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 一線實踐

省文化和旅游廳:系統性保護讓革命文物重煥光彩

時間 : 2022-10-09 10:45:20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廣州解放時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一封封革命烈士留下的書信、一座座經過修繕重新開放的紅色場館……數千散布在南粵大地的紅色遺址和革命文物,將廣東百年紅色歷史串聯成篇。

  一物勝千言,睹物思歷史。廣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也是革命文物延續年代最長、序列最完整、種類最齊全的省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多措并舉加強對革命文物的系統性保護,用“繡花功夫”保護歷史遺產,探索與鄉村振興、旅游發展相結合,讓革命文物“穿越時空”,重新煥發熠熠光彩。

  奮斗歲月

  修舊如故 革命遺址重獲“新生”

  每逢假期,位于汕頭小公園歷史街區內的汕頭紅色交通站舊址陳列館總會迎來眾多市民游客。

  很多人不知道,這座煥然一新的交通站舊址,曾經只是汕頭老市區一處不起眼的危房。此前,市民來來往往,留下的印象是“一家普通的電料行”。

  直到2017年前后,文史專家和修繕團隊陸續進駐,這份紅色記憶得以被“喚醒”。不同于其他革命遺址,該舊址的修繕吸引了政府、社會、公眾多方參與到修繕活化中:修繕之初,有本地鄉賢聽聞消息,匿名捐贈600萬元作為舊址的修繕資金;陳列館建成后,眾多民間收藏愛好者、市民自發捐出這一時期的歷史物件,豐富館內陳列展覽;館長張如強多次帶著專家團隊赴北京、上海等地,尋找同時期的見證物,力求最大限度地還原交通站的內景……無數人的深切情懷,令這段本不為人知的歷史成為汕頭乃至全國人民共同的紅色記憶。

  如今,這座秘密交通站經過精心修繕,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列館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型觀展模式,向往來游人述說當年地下工作的驚心動魄,成功入選“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跡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這些年,在日漸完善的政策保障和文物工作者的努力奮斗下,像汕頭紅色交通站一樣重回公眾視野的革命遺址不計其數。

  在廣州,擁有百年歷史的楊家祠歷經風雨,經過搶救性修繕和史料發掘,隱沒多年的“紅色記憶”浮出水面——上世紀2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早期優秀的理論家和革命活動家楊匏安曾在此撰寫大量文章,成為華南地區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第一人。修繕后的楊家祠還原了當年楊匏安著書立說的場景,觀眾沿著樓梯拾級而上,能看到桌面依然點著一盞不滅的燈,仿佛房間的主人還未曾離開。

  在粵北,散落在韶關坪石、清遠連州的一段段抗戰時期華南教育遺址經過文物工作者的發掘,被重新串珠成鏈。曾經傳來朗朗書聲的校舍,如今再度成為孩子們的課堂。韶關、梅州、清遠、云浮四市共同簽署“粵北四市華南研學聯盟合作協議”,推動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建設。2020年以來,研學基地累計吸引超6萬名游客學子前來重溫抗戰歷史。

  隨著眾多遺址的重新開放,紅色旅游的熱度在廣東日漸高漲。

  2021年,我省再推出10條全省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其中“嶺南文化·人文遺存”等3條線路入選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傳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的“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專家認為,這批線路全景式呈現了波瀾壯闊的中國近代革命歷程和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打造了沉浸式的紅色文化教育課堂,有助激發灣區文旅新活力。

  摸清家底 創新文物活化利用方式

  廣州起義工人赤衛隊佩戴的紅布帶、廣州起義工人赤衛隊用過的鐵錐、廣州起義時張貼的標語……在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多件國家一級革命文物都與廣州起義相關,眾多游客慕名而來,只為近距離瞻仰這些革命文物的真容。

  摸清文物家底,是精準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的基礎和前提。近年來,我省加強對革命文物的管理,建立統一登記和協同管理機制,完善全省革命文物資源名錄和大數據庫。

  去年,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正式公布首批《廣東省革命文物名錄》,包括不可移動文物1513處,可移動文物4544件(套),覆蓋全省21個地市。

  “廣東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中,市縣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占總數量的57.1%。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革命文物數量位居全國第四。由此可見,廣東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不僅總量多,質量也高?!眳⑴c《廣東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核定工作的暨南大學文學院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導師郭世強分析。

  為深入挖掘革命文物遺存,我省不斷創新舉措,加大資金投入,為紅色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提供堅實的政策和財政支撐。2018年,我省印發《關于建立紅色革命遺址經費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省財政設立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專項資金,5年安排15億元用于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建設、展陳提升行動。全省統籌各項相關資金70億元,用于紅色革命文物管理提升和免費開放、紅色文化傳播、紅色教育基地打造和紅色志愿服務行動等。

  2018年以來,廣東維修保護了包括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樂昌抗戰時期粵北辦學舊址、國民革命軍東征軍總指揮部政治部舊址、周恩來同志革命活動舊址等在內的一大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也在持續探索文物行政部門、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文物保護的創新舉措。去年8月,廣東為全省3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10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首次“上保險”,共計提供風險保障金額49.5億元,為其他省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提供了樣本借鑒。

  多措并舉 革命遺址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

  落實“應保盡?!痹瓌t、明確革命遺址調查認定程序、將革命遺址保護利用與紅色旅游相結合……今年,我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再推新舉措,出臺《廣東省革命遺址保護條例》,成為國內首批出臺革命遺址保護條例的省份。自此,廣東的革命遺址保護工作納入了統一、明確、可操作的法制化軌道。

  自2017年起,廣東先后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紅色軍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意見》《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行動實施方案》《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廣東省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行動方案》等系列文件,為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工作錨定方向、保駕護航。

  去年,廣東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進一步加強新時代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充分發揮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為全面提升革命文物保護水平,《方案》指出,將推進我省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工程,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整合資源,對主題相近、區域相鄰、功能相似的革命文物進行統一規劃保護利用。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將結合南嶺國家公園建設,有序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東段)保護建設。

  與此同時,我省還將編制原中央蘇區片區、海陸豐片區、長征片區(紅一方面軍)和廣東片區四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保護利用規劃,強化整體規劃、連片保護、統籌展示、示范引領,并推進南昌起義部隊南下廣東、中央紅色交通線、紅軍長征過粵北、東江縱隊抗戰等革命遺址群整體保護利用。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我省將繼續堅持“政治引領、科學保護、教育為主、守正創新”的原則,進一步廓清廣東革命文物資源“家底”、形成整體保護格局,不斷激發革命文物資源活力。

  賡續奮斗

  各地展覽活動持續“上新”

  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廣東各地博物館依托革命遺址、紅色文物與特色展品等開設展覽,舉辦多場研學活動,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在廣州,多家博物館與革命舊址將持續“上新”。在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歷史陳列等多個常設展覽,以及中共中央機關舊址——春園將持續開放,并同步展出“時代畫卷 人民有感——中國這十年”主題影像展,展示2012—2022十年精彩攝影作品百余幅,通過代表性的難忘瞬間展現人民群眾生活變化,呈現中國十年發展創新成就。

  廣州起義紀念館將于11月推出“人格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展覽,精選各個歷史時期共產黨人飽含對家人、對國家熱愛之情的遺書、手稿、家信等珍貴文獻及文物,充分展示共產黨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不懈奮斗、不負人民的家國情懷。

  珠三角、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結合當地革命歷史,開設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特色展覽。在梅州,廣東中國客家博物館將推出新展“墨緣五色——賀國慶﹑喜迎黨的二十大中國畫作品展”,展出100件(套)表現梅州市人文﹑歷史﹑地理﹑建筑與自然生態特色及反映鄉村振興建設所取得的成績的中國畫作品;在清遠,連州市博物館開展“喜迎二十大,賡續紅色血脈——連州人民革命史展覽”,分四部分介紹1924年到1949年期間,連州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對敵斗爭的英雄事跡與光輝歷程。

  學校是紅色革命類博物館宣講紅色歷史、傳播愛國主義精神、開展社會教育活動的重要陣地。肇慶市博物館特別開展“2022年社科普及周暨館校企合作文創交流活動”,聯合館校企合作單位,組織師生開展現場教學,征集、展示創意設計作品;聯合社區、中小學校持續開展“賡續紅色血脈 培育時代新人”紅色講解員進校園活動等,都將持續至2022年底。

  清遠市博物館依托博物館陣地開展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志愿活動、巡展活動,目前已于7月開展“講好紅色故事,喜迎二十大”紅色故事閱讀分享活動、線上開展“強國復興有我”群眾性主題教育活動等,以線上直播形式,講述紅色歷史、同唱紅歌,講好清遠紅色故事,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一線案例

  “文物+”組合拳讓革命文物“活起來”

  去年4月2日,一場名為《游曦》的木偶劇在廣州花都花城小學校園拉開帷幕。《游曦》根據歷史真實事件改編,復原了1927年廣州起義中英勇犧牲的19歲女兵班長游曦一生追隨革命、奮勇守衛天字碼頭的場景,跌宕起伏的劇情讓現場的小觀眾們沉醉其中,熱淚盈眶。

  這是“紅色文化輕騎兵之追尋革命足跡”活動首站現場。自2021年3月起,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主辦、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承辦的“紅色文化輕騎兵之追尋革命足跡”活動正式啟動。由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專業文藝演出工作者組成的一支“紅色文化輕騎兵”從廣州出發,沿著紅四師的轉戰路線,途經花都、龍門、紫金、海豐、普寧等五站,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史學習教育。

  沉浸式話劇“1927·紅色廣州”、“廣州起義”主題圖片展、紅色故事分享及經典誦讀、百名青年學生追尋革命足跡、推出紀實紀錄片《紅色追尋》……“紅色文化輕騎兵”跳出博物館展館局限,將分散在多個地市的數十處紅色史跡、革命舊址有機串聯起來,融合展覽、文藝演出、黨課、研學、誦讀等形式,讓革命文物“活起來”。在活動舉辦的短短4個月時間,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活動,打出“文物+”組合拳,立體、生動地將黨史學習教育送到群眾“家門口”。

  在線下行走的同時,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還積極打造線上紅色教育學習平臺,讓“紅色文化輕騎兵”的足跡遍布“云”端。各展演活動在學習平臺實時更新。據統計,超33萬線上觀眾跟隨“紅色文化輕騎兵”點亮革命足跡。經專家評議,“紅色文化輕騎兵”系列活動被評為第三屆(2021)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優秀案例。

  2021年以來,廣東各地博物館創新紅色展覽形式,推出一系列配套活動。在廣東省博物館,“紅色熱土 不朽豐碑——中國共產黨領導廣東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展”展廳內,近3米高的紅色交通站復原外觀,帶領觀眾穿越回風云激蕩的年代;在三面“鐵窗”圍蔽下,墻面上正在投映全國首部粵劇紅色電影《刑場上的婚禮》,將周文雍和陳鐵軍的革命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

  圍繞重點革命文物,粵博策展團隊還將相對應的革命場景“搬”到展廳內,并首次推出沉浸式導賞,選取五四運動在廣東、中共廣東支部正式成立、刑場上的婚禮、中央紅色交通線以及廣州解放五個場景,通過現場演繹情景劇的方式,讓革命歷史“活起來”。

  數讀

  ●廣東共有21個市82個縣列入國家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是全國為數不多全域覆蓋的省份

  ●2021年公布的首批《廣東省革命文物名錄》中,包括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51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位居全國第四;可移動革命文物4544件(套),均為珍貴文物

  ●2022年以來,廣東修繕了一大批革命文物,并有10處列入省民生實事之“實施30個具有嶺南特色的文保單位保護利用項目”名單

  ●廣東遴選38個展覽作為廣東省建黨百年精品展覽,其中3個展覽入選了中央宣傳部、國家文物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覽推介名單

  ●廣東擁有4A級紅色旅游景區10家,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13家,推出10條全省精品紅色旅游線路,3條線路入選“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各地文旅部門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共推出129條紅色旅游線路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