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奔騰不息,城市興旺發達。從2012年至2022年,汕尾是位“逐夢者”。從經濟數據常年在倒數徘徊到近兩年成為全省GDP增速第一,汕尾用實際行動交出一份亮麗答卷。如今,在廣東省委賦予汕尾沿海經濟帶靚麗明珠和東翼沿海經濟帶東承西接戰略支點的定位上,汕尾正加速奔跑。
積極融入對接“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深度銜接深汕特別合作區建設,加快推進廣汕、汕汕鐵路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把有利條件、獨特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動能。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平安成就這座城市的幸福底色。構建“田字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創造性推出“民情地圖”,創建“省民主法治示范村”……2021年,當地實現“零雙搶”警情天數357天,實現重大敏感案事件、重大刑事治安案件“零發生”。近年來,汕尾的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公共服務日漸完善、社會治安根本好轉、民眾幸福感越來越高。沿海靚麗明珠的宏偉藍圖,正一步步從規劃走向現實。
奮斗歲月
發力“逐夢” 經濟發展闖出加速度
傍晚時分,汕尾陸豐橋沖鎮居民紛紛涌向憲法廣場的夜市。夜晚的熱鬧不只屬于橋沖鎮,多地紛紛開啟夜經濟,不僅為這座城市增添許多“煙火氣”,也開辟了一條全新的致富賽道。
家門口便能實現就業增收,如今的生活,在十年前是當地村民不敢設想的。
衛女士在金廂鎮銀灘“美食一條街”經營一家奶茶檔口,她原本一直在外務工。今年5月,陸豐發布信息號召民眾到金廂鎮銀灘從事經營活動,這讓她看到了機遇。“這里人氣很高,收入比打工還好。”衛女士說。
此前,汕尾作為經濟欠發達城市,難就業一直是個大問題。今年上半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8313人,排名全省第二。為當地民眾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的同時,城鄉差距在不斷縮小。2012年至2021年,汕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比城鎮居民高出1.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2年的1.9:1下降至2021年的1.7:1,城鄉收入差距遠低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
營造良好就業氛圍的同時,汕尾還以“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做優營商環境。
近年來,汕尾市全面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圍繞“四個聚焦”,大力推進“八個便利化”“六個通辦”“無證明城市”“信用汕尾”等各項工作,全力打造4.0版最優營商環境。在今年發布的《2021年度廣東省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第三方評估報告》中,汕尾得分93分以上,走在全省前列。
得益于良好的營商環境,今年上半年,汕尾市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21049戶,同比增長17.45%。
值得一提的是,該市還曾召開兩次汕尾發展大會,通過搭建“共謀發展、共贏未來”的好平臺,推進“招商引資、招才引智”,鋪設一條新時代奔向海陸豐的暢捷通道。
產業興、城市旺。汕尾作為廣東東部沿海經濟帶重要戰略支點,具有廣闊的陸地空間和豐富的海洋資源,是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距離粵港澳大灣區最近的地級市,區位優勢得天獨厚。
翻開歷史的“答卷”,近年來,該市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快構建一產優、二產強、三產活和海洋經濟、數字經濟引領發展的“3+2”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打造由電子信息制造、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等5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和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多個百億級產業集群組成的“5+N”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新的戰略優勢。
2021年,信利半導體玻璃基板、康佳半導體終端等項目動工建設,電子信息產值突破280億元;明陽、中天、天能等風電龍頭企業投產達產,甲子一、甲子二海上風電項目加快推進;培育“四上”企業180家,為歷年最多;加速釋放創新活力,培育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家,建成市級科技成果中試基地6家……一批帶動性強、成長性好的產業項目撐起汕尾高質量發展脊梁。
穩步“筑夢” 平安汕尾搭建美好家園
汕尾二馬路被譽為“吃貨的天堂”,從白天到夜晚一直人流如織。
“海邊街以前路燈比較暗,現在都換了新的,這座城市很安全。”來自湖北的郭女士說,她常駐汕尾,時常會約上三五好友出來吃宵夜。
你很難想象,十年前,汕尾市民的常用語是叮囑親朋好友“晚上不要出門”。
“現在走在街上,不論白天還是晚上,隨處可見閃爍的警燈和巡邏民警的身影,心里感到十分安心,很踏實,越來越有安全感!”提起治安狀況的好轉,市民何先生對此贊不絕口。
縱觀汕尾全域,從“110宣傳”到國家安全教育日普法、網絡安全、禁毒、防盜、反詐騙、反恐宣傳活動……各項整治違法犯罪行動先后進行著。
在建設平安汕尾的過程中,當地還以大數據賦能社會治理。
“一張地圖知曉村情民意、一臺手機實施基層治理。”近年來,汕尾市以黨建為引領,設計研發“民情地圖”,有效彌補了以往傳統治理方式中存在的底數不清、信息不全、研判不準等缺陷,推進多維度服務平臺載體建設賦能基層治理。
“民情地圖”平臺作為汕尾的“智慧大腦”,并非是一張普通的地圖,而是集數字化、智慧化、圖形化、可視化、法治化等于一體的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系統。
在汕尾市政務服務中心,民情地圖系統匯聚了公安、政法、自然資源等32個黨政部門435類數據,通過引入衛星圖、矢量圖,完成“一標三實”數據采集、3D航拍、網格劃分等工作,初步建成了“人、事、地、物、組織”的汕尾民情數據庫。
除了精心打造的堅實“數據底座”,汕尾在全市劃分了大網格56個、中網格868個、小網格4555個,配置由5400多名網格長牽頭、4700多名專(兼)職網格員為骨干、2.2萬名基層黨員、駐村干部、駐村民(輔)警為補充的基層組團式服務力量,實現各類事件數據上報處置,全面掌握基層要情動態,為守好革命老區平安底線奠定重要基礎。
過去五年,汕尾在全省率先建成“信訪超市”;禁毒示范城市加快創建,破獲涉毒案件2154宗、查處吸毒人員11706人次,連續4年保持“零制毒”。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受傷人數三項指標全面下降,食品安全形勢穩中向好,民眾安全感持續上升,平安汕尾建設邁上新臺階。
奮力“造夢” 靚麗明珠“內外兼修”
作為沿海經濟帶靚麗明珠——汕尾,正為每一位市民打造一座幸福城、一個美好家園。
2013年,汕尾站、陸豐站、鲘門站投入使用,如今更有廣汕鐵路、汕汕鐵路、興汕高速公路二期工程等項目加快建設,民眾出行更加便捷,對外交通愈加便利。與此同時,對內交通亦在不斷完善。該市正全力構建“外聯內暢、立體多元、綠色智慧”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
不僅如此,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一大批重點項目工程加快推進。汕尾市第一所本科高校——華南師范大學汕尾校區已成立一年,不僅為當地帶來一大批高學歷教職工人才,還突破性開創汕尾市本土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歷史。
深汕中心醫院于2017年5月動工建設、2021年5月26日正式開始門診運營、2021年10月20日開業并全面對外接診,致力于打造廣東省高水平醫院,為當地民眾就醫提供更專業、便利的服務。
隨著城市配套設施逐步完善,也對新時代民眾的文化素養、社會風貌有著更高要求。近年來,汕尾還不斷涌現出一批村史館、文化禮堂、愛心食堂等設施,精神文明建設硬件保障更加有力。與之對應的是,婚喪嫁娶等一系列陳規陋俗相繼破除。
多方保駕護航之下,當地鄉風文明大幅提升。昔日衛生死角華麗變身,改建為古樹公園和黨建文化廣場;村民議事場所“搖身一變”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施設備應有盡有,村民活動多姿多彩。
“精彩的文藝節目既能豐富村民的農閑生活,也能增長他們的見識,無形中還能夠抑制打架斗毆、迷信、賭博等不良風氣,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汕尾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說。
文明底色愈發鮮明的汕尾,還離不開黨員干部發揮出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
近年來,汕尾深入實施基層黨建三年行動計劃,按照新修訂的《機關黨支部規范化建設指導標準》,不斷提升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水平。把黨員專項服務隊和“文明潤家”善美先鋒志愿服務隊結合起來,常態化服務群眾、服務企業。
以創建模范機關為抓手,該市以創促建、以點帶面,示范帶動全市各級宣傳部門講政治、守紀律、負責任、有效率。深化黨風廉政建設,加強機關作風建設,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以文化為載體,當地正努力提升民眾的幸福感。在民眾不斷躍升的精神富足感下,汕尾也逐步成為一顆“內外兼修”的靚麗明珠。
奮進者說
音樂教師用心為學生編織“藝術夢”
每天上午8時30分,汕尾市林偉華中學音樂老師李麗雪會準時踏進教室開啟一天的教學工作。轉眼間,這已是她當老師的第十五個年頭。
2007年從華南師范大學畢業后,李麗雪毫不猶豫選擇回家鄉汕尾任教。她說:“當時畢業后只想回家鄉為教育事業作點貢獻,尤其是藝術方面,很少有人回到本地,基本都留在都市,我選擇回來,因為我們都是汕尾人。”
彼時的汕尾教育水平相較落后,藝術教育重視程度不高。回憶起當時的教學條件,她表示,那時只有一個聽課本、一部鋼琴。而現在走進校園,15部電鋼琴、音樂室、舞蹈室等應有盡有,為工作提供了許多便利。
回顧汕尾十多年教育發展,她感慨學校教學設備更新很快,很多老師備課非常用心,經常會創新教學模式。
談及變化,她最大的感受是學校和家長逐漸開始重視藝術教育。“在學校,每天下課后同學們還會上‘第二課堂’學習合唱、手鼓等課程。業余時間我還在做公益合唱團,家長們很積極沒落下一堂課,回家還會主動幫我監督學生練習,這在以前幾乎是不可能的。”
除在本校教學外,李麗雪還會抓住各種機會參與支教。例如2015年,她曾在汕尾市陸河中學支教一年。“如果有機會,我希望能多去駐村支教,自己到哪里工作都一樣,但鄉下更缺藝術老師。”她說,作為一名音樂老師,她想為汕尾的學生編織一個美好的“藝術夢”。
自任教以來,她在提升自身業務素養的同時,也成為汕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迭代發展的見證者。“未來希望能挖掘更多美育資源,為陸豐、海豐、陸河等地區的美育教育盡一份力,為汕尾的教育事業作些貢獻。”李麗雪說。
一線案例
活力底色賦能汕尾鄉村振興
在鄉鎮鋪開的夜市、海豐縣珠寶城電商直播、陸豐鄉村振興示范帶……這座海濱城市——汕尾,逐漸迸發出發展的強勁活力。近年來,汕尾圍繞“五大振興”總目標,聚焦“八個美麗”標準,做好“四篇文章”,以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為總抓手,推動當地鄉村全域美麗、全面振興,正努力把一處處美麗鄉村的詩畫景色變成一支支“富裕歌”。
驅車前往汕尾陸豐橋沖鎮溪碧村,道路寬敞整潔、良田美景相互輝映,廣場前的池塘還種植了4色觀賞性荷花,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這是汕尾鄉村振興示范帶陸豐“浪漫荷香”示范帶的其中一部分。
汕尾市以點帶面、串珠成鏈,全域推進45條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打造了城區“蠔情萬丈”、海豐灣區“生態康養”、陸豐“濱海走廊”“浪漫荷香”等一批示范樣板,連續3年在全省推進鄉村振興實績考核中獲評優秀等級,位列粵東地區第一。
目前在汕尾,鄉村振興示范帶在空間上分北部綠色山區帶、中部平原精品農業帶、南部濱海藍色帶,總長達到672.4公里,覆蓋行政村284個,沿線村莊、旅游配套設施、道路、田園整治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已逐步完善,直接受益人口達到200萬人以上。
日間汕尾車水馬龍,夜間人氣依舊不減。在該市海豐縣可塘鎮,彩寶首飾城門前廣場內燈火通明,200多個攤位整齊劃一,翡翠、和田玉、水晶、琥珀等貨品琳瑯滿目,各珠寶攤前人頭攢動,夜間線上線下消費活力高漲。
享有“中國彩色寶石之都”美稱的可塘鎮,珠寶產業是其支柱產業,也是該鎮重點打造的一大特色產業。近年來,因疫情影響,珠寶從業者受到一定沖擊,珠寶線下銷售遭遇瓶頸。
眼下,當地緊抓電商直播風口,借助抖音、淘寶、拼多多等平臺,不僅能開拓更多銷售渠道,也能吸引更多客戶來可塘線下購買,形成良性循環。
“之前受疫情影響,店里生意不好也沒什么收入。開設夜市后,人流量變多了,加上我們也搞直播,生意自然好了起來,營業額相比以往增長了10%左右。”可塘鎮商戶黃小雄說。
據統計,該鎮現有3000多個直播賬號,目前電商平臺日均銷售額200多萬元,日均快速發貨量約1.5萬個;2021年電商直播銷售額11.9億元,同比增長241%。
近年來,汕尾努力推動鄉村振興持續走在前列。該市不僅全力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還將“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列入市十件民生實事、納入鄉村振興實績考核指標。僅“粵菜師傅”一項,其與紅色教育、民俗文化、農業觀光休閑等深度融合,年接待游客總數超400萬人次,帶動旅游收入達64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全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促鄉村振興現場會在汕尾召開,省領導充分肯定汕尾結合實際探索出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強調要總結推廣汕尾等市經驗,更好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汕尾正以鄉村振興的強勁活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賦能高質量發展。
數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汕尾民生事業迎來新發展: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7423元,十年來累計增長1.2倍
●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15691元到2021的33082元,年均增長8.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8492元到2021年的19885元,年均增長9.9%;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94350元,比2012年增長1.7倍
●脫貧攻堅成效顯著,汕尾市12.2萬相對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137個省定貧困村全部出列,同全國人民一道步入了全面小康社會;城鄉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從2012—2021年,汕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比城鎮居民高出1.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2年的1.9:1下降至2021年的1.7:1,城鄉收入差距遠低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
●居民消費物豐價穩,2021年,汕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77.3億元,十年來累計增長79.7%,年均增長6.7%
●教育文化投入不斷增加,全市教育支出從2012的23.1億元到2021年上升至60.1億元。全市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支出從2012年的0.19億元到2021年上升至8.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