54.88萬人;首創“12221”農產品市場體系,廣東菠蘿、荔枝、柚子等農產品產值、價格“逆勢上漲”屢創新高。

  ——農業發展方式向綠色轉型。近年來,廣東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動種植、畜牧、漁業三大產業轉型升級,啟動實施了亞洲最大、國內首個世行貸款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推動面上治理,實施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行動,實施嚴格監管,開展農產品“不安全、不上市”專項行動,農業綠色生產水平顯著提升。堅持創新驅動,高水平建設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嶺南現代農業重點實驗室等一批科技創新平臺,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加強智慧農業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農業綠色科技支撐不斷強化。

  ——農業產業向全產業鏈延伸。近年來,廣東緊緊圍繞農業高質量發展,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聚集特色產業,聚集資源要素,優化一產、深化二產、強化三產,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鄉村產業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新動能。

  如今,廣東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呈現集聚發展態勢,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成為食品加工和農產品加工強省,擁有國家、省、市、縣四級農業龍頭企業總數超5000家。

  農村面貌發生巨變,農村更加宜居宜業

  廣東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快推動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全省農村環境顯著改善,農村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

  “這個碼頭是村里的4個古碼頭之一,建于明末清初,當時水路比較發達,人們出行大多靠漁船……”行經明清古驛道,來到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大黃村大黃渡口碼頭邊,大黃村黨委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楊治福指著開闊的江面娓娓道來。

  如今在大黃村,修繕后的古驛道、古碼頭煥發新的生機,夾道而種的柚子林郁郁蔥蔥,古民居留住了美麗鄉愁,舉辦過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活動廣場成了游客打卡、村民休閑的好去處……

  如大黃村,近年來全省鄉村面貌實現美麗蝶變:村莊從“臟亂差”向“干凈整潔”轉變。積存幾十年的垃圾、污泥、廢棄房等得到了有效清理;農村污水從“靠蒸發”向有效收集治理轉變,農村廁所糞污基本實現資源化利用或無害化處理;2277個省定貧困村實現“后隊變前隊”;89個省級新農村示范片和“千萬工程”示范村轉變為休閑旅游熱門之地,美麗鄉村建設從“示范試點”向“沿線連片”轉變。

  與此同時,全省農村的基礎設施短板加快補齊。行政村集中供水基本全覆蓋,通鄉鎮和行政村路面硬化,行政村通客車率、農村公路列養率均達100%,農村5G、4G基站數量居全國第一。

  村莊變靚,人氣變旺,是惠州博羅楊僑鎮朝田村老黨員李友妹最深的體會。幾十年前,李友妹目送友鄰順著黃泥巴路出村,進城討生活;這些年來,黃泥路變身水泥路,不少人又回到了村里,撂荒的土地也再次萌發出新綠。

  李友妹的感受具有很強代表性,近年來全省鄉村的公共服務得到顯著提升。到2021年底,廣東縣域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覆蓋率達100%;全省行政村黨群服務中心的“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公共服務中心(站)、村級衛生站標準化建設實現全覆蓋,鄉村醫生達30529人,其中粵東粵西粵北欠發達地區27939人,占91.5%,曾經因教育、醫療等資源不足限制農村發展的情況,如今正與群眾生活漸行漸遠。

  收入實現快速增長,農民消費能力大增

  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如期全面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農民收入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兩年實現翻一番,農村消費持續釋放巨大潛力。

  在南雄市珠璣鎮三盛鄉村振興車間里,多名本地婦女在藍牙耳機生產流程上進行組裝、檢測、打包。車間工人鄧玉妹之前在家全職帶娃,如今實現“家門口”就業,每月有了一份穩定收入。自2021年10月投產以來,車間為珠璣鎮解決了130余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就業問題。

  在省內脫貧攻堅與東西部扶貧協作的“一場戰役、兩個戰場”中,廣東如期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省內161.5萬相對貧困人口全部實現穩定脫貧,2277個相對貧困村全部出列。幫助廣西、四川、貴州、云南4省區93個貧困縣摘帽、500多萬人口脫貧。

  來之不易的脫貧攻堅成果如何鞏固住、拓展好,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面對這一重大使命,廣東堅決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行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扎實開展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針對性幫扶,南雄市珠璣鎮三盛鄉村振興車間就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一個平臺。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2021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6元,2014—2021年年均名義增長9.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9年高于城鎮居民,其中2021年達到22306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縮小至2.46∶1。

  農民收入的增長最直觀的是農村消費強勁增長。2021年廣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突破2萬元,達到20012元,2013—2021年年均實際增長8.5%,比城鎮居民年均增速高3.9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增速明顯快于城鎮。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從2012年的49.1%下降至2021年的39.3%。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未來,廣東將繼續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主抓手,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以“九大攻堅”行動為主攻點,打牢鄉村全面振興的底板;以“駐鎮幫鎮扶村”為主平臺,推動城鄉融合和鄉村全面振興;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為主引擎,釋放農業農村潛藏的強大動能,推動全省鄉村振興邁進全國第一方陣、努力走在全國前列。

  賡續奮斗

  用真抓實干夯實筑牢“三農”基本盤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五年。

  未來,全省農業農村部門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用真抓實干夯實筑牢“三農”基本盤,重點在糧食生產穩面積提產能、產業發展穩基礎提效益、主體培育穩預期提實力、鄉村建設穩步伐提質量、鄉村治理穩大局提能力、農民增收穩勢頭提后勁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廣東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

  糧食生產穩面積提產能。一是落實種糧補貼政策,保障種糧農民合理收益,確保完成國家下達我省的糧食目標任務。二是全面推進種業振興,深入實施“粵強種芯”工程,加快打造種業創新強省。三是修編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形成省、市、縣三級規劃體系。四是聚焦“十四五”十大主攻方向,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提升農機裝備智能化水平。

  產業發展穩基礎提效益。繼續推進新一輪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穩定用地、金融等政策,構建生豬產能調控機制,加強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壯大“12221”市場體系,打造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大格局,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主體培育穩預期提實力。一是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服務體系。二是把握“一個關鍵”,即構建聯農帶農機制;突出“五個引領”,即融合引領、綠色引領、創新引領、品牌引領和數字引領。

  鄉村建設穩步伐提質量。一是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二是抓好“三個美麗”,全域建設生態宜居鄉村。三是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

  鄉村治理穩大局提能力。一是強化黨建引領。二是做實抓手載體。三是抓好典型示范。

  農民增收穩勢頭提后勁。一是進一步健全監測幫扶機制,聚焦風險點防控。二是聚焦鄉村產業發展,進一步增強防返貧內生動力。三是聚焦幫扶政策銜接,進一步強化支持力度。四是深化農業農村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創新,全面激活鄉村振興發展新活力。

  一線案例

  “種糧大戶”20余年堅守種糧夢

  再過一個月,全國種糧大戶、汕頭市潮陽區錦灃種養專業合作社(下稱“錦灃合作社”)理事長林宋文的3800多畝水稻將迎來收割。這段時間他主要忙著田間管理。

  “最近天氣高溫,主要防治病蟲害。現在來看長勢不錯,如果病蟲害預防得好,晚稻就會豐收。”林宋文在田間來回穿梭,四處查看水稻的生長情況。

  “我們每天安排6臺無人機打藥,每天能作業1000畝左右。”林宋文的大兒子、錦灃合作社經理林岳鋒說,合作社的飛防人員還要服務合作社其他社員的共8500多畝水稻和周邊其他農戶的6000多畝水稻。

  今年是林宋文種植水稻的第22個年頭。從2000年租地50畝種糧以來,他的種植規模不斷擴大。2003年,他從當地流轉土地進行承包經營后,種植面積達到了2000多畝;2013年,他帶領當地100多戶種植散戶成立了錦灃合作社,種植面積也擴大到如今的8500多畝。

  這離不開堅守和傳承。從人工種植到大規模機械化,林宋文的執著堅守以及子輩的創新傳承,不僅讓自家奔向了小康之路,還帶領著附近10多個村子的1000多名村民一起邁向農業現代化之路。

  如今,合作社每年可以提供約8000噸糧食,而隨著農業機械化的不斷推進,產量還在不斷增加,在深入介入加工和銷售環節后,合作社的銷售額從2015年的1000多萬元增加到2021年的3000多萬元。

  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兩個兒子林岳鋒和林岳濱的加入,林宋文的種糧道路越走越寬。例如,2015年,在林岳鋒的建議下,合作社引入了水稻超聲波技術。錦灃農機專業合作社是汕頭市乃至粵東地區第一個“吃螃蟹”的,也嘗到了“頭啖鮮”——通過用超聲波給水稻種子“洗澡”,合作社水稻的年產量上升了10%~20%。

  此外,林岳鋒還為合作社添置了不少“新伙伴”——翻土機、插秧機、無人機、收割機、烘干機……這些機械廣泛應用于耕田、插秧、噴藥、收割、烘干等各個生產環節,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

  “為了提高種植效益,合作社每年都種兩季水稻。”林宋文介紹,水稻生長周期一般是100天左右,正月初八播種35天后開始插秧,清明前插完,5天后,如果氣溫合適就下肥料,過半個月再施一次肥。播種40天左右打藥防病蟲害,45天左右開始曬地……對于水稻的“一生”,林宋文如數家珍。

  “近兩年,我們還在不斷擴大種植面積,流轉撂荒地進行復耕復種。”林宋文說,國家越來越重視糧食安全,作為全國種糧大戶,他要倍加努力。

  事實上,在廣東,有一批像林宋文這樣的種糧大戶,他們共同守護著廣東的糧食安全。

  數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農業經濟總量加快發展壯大,農業經濟總量穩步提升,總產值連續跨越5000億元、6000億元、7000億元關口,2021年首次突破8000億元,達8305.84億元,是2012年的1.4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長3.7%

  ●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由2016年的3266.67萬畝、產量1204.22萬噸,上升到2021年的3319.5萬畝、產量1279.9萬噸,分別增加1.6%、6.3%,實現糧食面積和產量雙增長。2019、2020、2021年實現糧食面積、單產、總產“三連增”

  ●2021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6元,2014—2021年年均名義增長9.2%;2021年廣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突破2萬元,達到20012元,2013—2021年年均實際增長8.5%,比城鎮居民年均增速高3.9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從2012年的49.1%下降至2021年的39.3%;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70:1縮小至2021年的2.46:1

  ●現行標準下161.5萬相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277個相對貧困全部出列,實現“后隊變前隊”目標,協助桂川黔滇4省(區)93個貧困縣摘帽,所有貧困戶、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