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 一線實踐

梅州:激發內生動力 探索共富之路

時間 : 2022-10-11 10:09:49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俯瞰梅州,悠悠梅江河穿城而過。此岸,江北老街重煥生機,游人如織,文化之鄉涌動發展新活力;彼岸,一座正在崛起的宜居宜業宜游新城,萬千氣象滿目新。

  十年飛躍萬重山。大山還是那座大山,但梅州早已走向充滿生機、充滿希望的新天地。黨的十八大以來,思變奮進的客家人不斷開辟新的發展空間,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全市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745.98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308.01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實現千億元跨越,紅色蘇區綠色發展道路上的一個個夢想成為現實。梅州正以一個新的豐姿,清晰且自信地出現在廣東的版圖之上。

  蘇區振興路,一曲奮進歌。梅州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乘勢而上,在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將蘇區精神轉化為接續奮斗的動力與實際行動,將蘇區振興政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今后,梅州將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全面激發內生動力,以實際行動努力找到一條加快蘇區振興實現共同富裕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破題路徑。

  “此行便是無官事,只為梅花也合來。”梅江河畔,暗香浮動,楊萬里的詩句映照千年,一幅充滿生機的梅州畫卷已悄然展開。

  奮斗歲月

  闊步發展路 紅色土地逐綠而行

  十年來,梅州深知,要發展,就必須找準定位,認清發展階段的難點堵點,把握發展階段的優勢所在。

  對于梅州而言,優勢在哪里?在于紅色土地與生態文明。

  2013年,梅州8個縣(市、區)被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為屬原中央蘇區范圍;2014年,梅州被列入國家《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2018年獲評“美麗山水城市”;2019年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2020年被認定為“世界長壽之都”;2022年獲授“東亞文化之都”……

  紅色土地綠色發展,守牢生態底線的梅州,優勢愈發明顯,高質量發展之路愈加清晰。

  在梅州約1.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無數先烈曾拋頭顱灑熱血,為祖國統一和繁榮昌盛而奮斗。如今這股熱血已融入梅州人的血脈,激勵著梅州人民奮勇向前,轉化為不懈發展的動力。

  蘇區風骨,薪火相傳。數據顯示,實施蘇區振興政策以來,梅州經濟社會發展有了長足進步。全市生產總值由2012年的745.98億元增至2021年1308.01億元,順利完成了“十三五”確定的經濟總量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過去,基礎設施建設是制約著梅州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短板。這些年來,梅州著力不斷優化發展硬環境,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或加快建設:首條高鐵梅汕高鐵開通,梅龍高鐵加快建設,瑞梅鐵路爭取今年內開工;豐華等多條高速公路陸續建成通車;韓江高陂水利樞紐、梅州抽水蓄能電站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力加快振興發展步伐。

  走實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這條道路,這對因山而生、憑山而興的梅州,既是使命擔當,更是歷史機遇。十年來,梅州生態建設行動之多、力度之大、成效之好,成功帶出了一連串良好效益。

  當前,梅州正緊抓“蘇區+灣區”發展機遇,重點在引進產業項目、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全力打造革命老區對接融入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試驗區、蘇區與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先行區、蘇區探索共同富裕樣板區。

  圓夢小康路 乘勢而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從一個小山村,建設成為遠近聞名的“億元村”,梅縣區松口鎮大黃村以黨建引領,實現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我們以黨建促脫貧,讓黨旗飄揚在脫貧攻堅一線,群眾看到了方向,干部有了力量。”大黃村黨委書記廖建明說。

  時針撥回2016年,梅州作為全省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省定相對貧困村349個,占全省的15.3%,相對貧困人口53180戶145032人,約占全省的9.1%,梅州的脫貧攻堅道路艱難且漫長。

  四年來,全體黨員干部群眾凝心聚力、砥礪前行,書寫了脫貧攻堅的“梅州樣板”——349個省定貧困村全部達到出列標準,145032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達到脫貧退出標準,在省對市考核中連續實現“三級跳”,進入全省第一梯隊。

  脫貧不是終點。梅州清醒看到,不少脫貧戶的經濟狀況還比較脆弱,個別脫貧縣的產業基礎還不夠牢固,同時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要切實防止出現返貧和新增貧困。梅州緊扣市情,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探索廣梅園等三大減貧模式,設立梅州市防返貧基金,促進全體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斷前進。

  走進希望的田野,梅州鄉村振興奮戰正酣。

  從一紙規劃繪藍圖到多點開花抓實干,梅州在脫貧攻堅目標如期實現的基礎上,力度不減干勁不松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

  梅州狠抓產業振興,發揮梅州特色農業優勢,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創新開展村村聯動、農光互補、農旅結合、“粵菜師傅”工程“四模式”,產業園區、龍頭企業、致富能人“三帶動”,技術鏈、利益鏈、銷售鏈“三打通”的“433”模式,實現產業發展、企業增效、群眾增收的多重效應。

  當前,梅州立足生態發展區定位,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抓手,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茶罐子”“水缸子”,推動梅州農產品等邁進“雙區”市場,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邁向振興路 民生清單變幸福賬單

  16時20分,一架從廣州白云飛來的飛機降落在梅州機場,新梅州人陳麗麗走出機場,坐車回家,一路上,城市綜合體、高端小區在眼前閃過,城市繁華可窺一二。“從廣州乘飛機到梅州大約1個小時,來梅州工作一年,喜歡上了這個城市,便選擇在這里定居。”陳麗麗說。

  40公里開外,梅縣區松口鎮大黃村村民廖叔已做好晚飯。“日子過得越來越有滋味,是因為漫山遍野的柚果。”他指著家里的樓房、門口停放的小轎車,笑稱那是“柚子房”“柚子車”。

  從城市到鄉村,這雖是兩個不同的生活片段,卻都是梅州十年巨變的生動注腳。

  “路變寬了、街變靚了、村變美了、城擴大了……梅州的變化真不小啊!”

  近年來,無論是梅州人,還是長居梅州的外地人,都有著同樣的感受。大家欣喜地看到這座山區城市的蝶變:營商環境逐漸優化,宜居指數不斷提升,鄉村旅游日益火爆,城市承載力、輻射力、吸引力持續增強。

  城美在于“大”,新城輪廓顯現。

  恢弘大氣、各具特色的大橋如長虹臥波,連起了迤邐的一江兩岸,拉開了城市架構,擴大了城市規模。城市綜合體、濕地公園、高端小區等,勾勒出一個現代化城市的輪廓。

  2005年,梅州首條通往珠三角的高速公路——梅河高速通車;2015年,隨著濟廣高速平興段建成通車,梅州實現了“縣縣通高速”;2019年,梅汕高鐵建成通車,梅州邁入高鐵時代……如今的梅州,從原來的交通末梢走向樞紐,城市區位實現了漂亮的轉身。

  城美又在于“小”,小切口撬動大民生。

  城區里的老舊小區換新顏,新搭建的公共充電棚內停著一輛輛正在充電的電動車;在小區入口處,嶄新的垃圾分類設施已啟用,群眾在垃圾桶前摸索著如何使用;舊樓加裝電梯,讓老人不再“望樓興嘆”……

  “兩不愁三保障”筑牢民生之底;三大工程穩就業夯實民生之基;推進民生項目把控民生之舵……回應民生關切,梅州從群眾最關心的事情做起,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六爭六補”不停步,不斷補齊民生短板。

  凝心聚力,未來可期,梅州將因發展而興,穩步前進邁向蘇區振興路。

  賡續奮斗

  發展向“實” 振興有“譜”

  實,是梅州近期對外界釋放的一個強烈信號。

  中國共產黨梅州市第八次代表大會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戰略、目標和實施路徑,圍繞一個“實”字,繪就未來五年發展主路徑——“狠抓發展第一要務,突出實體經濟、鄉村振興兩大重點”開啟聚力向“實”的梅州新征程。

  聚力向“實”,這個“實”是實體經濟。梅州將實體經濟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舉全市之力,優化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配置,大力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這是梅州“辨方位而正則”:抓住了工業就抓住了實體經濟,抓住了實體經濟就抓住了梅州發展的“牛鼻子”。

  聚力向“實”,這個“實”是實際行動。今年全市205項年度計劃投資300億元的重點正式計劃項目完成投資134.8億元,比2021年同期高0.9個百分點;45項年度計劃投資123億元的省重點項目,上半年完成投資69.3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56.5%,快于序時進度6.5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梅州綜保區實現進出口總值1.41億元……

  對梅州人民來說,這是蘇區振興所呼喚的,蘇區人民所期盼的。

  梅州持續優化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以更大的支持力度、更加簡潔明了的政策條款、更加方便操作的具體舉措,推動實體經濟加快發展。

  今年年中,梅州印發《梅州市促進經濟穩增長若干政策措施》,明確提出將組織實施六大類政策103條措施促進經濟穩增長。

  7月以來,梅州相繼出臺《關于創新金融服務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若干措施》《梅州市實施“青梅計劃”集聚優秀青年人才的若干措施》《梅州高新區產業政策獎補資金兌付辦法(試行)》等政策舉措。

  8月,梅州以出臺《關于大力推進招商引資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行動方案,制定完善“1+1+X”招商引資政策體系,組建6支市級駐外招商隊。

  近日,梅州正式印發《梅州市加快實體經濟振興發展若干措施》及其配套的4個實施細則、1個資金管理辦法,簡稱“1+4+1產業扶持政策”,構建導向鮮明、簡明高效、系統完備、競爭力強的產業扶持政策體系,集中資源要素優先支持稅收大、就業多、成長性好的“打糧食”項目,以高質量產業政策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梅州加強項目儲備、洽談、評估、簽約、審批、開工、建設等各個環節的協同配合,大力推進“一網通辦”、并聯審批,及時解決項目落地過程中的困難問題。

  梅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動所有行政審批事項實現“兩個百分之百”,建立企業訴求快速響應機制,把“減審批、優服務”落實到具體行動上,用心用情當好企業“服務員”,常態化開展“穩企”“暖企”行動,讓企業家放心投資、安心經營。

  一線案例

  一片銅箔托起百億產業夢

  作為區位不占優勢的山區城市,梅州在數十年間逐漸形成銅箔產業集聚之勢,從依賴進口到如今走出多家業內有領先技術的銅箔企業,如今梅州一步步邁入國內高端鋰電銅箔生產第一梯隊,并穩穩占據一席之地。

  2022年的上半年,廣東首批3家科創板企業之一,梅州首家科創板企業廣東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迎來發展“黃金期”:

  白渡生產基地一期項目三個車間全部實現投產目標,可年產高性能鋰電銅箔1.5萬噸,極大豐富企業現有產品結構,鞏固其在國內電解銅箔行業的地位;

  與寧德時代合資公司——嘉元時代年產10萬噸高性能電解銅箔項目動工建設,總投資約81.28億元。

  “全力以赴上項目、增產能、搶市場。”廣東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廖平元介紹,公司力爭在2025年產能達到30萬噸以上、總產值達到300億元以上,向成為鋰離子電池材料領域最具影響力的領軍企業邁出堅實一步,“其中,在梅州的產能達到20萬噸以上、產值達到200億元以上”。

  作為廣東省印制電路板制造業的重要基地,梅州電子電路制造業近年來發展蓬勃,隨著下游產品不斷迭代升級,倒逼產業鏈上游產品向高端化邁進,基本形成了“銅材—電子電路銅箔—覆銅板—印制電路板—終端產品”“銅材—鋰電銅箔—鋰電池”兩個方向的產業鏈,呈現出產業鏈逐漸完善的態勢。今年上半年,梅州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增長7.3%。其中,銅箔產業增加值增長39.1%。

  放眼整個梅州,銅箔產業版圖正加速擴大。該產業入選全省“雙十”戰略性產業集群、廣東“強芯工程”為梅縣區銅箔產業發展帶來了機遇。目前,全區銅箔在建產能12.1萬噸、擬建產能7萬噸,現有產能5.1萬噸/年,占全國總產能的8.6%,已躋身國內高端鋰電銅箔生產第一梯隊。

  據悉,《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把梅州銅箔產業列入河梅先進材料產業集群,支持廣東梅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全力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批準梅州籌建廣東高性能電解銅箔區域創新中心。

  當前,梅州搶抓建設粵閩贛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機遇,著力培育銅箔產業集群、壯大實體經濟,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打造一個百億產業集群、三百億產值工業走廊、一家千億市值上市企業。

  近年來,梅州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工業強市、產業興市的理念,堅持從投入思維轉向產出思維,聚焦重大項目建設和主導產業發展,大力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重點的實體經濟,千方百計引進一批“打糧食”項目,以高水平招商引資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數讀

  ●生產總值

  2012年:745.98億元

  2021年:1308.01億元

  ●人均GDP

  2012年:1.76萬元

  2021年:3.38萬元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2012年:56.27億元

  2021年:95億元

  ●全年進出口總額

  2012年:15.03億美元

  2021年:121.77億元

  ●市場主體數量

  2012年:12.22萬戶

  2021年:32.52萬戶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