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 一線實踐

珠海:奮楫前行 非凡蝶變

時間 : 2022-10-10 10:10:00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從南海之濱到萬山群島,從億噸大港到“千萬級”樞紐機場,珠海大地處處涌動著干事創業、跨越發展的熱潮。

  十年間,珠海不斷攀登,奮楫前行,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歇。從橫琴起筆著墨,以港珠澳大橋勾勒輪廓,跳脫局限、超越夢想,珠海逐漸蝶變成長為一座現代化花園式海濱城市,發展的格局不斷打開、放大,城市的坐標不斷翻涌、向上。

  青春之城,活力之都,勇立潮頭,再登高峰。過去十年,珠海產業經濟飛速發展,城鄉面貌日新月異,民生福祉顯著改善,居民幸福指數持續攀升。當前,珠海正堅持“產業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為要”的工作總抓手,奮發有為、勇擔使命,不斷增強社會發展的動力和后勁,把經濟特區“金字招牌”舉得更高、擦得更亮。

  一幅幅新時代的非凡畫卷,正在珠海這片土地上奮力鋪展。

  奮斗歲月

  探路 從“新特區”到“新引擎”

  國慶假期,拱北口岸人頭涌動,全國游客紛至沓來。廣場正前方,“珠海經濟特區好”七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格外亮眼。

  經濟特區,意味著敢為人先的氣魄,肩負著改革創新的使命。十年來,改革開放大潮滾滾,特區建設萬象更新。珠海深知,要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更大的發展,就必須牢牢把握改革開放這“關鍵一招”,用改革開放增添發展動力、增創發展優勢。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肩負使命,整裝再發,珠海開拓了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從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以“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殺出一條血路”的決心開拓“新特區”,到在人才資本引進、生態環境保護、城市建設管理等領域先行先試,率先探索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再到從根本上破除制約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弄潮”十年,珠海已然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花園式海濱城市。一座青春之城、活力之都,一躍成為內地唯一與港澳同時陸路相連的城市,正成長為廣東省又一重要“新引擎”。

  如果說,聚光燈下的橫琴島,是“新特區”故事的恢宏起筆,那么港珠澳大橋通車、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啟幕,則是珠海加速邁向新征程的精彩演繹。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澳珠極點被賦予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的使命,成為灣區重要一極;2021年3月,《關于支持珠海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的意見》印發,珠海經濟特區建設迎來嶄新起點;去年9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正式揭牌運行,粵澳合作進入全面實施、加快推進的新階段。

  探路、蝶變、跨越、轉型……如今,時光的聚光燈再次探照珠海。面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粵港澳大灣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四區”疊加機遇,珠海經濟特區的地位、方位、定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珠海,正以破局起勢的力度和決心,推動改革開放事業不斷邁上新臺階。

  跨越 從“小而優”到“強而美”

  2012年12月29日11時28分,一輛滿載3000噸煤的貨運列車從珠海高欄港出發,緩緩駛向京廣線江村編組站,標志著廣珠鐵路正式投入運營;兩天后,31日8時30分,D7610次客運列車準時由珠海站駛出,成為廣珠城際鐵路全線貫通后的首發列車。

  一客一貨“雙龍”貫通,讓珠海徹底告別“路無寸鐵”的歷史,改寫了珠海“交通末梢”的尷尬處境,珠海的區位優勢、投資環境、產業格局、發展腹地等,也隨之煥然一新。2021年,廣珠鐵路實現全年貨運量1270.4萬噸,再次刷新開通運營以來全年貨運量歷史最高紀錄。

  要大要強,珠海的夢想遠不止于此。此后十年,珠海內外發力,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越織越密。

  伶仃洋上,長虹臥波。2018年10月24日,“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通車運營。這座傳奇般的世界級跨海大橋,把珠海通往世界的嶄新通道刻進了歷史。

  由此,珠海的城市發展格局豁然打開、放大,積蓄已久的發展動能迅速釋放,催生了一場又一場“大基建”熱潮。從“東接西拓南進北聯”到“一核一極雙中心多組團”,再到完善東、西“雙城”架構,加強“雙城”聯動融合,加快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引領帶動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發展……珠海城市發展能級量級不斷“拾階而上”。

  事實上,要打造現代化、國際化的特區新面貌,“三分靠建,七分靠管”。

  “爛路修好了,破井蓋換了,危墻加固翻了新,一路的邋里邋遢也清干凈了!”9月1日,面對煥然一新的南沙灣路,市民張留有激動贊嘆。

  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當下,珠海正進一步加強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力爭持續提升城市功能品質,以文明城市創建為契機,通過著力補齊硬件設施短板、深入開展專項整治、強化文明行為引導,用“一針一線”把城市建設得更美好。

  改造提升拱北口岸、珠海大道、機場東路等一批城市重要節點,完成主城區道路“白改黑”和情侶路沿線沙灘修復工程;加大對鄉村、海島的基礎設施投入,“三清三拆三整治”全面完成,“廁所革命”入選全國典型范例,主要海島與市區用電同網同價、民生用水同城同價……過去十年,珠海城市品質有了新提升,區域協調發展實現了新跨越。

  城市功能全面提升,特大城市框架全面拉開,東西部區域發展更為協調均衡,城市治理更精細、更智慧、更有溫度,一張“城市跨越”的新藍圖愈發清晰,珠海邁向“大而強”“強而美”的步伐更加堅定。

  筑夢 從“小漁村”到“幸福城”

  2012年,來自湖南的胡明毅在前山河東岸買了一套江景房,實現了自己的心愿。但美中不足的是,打開窗戶時,他常常會聞到河邊飄來的臭味。

  前山河是流經珠海市區內唯一的淡水河流,被稱作珠海的母親河。為給市民一個水清、岸綠、景美的環境,2013年,珠海提出實施“前山河流域環境綜合提升工程”。自此的十年間,一輪又一輪母親河“保衛戰”接連打響。如今,前山河總體水質逐年趨于好轉,今年上半年,前山河石角咀國考斷面水質均值為Ⅱ類,已達到國家、省下達的考核目標要求。

  前山河的全面整治,可以視作美麗珠海行動的序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憑借“生態優先、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珠海成為全國唯一以整體城市景觀入選“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的城市,連續多年獲“中國最宜居城市”稱號,并獲得“中國十大魅力之城”“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美譽……

  人民的幸福感不只來自于環境的美麗宜居,更來自于身邊的點滴溫暖。2021年以來,珠海通過收集民意、實地調研,精準實施一系列“民生微實事”,過去一年,已累計投入3.15億元,解決了6940件“急難愁盼”,把實事好事辦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幸福還源自于市民日益豐富的文化生活。近年來,珠海高度重視文化建設,依托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蘊,大力建設更高水平的文化強市,全力打造區域文化高地。目前,珠海已基本形成市、區、鎮、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全市每萬人擁有室內公共文化設施面積約1400平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文化是貫穿城市發展的靈魂和底色。十年間,從珠海大劇院到珠海博物館,從唐家會同古村到斗門毓秀書房,再到珠海最美、面積最大的金灣圖書館,一個個文化新地標拔地而起,既延續了珠海的人文積淀和脈絡,也串起了這座青春之城、活力之都的“藝術珠鏈”。

  云程發軔,萬里可期。站在歷史新起點的珠海,將朝著全力支持服務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高質量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的目標奮勇前進,勇擔使命、加快發展、當好尖兵。迎接下一個十年,珠海將繼續迸發出青春夢想的力量,努力譜寫新時代珠海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賡續奮斗

  勇當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核心城市

  作為內地唯一與港澳陸路相連的城市,珠海地處廣東“核”“帶”交會點,是各類要素資源加速匯聚擴散的重要節點。展望未來,珠海將充分發揮跨江通道帶來的區位新優勢,進一步增強城市承載力和輻射力,攜手推動環珠江口“黃金內灣”建設,在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中勇當輻射帶動珠江西岸加快發展、促進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的核心城市。

  在推動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橋上尋求突破。珠海提出,將充分發揮港珠澳大橋“一橋連三地”、輻射粵西乃至大西南地區的軸帶作用,努力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門戶樞紐;配合推進“澳車北上”“港車北上”政策以及深圳方向車輛借道香港通行港珠澳大橋等核心政策盡快落地;積極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深化兩地在機場運營、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科技創新等領域交流,探索共建高端航空產業集群;拓展珠澳港合作新空間,探索推進大橋經濟區建設。

  在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上主動作為。珠海提出,將聯合深圳共同推進深珠合作示范區建設,深入推動深珠通道研究論證,做好規劃銜接、政策對接和產業承接,促進東岸資源要素向西岸輻射外溢和延伸布局;強化區域創新聯動,推動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協同發展,更好鏈接國際高端創新資源、匯聚創新創業人才與團隊;率先復制推廣廣東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經驗,全方位拓展與橫琴、前海、南沙片區的產業合作、創新聯動、資源共享,攜手構建環珠江口自由貿易通道。

  在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建設上引領帶動。珠海提出,將全面深化珠中江陽合作,在城市規劃、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等領域實現更緊密融合,打造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典范;加快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黃茅海跨海通道、珠肇高鐵珠江段加快建設,力爭深中通道珠海連接線盡早動工;促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高標準開發建設廣東省(珠海)大型產業集聚區,持續深化珠海陽江產業合作共建,高水平引進大項目、培育大產業,共同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

  一線案例

  打造“活力之都”文化新名片

  珠生于貝,貝生于海。

  9月的最后一天,香爐灣畔,野貍島旁,“日月貝”歌劇廳星光熠熠,數千名觀眾聚集而來,見證首屆珠海藝術節的盛大開幕。

  “珠海,因海而生,向海而興。這里是開放前沿,灣區門戶;這里是青春之城、活力之都……”伴隨著沉穩有力的旁白,開幕演出《珠海的故事》歌舞詩拉開了珠海藝術節的序幕。

  從舞蹈《香山古韻》到粵曲《贊歌聲聲》,從歌曲《天下英雄》到短劇《珠海正青春》,一出出昂揚大氣、燦若詩畫的表演,帶現場觀眾走進了美輪美奐、情感濃郁、意境深遠的藝術世界。

  金秋時節的一場藝術盛會,讓珠海沉浸在濃厚的文藝氛圍之中,為這座“青春之城、活力之都”增添了無限亮色。

  舉辦藝術節,是一座城市文化高質量發展的象征之一。2021年9月30日,首屆珠海藝術節精彩啟幕,貫穿著“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這一主題,名家名團云集、本土原創驚艷、免費文化沙龍……在為期一個月的藝術時光里,14臺18場精品舞臺演出、5場主題文化沙龍,以及15部百余場國產優秀電影展映活動落地開花,吸引市民群眾近10萬人次。

  一系列經典與創新交織的演出,引領著珠海市民的藝術審美不斷升華,充盈著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文化特質。

  讓藝術服務市民,是珠海藝術節鮮明的承諾。藝術節作為一場珠海文化嘉年華,更重要的是吸引越來越多的市民群眾走進“藝術朋友圈”,打造“全民進劇場 全家看大戲”的文化生態。

  家住橫琴的劉平夫婦常常一家四口到珠海大劇院、華發中演大劇院“做客”。“雖然孩子年紀還小,但一些舞蹈動作、語言表達等,可以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感受藝術的美感。”劉先生說。

  據介紹,珠海藝術節是珠海加大城市文化品牌培育、實施高品質文化供給工程的重要舉措,將為珠海打造更高水平的文化強市、建設區域文化藝術中心,推動珠海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提供更有力支撐。

  如今,以城市命名的珠海藝術節,正成為一張嶄新而閃亮的文化名片。據悉,第二屆珠海藝術節計劃于今年10月28日至11月28日舉行,將堅持文化惠民,進一步豐富藝術節門類形態,全力聚合國內優質文化藝術資源,著力打造舞臺藝術精品展演、美術作品主題展覽、澳門藝術展覽展演、青年藝術展覽展演和紀錄電影展映等五大板塊。

  數讀

  ●產業經濟飛速發展

  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1503.81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3881.75億元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32978.21元增加到2021年的61390元

  全社會用電量從2012年的117.47億千瓦時增加到2021年的218.21億千瓦時

  ●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常住人口從2012年的158.26萬人增加到2021年的246.67萬人

  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2012年的16.12平方米增加到2021年的22.18平方米

  城市生活污水日處理能力從2012年的54.3萬噸增加到2021年的112萬噸

  ●民生福祉顯著改善

  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從2012年的212.15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786.66億元

  全市各級各類普通學校(包括幼兒園、所)從2012年的427所增加到2021年的661所

  全市醫療衛生機構從2012年的638個增加到2021年的1046個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