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 一線實踐

東莞:“科技創新+先進制造”開啟發展新征程

時間 : 2022-10-11 09:54:57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十年砥礪奮進,邁入“雙萬”城市。2012年—2021年,東莞地區生產總值由5190.20億元提升到10855.35億元,連跨5個千億大關,GDP突破萬億,書寫了制造業發展的傳奇。

  制造業是東莞的立市之本和核心競爭力。經過多年發展,東莞構建了以先進制造業為基石的“金字塔”式產業體系。截至2021年底,東莞形成了由20萬家工業企業、超過1.28萬家規上工業企業、737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4家上市企業和24家超百億企業、3家千億企業等組成的先進制造體系。

  東莞堅定不移把先進制造作為發展的“根”與“魂”,立足“雙萬”新起點,聚焦科技創新和先進制造,持續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爭先進位,推動經濟發展在萬億新起點上行穩致遠。

  奮斗歲月

  科創引領,打造大灣區科技創新新高地

  9月23日,東莞市科技局召開2022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申報動員輔導暨科技獎政策宣講會,東莞對獲獎項目最高配套獎勵500萬元。今年4月,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由陳和生院士領銜的“散裂中子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獲得2021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這是東莞自2016年來再次獲得該獎項。

  科技創新已成為東莞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第一動力。通過科研平臺支撐、創新成果轉化、壯大創新主體、激發創新創業創富活力等多重舉措,東莞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進一步優化創新生態、提升創新能級,打造大灣區科技創新新高地。

  在科研平臺支撐上,東莞正舉全市之力建設松山湖科學城,2021年4月22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全面啟動,旨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城。此外,東莞依托中國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重點科研平臺,打造國際一流科學基礎設施集群;于2021年12月通過科技部評估,成功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

  中國散裂中子源2018年建成,結束了珠三角無國家大科學裝置的歷史。散裂中子源是探索微觀世界的“超級顯微鏡”,在材料學、化學、生命科學等領域,中子散射技術能拍攝到材料的微觀結構。

  在創新成果轉化上,東莞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組織龍頭企業、高校院所實施“卡脖子”技術研發。截至2021年底,東莞科研機構和企業牽頭和參與國家項目24項,獲批省項目44項;開展研發投入服務,2020年東莞R&D經費占比提至3.54%,排名廣東省第二;推進企業研發機構建設。2021年底,全社會研發經費來源于企業的比例達94%,建有研發機構的規上工業企業達47.2%;推動新型研發機構提質增效,2021年全市新型研發機構服務企業達到1.02萬家。

  在壯大創新主體上,東莞高新技術企業蓬勃發展,2021年全市高企數量達7374家,位居廣東省第三位。東莞建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百強創新企業”發展梯隊,給予重點支持。

  在激發創新創業創富活力上,東莞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環境氛圍,實行科技資金管理機制改革,賦予項目承擔單位和項目負責人更多自主權;強化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去年累計發放科技貸款194億元,惠及企業2175家;舉辦多層次多類型創新創業活動,包括2021粵港澳院士峰會、松山湖建園20周年的“改革、創新、再出發”大會、松山湖創新創業大賽、技術經理人培訓班、科創訓練營、華為開發者大會分會場等大型活動。

  得益于科技創新支撐,東莞經濟產出密度位居全國第三位。2020年,全市實現地均GDP達到3.92億元/平方公里,經濟產出密度在全國主要城市排名第三,充分體現了科技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成效。

  動能轉換,建設大灣區先進制造新高地

  8月26日,東莞市舉辦2022東莞全球招商大會。大會以“有空間,進莞來”為主題,主會場設在東莞迎賓館,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及濱海灣新區設立5個市內分會場,在德國、日本、以色列、阿聯酋等國家設立4個海外分會場。大會碩果累累,共簽約項目72宗,涉及投資總額近1100億元。

  近年來,東莞堅持制造業立市不動搖,把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作為“一號工程”,以新動能催生新競爭力,加快促進產業集群化、高端化、數字化、品牌化、綠色化,打造大灣區先進制造新高地。

  東莞建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在傳統的“五支四特”產業基礎之上,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數字經濟這七大產業作為重要發力領域。

  松山湖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松山湖片區)位于松山湖三角地及臺灣科技園部分,是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之一,總規劃面積1.66平方千米,是東莞正在迅速成長的新興產業集群。

  東莞推進質量強市建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推動總部經濟長足發展,樹立“東莞制造”新標桿。

  2020年,阿里巴巴淘寶大學與東莞網紅直播帶貨基地舉行合作簽約暨品牌企業入駐儀式,首批進駐企業30家。去年,2021 DiD Award(東莞杯)國際工業設計大賽頒獎典禮暨創新設計論壇在鳒魚洲文創園舉行,為東莞先進制造賦能。

  東莞還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引導產業集聚綠色發展、創建一批綠色工廠和綠色工業園區、加快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完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

  玖龍紙業(東莞)有限公司生產線所有設備運行和監測都通過DCS、QCS和MCS等智能系統實現,實現節能減排。東莞海斯坦普早年就推行清潔生產,率先創建與國際接軌的新型企業,積極響應國家節能減排政策。

  今年上半年,東莞新興產業的產量快速增長。工業儀表、新能源汽車、智能手表、充電樁等產品產量分別增長170.6%、154.6%、66.7%、47.9%,支撐東莞經濟穩定發展。

  數字賦能,開啟智造發展新篇章

  9月3日,第13屆東莞臺博會在東莞厚街鎮的廣東現代國際展覽中心圓滿閉幕,超26.8萬人次參與線上、線下觀展,超4000名采購商進場采購,歷屆臺博會累計促成合作意向337.3億元。值得關注的是,本屆臺博會積極融入數字經濟元素,集結17個省內外城市及22個東莞鎮街(園區)組團參展,規模、規格創歷屆新高。

  當前,數字經濟正在深刻改變各行各業。東莞推進先進制造數字賦智賦能,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數字化轉型,打造“數字東莞”。

  東莞把握數字經濟新機遇,圍繞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完善政策體系、數字經濟產業規劃布局,全力打造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城市。

  3月,粵港澳大灣區青商數字制造中心項目落戶水鄉功能區,項目總投資7億元;4月,東莞市工業數字大廈暨東莞市企業數字化轉型診斷服務中心揭牌儀式在松山湖光大We谷舉辦。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日益健全,賦能效應正在釋放。

  東莞的一批龍頭企業,已經嘗到了數字經濟帶來的“甜頭”。廣東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成電子數字化平臺,在手機上就能了解企業生產全流程動態;虎彩印藝股份有限公司建設個性印制云平臺項目,是公司首條“5G智能產線”,極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東莞宇宙電路板設備有限公司采用二維碼工卡掃描的管理方式,可以準確顯示工作完成度和良品率等。

  東莞還孕育數字經濟新業態,大力發展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支持傳統產業依托數字經濟深度轉型,打造一批數字化賦能中心、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一批重點企業和標志性項目。

  立足“雙萬”新起點,聚焦科技創新和先進制造,制造名城東莞將書寫更多精彩的發展故事。

  奮進者說

  張國軍:瞄準國際科技前沿,服務東莞產業發展

  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下稱“工研院”)院長張國軍已經來到東莞10多年,親身經歷了東莞十年來的迅速發展。

  張國軍介紹,工研院是東莞32家新型研發機構之一,也是東莞貫徹“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發展理念的產物。自2007年成立以來,工研院已經組建了600余人的研發團隊,1000余人的工程化團隊;獲得技術服務資質2000余項,服務企業1萬余家;建立了10個產業園,4個國家級孵化器,孵化企業1252家,其中自主創辦企業73家,持股企業在創業板及科創板上市11家(含過會3家)。

  張國軍將工研院的運作模式形容成“三無三有”:無級別、無編制、無固定運行經費;有政府大力支持,有自我造血能力,有“創新創業與創富相結合”的激勵機制。

  值得關注的是,早在2010年,工研院理事會就通過了“知識產權形成的無形資產價值50%—70%,歸創造該知識產權的團隊所有”的決議。2020年,工研院理事會出臺新決議,將獎勵比例進一步提升至70%—90%,讓創新創業與創富相結合,最充分地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在良好機制的激勵下,工研院科技創新碩果累累:在核心功能部件上,研發的工業級RFID(射頻識別技術)國內市場占有率排名前三,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開發出國際首臺單模塊5kW工業級光纖激光器、國內首臺30kW合束激光器;在高端制造裝備上,開發的3D曲面玻璃熱彎成形裝備性能優于國際龍頭企業,開發的大尺寸貼合裝備效率國際最高;在工業大數據上,“廣智云”產品已在格力、吉利、方太等大企業成功應用。

  “我們始終堅持以服務求支持,在貢獻中發展,讓工研院與東莞共同成長。”張國軍說,建設新興源頭技術創新機構,以全新的運行機制、用人機制、創新機制,開拓技術與產業化結合的新途徑,為東莞制造業發展轉型貢獻力量。

  “東莞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做得非常好,還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支持人才創業。當前,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東莞的區位優勢突出,是我們發展的好機遇。”張國軍說,未來,工研院將繼續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問題,推動研發方向往高處走、產業發展往實處走、空間拓展往遠處走、機制改革向深處走,爭取在更高層次上服務區域產業發展。

  一線案例

  宜安科技:研發液態金屬助力新材料產業發展

  拿起兩個金屬球,從同一高度放下,普通鋼球只彈跳10秒就落地,而液態金屬球彈了17秒,具有更優越的彈性。宜安科技的技術人員介紹,液態金屬具有高抗彎強度、高硬度、耐腐蝕、高彈性等特征,公司目前已建成國內規模最大的液態金屬生產線。

  近年來,東莞新材料產業異軍突起。不僅在基礎研究領域聚集了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戰略性科研平臺,出現一批原始創新成果,而且在產業發展方面,2015年—2019年新材料高企數量從169家增長到1359家,2019年新材料高企工業總產值達1569.94億元。新材料成為東莞第三大先進制造業。

  “誰掌握了材料,誰就掌握了未來。”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王恩哥這句名言廣為流傳。根據規劃,到2025年,東莞新材料產業產值總規模要超過2000億元。今年,東莞在松山湖東部工業園建設新材料產業基地,打造新型半導體材料和電子新材料集聚區,吹響了進軍2000億的發展號角。

  從華為折疊屏手機的鉸鏈,到特斯拉新能源汽車的鎖扣,乃至航天航空、機器人、醫療、環保等多個領域,都運用了宜安科技的液態金屬。這種液態金屬有何神奇之處?

  宜安科技子公司逸昊金屬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商務專員余娜介紹,液態金屬的學名是“鋯基非晶”,是一種合金。通俗地說,液態金屬最大的優勢在于其熔融后的塑形能力好,使它的鑄造過程更加類似于塑料而非金屬,可以更方便地打造為各種形態的產品。

  余娜說:“液態金屬與不銹鋼相比,強度提高2至3倍,生產成本下降10%至30%。”該技術從2006年開始研發,2015年量產,目前已與華為、小米、OPPO、藍思科技、索尼、特斯拉、比亞迪、吉利等廠商建立了合作關系。

  圍繞液態金屬的研發,宜安科技的技術成果“Zr-Cu-Ni-Ag-Y非晶態合金精密壓鑄成形與應用技術”獲國家級鑒定,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宜安科技的技術人員介紹,雖然液態金屬優勢明顯,但研發和量產難度卻極高,目前全球范圍內成規模的生產企業少之又少,主要廠商僅有美國的Liquidmetal公司,以及東莞的宜安科技、常州世竟等少數企業。

  近年來,在新材料產業發展方面,東莞呈現出“量質齊升”的格局。

  高企數量迅速增加。2015年—2019年,東莞新材料高企數量從169家增長到1359家,5年增長了7倍多,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68.4%;企業質量同步提升,2019年,東莞新材料領域規模以上高企857家,占比63.06%。

  根據《東莞市前沿新材料產業調研報告》,2019年,東莞新材料高企工業總產值達1569.94億元,形成特色鮮明的四大重點領域,涌現一批行業龍頭企業。

  在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領域,東莞是全國最早開展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化的城市之一,培育出國內首家氮化鎵襯底材料生產商中鎵半導體、國內首家碳化硅外延片生產商天域半導體、全球最大的圖形化藍寶石襯底材料供應商中圖半導體。

  在新能源材料領域,東莞形成了規模較大的鋰離子電池制造產業,上下游企業1300多家;在電子化學品領域,圍繞華為、歐珀和維沃三大龍頭企業布局,涉及覆銅板材料、光學材料等產品,出現國內最大覆銅板生產商生益科技;在先進金屬材料領域,擁有國內規模最大的液態金屬生產商宜安科技。

  數讀

  2012年—2021年

  ●東莞地區生產總值由5190.20億元提升到10855.35億元,連跨5個千億大關,GDP突破萬億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1978.13億元提升到5187.03億元

  ●五大支柱產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1379.07億元提升到3457.66億元

  ●工業四個特色產業增加值從205.44億元提升到479.53億元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526家提升到7374家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873.85億元提升到4239.24億元

  ●全市進出口總額從1444.16億美元提升到2360.04億美元

  ●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356.32億元提升到769.57億元

  ●全市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從7430.46億元提升到19194.21億元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