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第二屆“南粵家政”技能大賽總決賽落幕,加快培養造就一批家政技能大軍。正是通過“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無數普通人借此圓夢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隨著最后一道焊口焊接完成,廣東天然氣主干管網通達21個地市,這條跨越珠三角和粵東粵西粵北的綠色能源“大動脈”,將更有力保障千家萬戶的煙火氣。
依托“數字廣東”改革優勢,廣東應急指揮中心實現監測預警“一張圖”,大屏幕上,風險點實時監測、自動預警,安全防線不斷加固夯實。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從風險防范到社區環境,從“急難愁盼”到柴米油鹽,十年來,廣東堅定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在發展中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歷史性提升。
獲得感成色更足
“三項工程”成民生金字品牌
“財政給我們村投了2000多萬元,用于新修柏油路、小公園和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相信我們‘珍珠’會更加發光發亮。”韶關市翁源縣珍珠村黨支部書記劉新發看著美麗的鄉道,不禁由衷感嘆。
廣東始終把民生支出作為財政保障的重中之重,十年來,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七成財政支出用于民生領域,建立健全民生領域穩定投入機制。
堅持“小切口大變化”,每年辦好十件民生實事,十年來全省民生支出累計達9.33萬億元,在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占比由2012年的66%逐步提高到2021年的70.3%。2021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5萬元。
教育是廣東省一般公共預算第一大支出,近年來,省財政投入超過150億元支持本科、高職院校擴學位,實現本科、高職院校全省地市全覆蓋。為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廣東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優先保障的重要領域,連年預算安排超千億元用于全省農林水支出,推動全省于2021年底基本實現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
為推動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廣東出臺系列措施,專門用于辦好人民群眾“喝好水、走好路、讀好書”等多項實事。2021年,廣東明確省財政在持續加大投入、落實好2019年出臺的系列政策基礎上,5年再新增安排210億元,支持老區蘇區振興發展。
就業是民生之本,有就業才能創造財富、增加收入、帶動消費、提振經濟。廣東切實把就業置于“六穩”“六保”之首,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異地務工人員、退役軍人、脫貧人口等重點群體就業,推進創業帶動就業,十年來全省城鎮新增就業累計1500萬人。
截至2021年,全省就業人數7072萬人、約占全國1/10,農民工總量4219萬人,其中本省籍農民工1919萬人,外省籍農民工2300萬人、占全國跨省流動就業的32.3%。作為全國用工大省、就業大省,廣東為穩定全國就業大局發揮重要作用。
針對脫貧人口,廣東下功夫做好跟蹤幫扶,努力穩在崗位、穩在企業、穩在廣東。截至今年上半年,外省脫貧人口在粵務工規模達408.5萬人,占東部8省市吸納脫貧人口務工數45%。
“00后”獨龍族小伙兒巴澳勝已來廣東兩年,得益于省級勞務協作,他和老鄉們每年乘坐免費專列來粵工作。“有了穩定收入,我們家脫貧了,生活越來越好。等再工作幾年學好了技術,我想回家鄉創業。”
十年來,廣東創新探索實踐,打造“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金字招牌,以新的實招硬招穩定就業大局、促進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我們從事的是具有創造性的工作,永遠都有需求、永遠不會過時。”“80后”肇慶大廚譚志軍說,“近年來,‘粵菜師傅’工程提供大量無門檻、低門檻培訓,幫助更多人掌握烹飪技能、解決就業;如今發展進入新階段,我希望通過打造餐飲品牌和平臺,讓家鄉發展更上一層樓。”
以技能培訓著手,“三項工程”幫助勞動者掌握一技之長、拓寬就業渠道、加快致富奔康,目前累計培訓855萬人次,帶動就業創業282萬人次。一系列政策措施著眼于人、主體是人、目標在人、落實到人,真正實現“小切口”推動“大變化”,成為廣受歡迎的民生品牌和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廣東名片。
“三項工程”也為更多年輕人提供成才機會。世賽標兵、粵菜名廚、家政好手、文化技工等技能人才品牌加快建設,推動形成一支宏大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目前全省技能人才達1804萬,為廣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的技能人才支撐。
隨著“三項工程”的深入實施,產業融合活力迸發,鄉村全面振興步伐也持續加快。目前,全省建成61條粵菜美食旅游精品線路、打造587個鄉村旅游粵菜美食點,各地創建598個“南粵家政”基層服務站,一批批“廚師村”“技工村”“月嫂村”相繼涌現。
多措并舉穩就業促增收,推動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十年來,廣東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21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54854元、22306元,比2012年增長81.5%、111.6%。
幸福感更可持續
底線民生保障水平居全國前列
日前,廣東實驗中學舉行云城校區啟用儀式,正式迎來首批200多名新生,與此同時還有多所新開辦學校“迎新”,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有學上”“上好學”。
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事業,與民生福祉緊密相關。近年來,廣東建立健全“小切口大變化”民生實事辦理制度,通過推出民生導向的政策舉措,辦好一件件惠民生、解民意的具體事項,讓廣大群眾得到的實惠看得見、摸得著。
教育是民生之基。十年來,廣東堅持教育事業優先發展,系統謀劃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持續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實施“新強師工程”,推動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全面整合珠三角地區優質資源,對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開展全口徑全方位融入式幫扶;培育創建省級優質特色教育集團,滿足適齡兒童“上好學”的需求……廣東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靶向”補短板、強弱項,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2012年以來,全省新增學前教育公辦學位97.71萬個,義務教育鞏固率保持在95%以上,基礎教育實現優質均衡發展。
按照“一盤棋”思路,廣東統籌資源,深入實施高等教育“沖補強”提升計劃,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推動高校找準定位、發揮優勢、特色發展、爭創一流。目前,廣東8所高校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146個學科入圍ESI排名前1%,有力支撐廣東發展、服務大灣區建設,并歷史性地實現本科高校、高職院校21個地市全覆蓋,高等教育完成大跨越。
作為職業教育大省,十年來,廣東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全力推動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2012年以來,累計培養700多萬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建成契合廣東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職業教育體系。
醫療是民生之需。十年來,廣東醫療衛生“強基層、建高地、登高峰”的戰略藍圖逐步變為現實,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居民健康水平不斷提升,人均預期壽命達79.31歲,已達發達國家水平。
打造高地提升整體實力。近年來,廣東分批支持建設50家高水平醫院、實現地級市全覆蓋,助力首批“委省共建”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落戶廣東。
強基層便民就近醫療。為加快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促進均衡布局,廣東建設5家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組建74個城市醫療集團、428個專科聯盟、121個遠程醫療協作網。“互聯網+醫療健康”更加便民惠民,50家“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醫院進一步探索未來智慧醫院發展路徑。全省90%二級公立醫院、100%三級醫院基本實現“一鍵診療”服務。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人口大縣的47家中心衛生院全面升級至縣級醫院水平,并改造建設189家縣級醫院、標準化建設488家鄉鎮衛生院、規范化建設1萬間村衛生站。目前,全省市域內住院率、縣域內住院率分別保持在95%、85%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
“以前經常要出遠門就醫,很不方便。專家來到饒平后,我們可以就近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在潮州饒平縣婦幼保健院,時常能聽到群眾對醫療環境的點贊。
補短板、強弱項,廣東加快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實施出生缺陷免費篩查、宮頸癌和乳腺癌免費檢查等項目,進一步將宮頸癌防治關口前移,在全國率先以省域為單位實施適齡女生HPV疫苗免費接種項目。
社會救助是民生之根。十年來,廣東積極落實落細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相關政策,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供養等底線民生保障水平躍居全國前列。
中山市三角鎮居民梁叔不幸罹患白血病,家庭生活陷入困境。民政部門及時為梁叔發放市級特殊臨時救助金,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加大臨時救助力度,廣東加強對未參加失業保險的無生活來源失業人員的救助幫扶,對受疫情影響無法返崗復工、連續三個月無收入來源、生活困難且失業保險政策無法覆蓋的農民工等未參保失業人員,未納入低保范圍的,經本人申請,由務工地或經常居住地發放一次性臨時救助金,幫助其渡過生活難關;同時,不斷加大對生活困難未就業大學生等青年的救助幫扶力度,根據實際情況及時給予臨時救助。2022年1月至9月,全省就開展臨時救助7.04萬人次,發放臨時救助金逾1億元。
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廣東持續推動出臺《廣東省社會救助條例》《廣東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辦法》《廣東省臨時救助辦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省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形成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就業救助、住房救助、臨時救助、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9項社會救助制度和社會力量參與的“9+1”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全面織密扎牢兜底保障制度網,推動群眾幸福感更可持續。
安全感更有保障
成功應對超強臺風等自然災害
今年夏天,廣東“龍舟水”比常年偏多六成,6月中旬,全省出現持續性暴雨到大暴雨。省應急指揮中心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西江、北江以及省內重點水利工程的現場影像和水文數據。隨著各河流水位回落,全省防汛應急響應等級逐級調低,值守人員懸著的心才慢慢放下。
支撐這一系列工作高效運轉的,正是廣東建立的常態化風險研判機制。機構改革以來,廣東深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立應急值守一日一研判、一日一報告、一日一調度、一日一抽查、一事一處理,應急處置一個指揮中心、一個前方指揮部、一套工作機制、一個窗口發布,應急指揮衛星通信指揮車、集群對講機、無人機、智能單兵終端“四合一”等機制,從應急響應發布到應急救援處置,搭建起新時代“三防”工作體系。
瞄準“三防”工作中的痛點難點,廣東出臺防汛防旱防風條例、防汛防旱防風總指揮部工作規則等地方法規,及時修訂防汛防旱防風防凍應急預案,推進“三防”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各地結合實際,紛紛以制度形式固化經驗做法。借助科技手段,近年來,廣東形成監測預警“一張圖”、指揮協同“一體化”、應急聯動“一鍵通”,實現從省到村的上下聯動和相關部門的左右貫通,應急一鍵通APP可立即發出應急響應提示,預報預警信息可以第一時間直達基層一線。
近年來,廣東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完成全省13萬個綜合網格的基本劃分、編碼固定和置入“粵政圖”,加快推進“粵平安”社會治理云平臺和“雪亮工程”建設,初步實現“一個平臺管平安”。省法院先后出臺優化營商環境十條和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十條,省檢察院、省公安廳相繼出臺依法服務保障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意見,護航廣東高質量發展。圍繞省域治理“一網統管”創新事中事后監督,廣東率先建成全國統一行政執法信息平臺和行政執法監督網絡平臺,推動行政執法更透明。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2年多來,廣東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全省上下“一盤棋”調度、“一張網”防控,筑牢疫情防控防線,打贏一場場防疫硬仗。
通過實施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廣東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村(居)委員會公共衛生委員會建設,應對傳染病疫情能力明顯提升。疾控能力建設取得長足進步。目前全省共建成P3實驗室5間,省疾控中心新發突發傳染病病原體快速排查能力持續提升,各市疾控中心均具備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核酸檢測、移動快速檢測能力和全基因測序能力。重大傳染病救治能力穩步提升。2021年,廣東25家城市傳染病救治網絡建設醫院已配備傳染病床位10693張、重癥床位2809張,77家縣級公立醫院配備傳染病床位4534張、重癥床位1146張。
堅定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廣東在十年民之所向、政之所為的堅守中成功應對一次又一次重大突發事件,有效化解一個又一個重大安全風險,以實際行動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