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江門新會智造產業園中創新航項目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這個總投資達200億元、今年3月正式動工的大項目,分別僅用時83天、88天就實現了項目R1綜合大樓及M1主廠房順利封頂,彰顯了“江門速度”。
江門是廣東省老牌工業強市,黨的十八大以來,紡織、機電、造紙、食品等傳統產業不斷轉型升級,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加速崛起。新興產業帶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分別突破5300億元和1280億元,創歷史新高。今年上半年,江門GDP增速居全省第二,刷新近十年排位紀錄。
十年崢嶸,江門搶抓大灣區建設東風,圍繞“珠江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目標,乘勢而上。無負今日,江門堅持以黨的建設為統領,全面實施“科技引領、工業振興、園區再造、港澳融合、僑都賦能、人才倍增”六大工程,系統推進區域平衡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法治江門建設三大保障體系,以沖天干勁奮力構建新時代僑都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今日之江門,萬象更新;未來之江門,風華正茂,恰如青春少年昂首闊步開創僑都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奮斗歲月
智慧網格穩穩托住基層治理底盤
“您好,我是社區網格員,現在給您進行信息采集登記……”9月2日江門市新會區出現本土疫情,全區817個智慧網格3303名網格員聞令而動,投身防疫一線。
基層治理是一項長期工程。在過去,粗放的治理模式讓基層干部事倍功半,容易陷入千頭萬緒的被動狀態。筑牢底盤思維,江門把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作為“市委書記工程”高標準推進,打造智慧網格、智慧隊伍、智慧平臺、智慧裝備、智慧應用、智慧城市,不斷完善“平戰結合”智慧網格管理體系,推動實現全域智慧治理。
一張網格集成力量。江門在農村以行政村為單元,城鎮社區以居民小組或住宅小區、若干樓院為單元,重新劃分設置出近3000個智慧網格并全覆蓋建立黨組織。村(社區)內的黨建和政法綜治、民政、城管、信訪、市場監管、衛生健康、應急管理等各類網格整合成“一張網”,依托“基層發令、部門執行”機制,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一支隊伍功能多樣。今年以來,江門陸續選聘了3900多名專職網格員、5萬多名兼職網格員,建立起一支專職為主、兼職為輔的智慧網格員隊伍。他們身穿統一服裝、配備一體化智能裝備,經過系統培訓后上崗,表現突出者可優先推薦進入社區“兩委”班子。在此基礎上,江門要求全市黨員干部常態化下沉,組建起3573支、共6.5萬人的黨員先鋒隊、黨員突擊隊。專業志愿者、物業服務人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外賣送餐員等群體也被廣泛動員起來,成為網格治理的重要補充力量。
一個平臺減負增效。去年底,國家政法智能化技術創新中心江門市域社會治理孵化中心、江門市市域社會智慧治理技術創新中心、江門市市域社會智慧治理應用示范基地(即“兩中心一基地”)落地江門。依托此科技支撐平臺,江門系統推進智慧網格員單兵裝備、智慧網格管理平臺的研發創新、轉化應用、迭代升級,加快推動社會智慧治理技術成果在本地研發、轉化和應用。以“粵平安”社會治理云平臺在全省試點為契機,江門加快建設“一網融合、一網受理、一網通辦”智能平臺,完善“信訪超市+外送服務”工作體系,累計通過“粵平安”平臺辦理群眾訴求8.6萬多件,辦結率達96.6%,基本實現日清日結。
園區再造帶動產業集群加速崛起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江門制造完成了一次次質的飛躍,培育了紡織、機電、造紙、食品等多個優勢產業集群。新征程上,江門被寄予厚望,是廣東規劃發展全部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的城市。重任在肩,江門深入推進“工業振興”工程,培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勇當全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具體來看,“兩條腿走路”:一是求變,鞏固發展提升戰略性支柱產業。江門重點發展壯大智能家電、現代輕工紡織、生物醫藥與健康、現代農業和食品四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優化提升新一代電子信息、汽車、先進材料、綠色石化、超高清視頻顯示等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二是求新,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江門重點培育高端裝備制造、智能機器人、激光與增材制造、安全應急與環保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前瞻布局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新能源、前沿新材料、精密儀器設備、數字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今年1—8月,江門15條重點產業鏈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長3.4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電池產業鏈增加值增長11.4%,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增加值大幅增長76.8%。
產業發展離不開空間載體的支撐。地域廣闊,是江門的地理特征,也是發展優勢。如今,江門擁有總面積1395平方公里的大型產業集聚區,是全省新一輪布局面積最大、可連片大規模開發的產業集聚區。
為此,江門深入推進“園區再造”工程,將大型產業集聚區劃分出北、東、南三大組團,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招商、統一出讓、統一管理。按照分步實施原則,3個先行啟動區、6個啟動區目前已取得階段性進展,并通過邊規劃建設、邊招商的方式,成功引入一批億元以上工業企業。今年1—8月,江門大型產業集聚區實現增加值547.79億元,對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達60%,上半年9項指標位列全省第一。
“僑”連世界打造“雙循環”交匯點
旅居新加坡的梁女士沒有想到,在家鄉江門恩平的遺產繼承手續一拖就是十幾年。好在今年7月,江門辦理首例海外遠程視頻公證,30分鐘就為她辦理了放棄繼承權聲明書公證,解開了全家多年的心結。
“僑”是江門最大的特色,“僑”資源是江門重要的戰略資源。據統計,祖籍江門的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超過530萬人,遍布全球107個國家和地區。
十年來,江門寫好“僑”文章: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0572家,法國電力國際、英國BP、德國巴斯夫、瑞士ABB等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落地,亞太森博、維達紙業、李錦記等知名外資企業在江門發展壯大。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設立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90個,合同外資金額32.87億元,增長22.09%;實際吸收外資金額12.4億元,為江門發展注入新活力。
邁入“十四五”,江門堅持服務港澳初心,推進“港澳融合”工程,主動拓展與港澳合作的深度廣度。例如,加快深江鐵路、黃茅海跨海通道、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項目建設;大力推動大廣海灣特色平臺建設,支持新會銀湖灣濱海新區與港澳開展綠色經濟合作;推進在江門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高標準建設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吸引更多港澳居民來江門學習就業生活。
同時,江門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深入實施“僑都賦能”,著力提升“文化交流、經貿合作、維護權益、僑務智庫”四大功能,建設華僑華人經濟文化合作示范區,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交匯點,在聯系服務全球6000多萬華僑華人中體現僑都擔當。
以僑為“橋”,江門放眼全球,打開了發展“新世界”。今年,“江門號”中老、中歐國際貨運班列相繼開行;“RCEP成員國粵商聯盟成立大會”系列活動在江門市舉行;上半年江門對RCEP貿易伙伴進出口達195.9億元,增長15.8%;“買全球、賣全球”的國際物流基地正在江門加速形成。
奮進者說
灣區人才暢享“1小時生活圈”便利
去年底,江門市人民政府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簽訂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發揮粵港澳大灣區信息、人才、資本、資源流通的便利,共建江門雙碳實驗室。揭牌成立大半年以來,江門市將雙碳實驗室作為“科技引領”工程的重要抓手加速推進,在硬件建設、人才引進、體制機制建立等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
常皓亮就是入駐江門雙碳實驗室的50多名博士、博士后之一。他主攻的課題是城市交通研究,即如何通過優化交通,在便利市民出行的同時,減少城市溫室氣體的排放。他的研究初衷與江門雙碳實驗室的研究方向不謀而合,在合作導師的推薦下,他來到了江門雙碳實驗室工作。
“這里什么都有,我直接拎包入住,很方便!”常皓亮是河南人,這次從外地搬來江門工作,他沒想到這么順利就安頓了下來。江門雙碳實驗室占地83.5畝,總建筑面積達到16.7萬平方米,綜合辦公樓、公共食堂、人才公寓等工作生活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從公寓步行5分鐘就到辦公室,一日三餐下樓就能解決,每月還有生活補貼,讓我沒有后顧之憂。”他介紹。
更讓他驚喜的是,從江門雙碳實驗室到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只需要7分鐘車程,再坐上半小時左右的高鐵,就能到達廣州。這對于每周都要回廣州兩三次、跟導師討論研究進度的他來說,是莫大的便利。他說:“我真真切切享受到了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的紅利。”
現階段,實驗室已與美達錦綸、綠潤環保、綠湖生物、國能臺山電廠等一批本地企業順利對接,率先開展“雙碳”領域合作,促進技術成果轉化。江門還率先探索構建“雙碳實驗室+雙碳產業園”政產學研融通發展新模式,謀劃建設鶴山硅能源產業園、新會新能源產業園和臺山電力裝備產業園三大雙碳產業園。未來,江門雙碳實驗室將“牽手”產業園入駐企業,開展“雙碳”技術研發與應用。
“江門是個能讓人潛心做科研的好地方。”常皓亮期待,在產學研密切合作的新模式下,自己和團隊能產出更多原創科研成果,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力量。
一線案例
堅定走自主研發之路 7年躍升為“小巨人”
今年5月,第三批第一年建議支持的國家級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名單公布,江門兩家企業上榜,實現國家重點支持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零的突破。值得關注的是,其中一家江門市潤宇傳感器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潤宇傳感器”)成立不過7年。
2015年成立,2018年升級為規模以上企業,2021年被評為全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22年入選國家重點“小巨人”企業……短短幾年,潤宇傳感器就實現了飛躍發展,這背后是團隊“十年磨一劍”的投入和付出。
十年前,潤宇傳感器還沒成立,前身是新會康宇測控儀器儀表工程有限公司的位移傳感器業務單元。隨著業務擴張,2015年潤宇傳感器成立。當時,進口傳感器在國內占有絕對優勢,國內不少生產傳感器的企業依賴于國外的核心技術。
“別看這塊小小的傳感器,背后是多學科知識的支撐。”潤宇傳感器常務副總經理阮炳權介紹,為破解行業“卡脖子”問題,潤宇傳感器延續了母公司“技術核心化”的基因,主攻自主研發生產。阮炳權回憶,公司成立初期,營收只有一兩千萬元,但仍然堅定走自主研發之路,堅持優先保障科研投入。最近三年,公司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維持在10%左右,遠遠超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標準要求的3%。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些年,潤宇傳感器陸續培養出“全國勞動模范”李海全、“江門市勞動模范”李和深等一批核心技術骨干;同時建成了省級基礎傳感器(潤宇)工程中心,擁有10項發明專利、35項實用新型專利、17項軟件著作權,資深傳感器專業技術人員達到67名。目前,公司在敏感元件、傳感器、變送器專用集成電路(ASIC)、軟件算法四個方面的核心技術上填補了國內空白,實現全技術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在細分領域全國數萬家企業中實現領跑。
如今,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加速構建,潤宇傳感器迎來了國產替代的發展風口,規模效應逐漸顯現。去年,企業主導產品銷售收入達到1.4億元,近三年復合增長率超30%,磁致伸縮位移傳感器產銷規模國內市場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企業訂單規模同比增長超35%,2022年銷售收入有望達到2億元。
阮炳權感慨:“自主研發不能立竿見影、一蹴而就,潤宇傳感器耐住了寂寞,苦練內功、厚積薄發,才迎來了今天的曙光。”
數讀
●十年間,江門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1892.98億元上升至2021年的3601.2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綜合實力穩步提升。2022年上半年,江門地區生產總值達1737.52億元,增速排名全省第二,創十年最好水平
●十年間,廣珠鐵路、江湛鐵路、南沙港鐵路建成通車,江門軌道交通總里程已達220公里;廣中江高速、開春高速、江門大道三江以北段等高快速路建成通車,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超590公里,交通建設實現歷史性跨越
●十年間,江門累計新設港澳資企業達2100多家,占同期新設外資企業總數八成,累計實際吸收外資49億美元,江港澳三地商貿往來密切繁榮
●當下,江門擁有9507平方公里的發展腹地,擁有全省新一輪布局最大、總面積1395平方公里、可連片大規模開發的江門大型產業集聚區,為戰略性產業集聚發展提供了無限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