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 一線實踐

湛江:乘國家戰略東風進入發展快車道

時間 : 2022-10-12 10:49:55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繁忙的湛江港口,船只穿梭停泊,貨運往來不斷;“粵西糧倉”東西洋田,金黃的稻浪在微風中起伏;東海島上機器運轉忙碌,三大“巨無霸”帶動配套產業園區建設不斷完善……金秋十月,港城湛江生機盎然。

  湛江地處“雙區”、兩個合作區、海南自貿港、西部陸海新通道、北部灣城市群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的交匯點,區位優勢得天獨厚。2012年以來,湛江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全面進步,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1900.64億元增至2021年的3559.9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由2012年的572.3億元增至2021年的1376.08億元。

  如今的湛江,發展定位得到空前提升,實現了不再“偏”;交通建設發生根本性轉變,實現了不再“遠”;現代產業發展突飛猛進,實現了不再“慢”,已經走到國家發展大舞臺的“聚光燈”下。

  邁向新征程,湛江將堅定扛起“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和“與海南相向而行”的時代使命,緊緊把握全省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機遇,堅持以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深度融合為引領實現動力變革,以加快大園區建設、推進大文旅開發、深化大數據應用為抓手實現后發趕超,全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力爭各項主要工作指標邁入全省第一方陣,努力在服務融入國家戰略中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奮斗歲月

  產業主導 高水平現代產業體系成形成勢

  9月6日,東海島上傳來好消息——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項目啟動全面建設,首套裝置正式投產。自此,巴斯夫每年將為中國市場增產6萬噸改性工程塑料,并將從2023年起讓該產品亞太區的總產能提升至42萬噸。

  東海島是湛江工業的主戰場。2013年5月,寶鋼湛江鋼鐵在島上打下了高爐第一樁,由此奠定了湛江“星月同輝”的工業格局。十年間,東海島先后引進了60多個重大項目,總投資約1960億元,鋼鐵、石化等產業“航母”配套產業鏈不斷延伸,推動湛江成為華南地區現代化臨港重大產業的集聚基地。

  近年來,湛江凝心聚力抓好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加快推動寶鋼湛江鋼鐵、中科煉化、巴斯夫、廉江清潔能源等重大項目建設,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積極承接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開展全鏈條以商招商,進入了改革開放以來重點項目數量最多、完成投資額最高、產業集聚效應最強的高光時期,翻開了構建高水平現代產業體系嶄新一頁。

  以東海島為龍頭、以奮勇高新區為龍身、以烏石港片區為龍尾,湛江正規劃建設總面積620平方公里的廣東湛江大型臨港產業集聚區,加快構建貫穿東西、聯動發展、相互支撐的產業集群和園區體系,努力打造全省沿海經濟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如果說工業為湛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勁動能,那么農業則持續助力湛江拓展傳統優勢。湛江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堅實、空間廣闊,糧食作物種植總面積420多萬畝,居全省首位。

  湛江突出穩定“一水”(水稻)、加快發展“兩水”(水果、水產),著力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做強特色農業產業,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提質增效,培育熱帶、亞熱帶水果、南藥、水產等跨縣產業集群,高標準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

  目前,湛江已建成4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2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園主導產業總產值達400億元,累計吸引返鄉創業人數2700多人,吸納近10萬名農民就業,輻射帶動農戶7200多戶。

  交通先行 海陸空立體交通建設齊頭并進

  9月21日,湛江機場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先行段正式開通,實現高速公路直通湛江吳川機場。新路線的開通破解了群眾去往湛江吳川機場只能走省道和縣道,經常堵車的困境,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近年來,湛江以建設高水平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為目標,掀起一輪又一輪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熱潮。過去五年累計完成交通投資772.98億元,是“十二五”的2.84倍,年均增長14.5%。

  2018年7月,深湛高鐵江湛段建成通車,湛江正式邁入高鐵時代,融入大灣區“3小時高鐵交通圈”,成為全省第3個全國鐵路樞紐城市。

  2019年,《湛江鐵路樞紐總圖規劃》獲國家審批,湛江在全國鐵路骨干網中的地位明顯增強。目前,時速350公里的廣湛高鐵正全面加快建設,與正在加快推進的合湛高鐵、湛海高鐵、北上通道等項目構成十字形高鐵網絡,“五龍入湛”圖景不久后將照進現實。

  2020年9月,全球最大的客滾輪渡碼頭徐聞港建成開港,瓊州海峽海上航程縮短三分之一以上。隨著湛江港40萬噸級航道、霞山港區40萬噸級散貨碼頭建成投用,湛江港成為華南和西南首個具備接卸滿載40萬噸級船舶的世界級深水港。過去五年,湛江港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11.2億噸,穩居全省前三名。湛江成為全省唯一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城市。

  今年3月,湛江吳川機場投入試運營,成為覆蓋北部灣、粵西地區的干線空港,空港能級顯著提升。目前,湛江吳川機場已通航全國43個城市,并加快建設規劃面積154平方公里的空港經濟區,一批世界500強企業洽談落戶。

  如今,湛江已邁入縣縣通高速時代,魚骨狀高速公路框架鑲嵌在雷州半島上。汕湛高速、玉湛高速、東雷高速、調順跨海大橋等一批高快速公路建成通車,高速公路通車里程比“十二五”翻一番。

  預計到2025年,湛江將基本形成湛江灣區半小時通勤圈,湛江城區與周邊縣城半小時交通圈,與大灣區2小時高鐵交通圈,與國內主要城市4小時交通圈。

  民生為本 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強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近年來,湛江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想方設法增進民生福祉,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五年來,湛江全市社會保障和民生事業水平持續提高,累計完成民生類支出2050.91億元,比前五年提升65.3%,占全市財政支出比重超過八成。作為曾經全省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地市,湛江在脫貧攻堅戰中打出漂亮仗,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了近年來農業現代化進程最快、鄉村環境最美、鄉村經濟發展最活、農民生活最優的時期……

  湛江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民生實事,連續多年交出十件民生實事圓滿答卷,不斷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針對疫情帶來的群眾就業問題,湛江認真落實“小切口大變化”民生實事辦理制度,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和“電商人才培訓”“鄉村工匠”重點工程,持續提高就業質量和居民收入水平。同時,加快補齊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民生短板,持續優化公共服務。

  行走在赤坎老街,青石臺階、紅磚黛瓦,歷史藏在一磚一瓦,文明就在街頭巷尾。湛江堅決打好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攻堅戰,深化文明城市、文明縣城、文明鎮街、文明村居“四級聯創”,健全完善城鄉一體、區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提高文化惠民工程覆蓋面和實效性。

  生態環境方面,“湛江藍”成為湛江最亮麗的名片之一,環境空氣質量保持在全省前列,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均在94%以上。湛江扎實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加快推進九洲江—鶴地水庫、小東江、鑒江、南渡河等重點流域環境綜合整治,抓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深入開展中心城區黑臭水體整治,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區域創新中心、區域文化教育中心、區域醫療中心、區域商貿服務中心、區域金融服務中心……如今,擁有眾多新定位的湛江,不斷強化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城市形象和美譽度持續提升。

  賡續奮斗

  藍圖已擘畫 奮楫正當時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湛江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認真落實“四個定位”,扎實做好“四篇文章”,接穩接力棒、跑好接力賽、跑出加速度。

  中國共產黨湛江市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報告指出,湛江將找準工作著力點和突破口,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具體而言,湛江將從以下方面發力:

  ——堅定不移構建高水平現代產業體系,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基礎。湛江將做強臨港產業集群,堅持大園區和大招商雙輪驅動,踐行綠色低碳發展,大力實施數字經濟發展計劃,搶占新興產業高地;加快濱海旅游開發,充分發揮一灣兩岸、三面環海的獨特優勢,全力構建大文旅格局;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特色農業升級,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堅定不移推進基礎設施升級換代,做強高質量發展的硬件支撐。湛江將加快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構建輻射周邊區域的外向通道,打造連接東西、貫通南北的“十字形”綜合運輸大通道;積極推進“樞紐+通道+網絡”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堅定不移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活力。以深化改革破題開路,以全面開放塑造優勢,湛江將持續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努力建設數字政府2.0,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加快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全力打造對外開放高地。

  ——堅定不移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協調性。湛江將建設美麗宜居生態海灣都市,加快打造區域創新中心、文化教育中心、醫療中心、商貿服務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堅定不移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凝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文明是城市進步的標志,是城市發展的靈魂,湛江將鍥而不舍、一以貫之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守好意識形態安全“南大門”,全面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堅定不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眾。湛江將圍繞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每年滾動實施一批民生工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守好湛江藍天碧水;堅持以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創新,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湛江、法治湛江,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奮斗。

  一線案例

  “紅樹林之城”的雙碳實踐

  潮汐往復,海邊的紅樹林悄悄藏于海里,又調皮地探出了頭。沿著雷州半島漫長的海岸線,零星分布的紅樹林是半島居民熟悉的伙伴,它們是海洋衛士,是固碳先鋒,是生物多樣性的天堂。

  湛江現有紅樹林9960公頃,占全國紅樹林面積的33%,占廣東省紅樹林面積的78%。作為全省推進紅樹林營造恢復工作的主戰場,2021年底,湛江吹響打造“紅樹林之城”的號角,一路高歌猛進,打造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湛江范本。

  退塘還濕 飛鳥云集

  隨著秋季的到來,湛江紅樹林又將迎來一批遠方的客人,它們是來自北方的候鳥,選擇棲息在這片生命力旺盛的土地。

  然而,候鳥的家園也曾遭到破壞。在水產養殖興起的八九十年代,由于生存空間受到養殖塘的擠壓,紅樹林遇到了危機。

  退塘還濕、生態修復迫在眉睫。湛江以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工作為契機,大力統籌各級資金,切實加強紅樹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十三五”期間,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新造紅樹林5700畝,封育補植18900畝;開展入侵物種清理工作,清除互花米草410.5畝,改善紅樹林生長環境。

  20多年來,通過人工造林、生態修復等工程,湛江紅樹林面積由1985年的7186.3公頃恢復至目前的9960公頃,被國際濕地專家稱為世界濕地恢復的成功范例。2021年10月,“廣東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入選自然資源部中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根據規劃,到2025年,湛江將營造和修復紅樹林面積4183公頃,其中2022年將投入3億元,種植紅樹林594.67公頃,推動紅樹林資源可持續發展。

  開發全國首個藍碳交易

  作為植物家族的一員,紅樹林因其比普通森林更強大的固碳能力,成為湛江“碳”路能手。去年夏天,一個好消息從青島傳到湛江——2021年6月8日,由湛江開發出的我國首個藍碳交易項目簽約儀式在青島舉行。

  彼時,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簽署“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首筆5880噸的碳減排量轉讓協議。

  湛江已成立紅樹林保護研究中心、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將繼續以紅樹林為重點,構建海洋碳匯的統計核算體系及工作機制,發展壯大藍碳經濟。

  目前,湛江在全省率先創新謀劃碳預算試點項目,該項目將實現社會經濟發展指標和碳排放控制目標的有機銜接,為全省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提供“湛江示范”。

  接下來,湛江將以建設“紅樹林之城”為抓手,充分挖掘利用湛江紅樹林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科研價值、人文價值,努力把“湛江紅樹林”打造成廣東乃至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名片。

  數讀

  ●2012年湛江地區生產總值為1900.6億元,2021年達到3559.9億元

  ●2012年,湛江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72.3億元,2021年完成1376.08億元,2021年增速排名全省第三

  ●湛江吳川機場投入試運行;湛江港升級為華南地區唯一通航40萬噸船舶的世界級深水港口;全球最大的客滾輪渡碼頭徐聞港建成開港;深湛高鐵江湛段建成通車

  ●四個投資分別超百億美元的重大臨港產業項目齊聚湛江,規劃建設約620平方公里的廣東湛江臨港大型產業集聚區

  ●粵西首個綜合保稅區(一期)通過預驗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獲批并加快建設

  ●圓滿完成全省最重的脫貧攻堅任務,81680戶、233737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18個省定貧困村全部出列

  ●上榜“中國外貿百強城市”“SUC項目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市”“2021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