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彈指一揮間,十年跨越換新顏。
黨的十八大以來,肇慶按照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堅持黨建引領,深化改革開放,大力實施“四個振興”,各項事業取得新成就新飛躍。
肇慶這十年,黨的領導全面加強,產業發展破局起勢,區域發展更趨協調,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主導+特色”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小鵬汽車圓了肇慶人的“汽車夢”,寧德時代成為建市以來單體投資最大的產業項目,一大批優質產業項目落地建設。全市8.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鄉村振興5年成效顯著。成功實現“四大創建”,城市品質全面提升。營商環境、數字政府改革建設走在全省前列,就業、教育、醫療等民生事業取得新成效。空氣質量穩居全國重點城市前20位……一張張答卷凝聚了全市上下的努力和汗水。
踏上新的趕考之路,肇慶正加快建設珠三角核心區西部增長極和粵港澳大灣區現代新都市,繼往開來、乘勢而上,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篇章。
奮斗歲月
黨的組織和工作全面有效覆蓋
辦好肇慶的事情,關鍵在黨。
肇慶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深入實施兩輪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統籌推進各層級各領域黨組織建設,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肇慶創新開設“初心堂”,建成市縣鎮村四級“初心堂”1550多個,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肇慶地處粵桂交界區域,與廣西接壤地區山水相連、人緣相親、文化相通。肇慶在接壤鎮村建設了紅色“睦鄰廊道”,以黨建引領兩地協同發展,形成“粵桂一家親”的生動局面。
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在肇慶四會市萬興隆翡翠城里,與精美玉器一樣亮眼的還有銷售臺上方“黨員示范崗”的牌子。肇慶大力實施“西江黨旗紅·產業紅鏈”項目,在四會先行先試推進玉器產業鏈黨建工作,以黨建引領玉器產業發展。
“我是黨員我先上!”在肇慶疫情防控一線,十幾萬名黨員主動請纓、沖鋒在前,黨旗在抗疫最前線高高飄揚。“官不避事、事不避難”“馬上就辦、辦就辦好”,成為肇慶黨員干部的行動自覺和標識。
凝心聚力、強基固本。肇慶在鄉鎮層面將原先的行政機構整合組建為“四個中心”,變一群“小麻雀”為四只“大老鷹”,推動“五指成拳”形成合力。通過組織實施“鄉鎮一把手能力提升”“鄉鎮干部周轉房管理”等行動,鄉鎮工作能力水平持續提升。
營商環境走在全省第一方陣
不久前,廣東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公布全省2022年市、縣(區)標桿政務服務中心評估結果,肇慶3個參評單位全部上榜。
向關鍵環節挺進,向改革開放要活力。肇慶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工程,努力推動營商環境走在全省第一方陣。“母親式服務”“12345熱線連心橋”“黨政企座談會”“萬企訴求服務平臺”等成為廣大企業家口口相傳的“肇慶品牌”,企業家由衷感嘆“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此外,肇慶全面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城市綜合信用指數排名穩居全國地級市前列,新型城鎮化改革扎實推進,發展活力全面迸發。
深化改革不停頓,開放合作也不止步。肇慶堅定不移地“向東看、向東趕”,融珠入灣,加快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
“肇慶其實很近。”今年9月21日,位于佛肇兩地交界的馬房特大橋正式建成通車,打通了肇慶東進大道項目“最后一公里”。這將進一步加快佛肇一體化進程,加速兩地融入廣州都市圈的步伐,加快實現合作共贏、協同發展。
十年來,肇慶積極對接大灣區快速交通網,內聯外通的立體交通網絡基本構建,全面融入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貴廣高鐵、南廣高鐵、廣佛肇城際鐵路建成通車,廣佛肇高速全線通車,肇明高速加速推進,西江“黃金水道”肇慶段航運能力提升到5000噸……隨著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加快建設,肇慶蓄勢騰飛即將進入“航空時代”。
除了“硬聯通”,還有“軟聯通”。肇慶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規劃銜接、產業共建、創新協同、民生合作同樣動作頻頻,成為港澳企業投資興業、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的熱土。
十年磨一劍,十年見新城。肇慶新區“兩館一宮”、硯陽湖公園等城市配套日臻完善,市政交通路網四通八達,永安大道兩側的電子信息產業園、平謙國際現代產業園拔地而起,喜珍科技園內塔吊林立……如今的肇慶新區,已從一片灘涂魚塘蝶變為一個美麗新城,一座彰顯中國特色、展現嶺南文化的現代化新區呼之欲出。
“四個振興”推動協調發展
乘勢而為,其成必大。肇慶全方位參與“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積極打造廣東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的節點城市,大力實施產業振興、鄉村振興、旅游振興、社會事業振興“四個振興”,推動肇慶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十年來,肇慶堅持產業強市、制造業優先不動搖,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產業基礎。主導產業越做越強,特色產業越做越精。其中,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小鵬汽車、寧德時代等龍頭項目相繼建成投產,配套產業鏈不斷延伸,大項目“榕樹效應”不斷釋放。
產業鏈集聚效應帶來了強勁增長動力。十年來,肇慶年產值超百億元工業企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省實驗室均實現零的突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0家、增長12倍,通過“西江人才計劃”累計引進博(碩)士2400多人。
作為廣東省七個大型產業集聚區之一,肇慶還以肇慶高新區、肇慶新區為核心,規劃建設992平方公里產業平臺,推動政策集成、要素集中、功能集合、產業集聚,打造萬億級產業集聚區。
“貢柑妹妹”“養蝦大戶”直接對話書記、市長……在今年8月舉行的肇慶市“新農人”座談會上,肇慶“新農人”紛紛為肇慶鄉村振興建言獻策,現場洋溢著青春活力和創業激情。
在鄉村振興戰略引領下,肇慶堅持以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以美學思維建設美麗農村,以職業化方向培育現代農民,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全市8.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1個省定貧困村全部出列。六大農業主導產業產值突破600億元,建成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4個、省級農業科技園5個,7000畝大灣區預制菜產業園加快建設,預制菜產業搶占發展先機,德慶貢柑、四會蘭花賣向全球……
齊心協力結碩果,翹首以盼終圓夢。肇慶一舉摘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星湖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國雙擁模范城四塊“金字招牌”,圓滿承辦廣東省第十五屆運動會和一批國際國內重大體育賽事,肇慶推動高質量發展更有信心和底氣。
俯瞰這座千年古城,山湖城江勾勒壯麗天際,一如時光的畫筆細細雕刻肇慶若畫的容顏。外墻變新了、道路變平了、設施完善了,這是端州區老街坊最直觀的感受。肇慶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出新的面貌,為居民創造新的宜居環境,讓古端州煥發新活力。
十年以來,肇慶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每一件民生實事。深入實施基礎教育擴容提質“兩個工程”,過去五年增加義務教育學位7.3萬個;高質量建設健康肇慶,過去十年新建(改擴建)醫院34家,新增床位數近1萬張;打通人民北路、橋北路等一批城區“瓶頸路”,群眾出行更加暢順便捷;全力保護生態環境,空氣質量穩居全國重點城市前20位,水環境綜合指數排全省第一。市民表示:“生活在肇慶,我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足了!”
賡續奮斗
聚焦“兩個定位” 加快“六個建設”
奮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當前,廣東省圍繞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推動珠三角核心區打造經濟發展主引擎,布局建設大型產業集聚區。這為肇慶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大戰略機遇。
與此同時,肇慶仍處在轉型升級、爬坡越坎的關鍵時期,內外雙重不平衡不協調成為肇慶面臨的最突出矛盾,“半珠半山”“半城半鄉”仍是肇慶最大的市情。
問題所在,也是潛力所在。力之所至,短板就會變成潛力。肇慶聚焦加快建設珠三角核心區西部增長極和粵港澳大灣區現代新都市“兩個定位”,充分發揮獨特的交通、生態環境、土地空間、產業基礎等優勢,因勢而謀、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大力推進“六個建設”。
建設產業強市,推動產業發展實力邁上新臺階。堅持產業強市、制造業優先,持續推進產業招商落地,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做精做優特色產業,加快大型產業集聚區建設,全面提升產業實力、創新能力、制造業支撐力,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西部制造新城。
建設協調格局,推動區域功能布局實現新優化。堅持以功能區為引領的區域發展戰略,東南板塊加快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以大型產業集聚區為引領的產業格局,西北板塊不斷增強生態保障和綠色發展能力,加快構建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補的協調發展格局,推動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平衡協調。
建設生態屏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增創新優勢。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鞏固提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創建成果,加速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建設更加牢固的粵港澳大灣區西部生態屏障。
建設文旅名城,推動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堅持“兩個文明”協調發展,鞏固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深入挖掘和活化利用人文、紅色、“非遺”等資源,充分彰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魅力。推動旅游業“二次革命”,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旅康養勝地和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建設富美肇慶,推動人民生活品質達到新水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共同富裕,持續辦好就業、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實事,加快建設教育強市、健康肇慶、美麗肇慶,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建設平安肇慶法治肇慶,推動市域社會治理開創新局面。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不斷增強基層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肇慶、法治肇慶。
征程再啟,起而行之是唯一的選擇。肇慶將以實干創造,用奮斗作答,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肇慶新篇章。
一線案例
堅持產業強市 建設制造新城
在肇慶小鵬汽車智能網聯科技產業園內,近400臺工業機器人有條不紊地進行涂膠、焊接、鋁板鉚接,一輛輛嶄新的小鵬汽車下線。今年1月至8月,小鵬汽車共計交付超9萬輛,相比去年同期接近翻番。
距此不遠處的寧德時代肇慶項目廠房也正式投產。按照設計,寧德時代肇慶項目一期投資120億元,在肇慶建設華南地區最大的鋰電池制造基地,達產后預計年產值約200億元。
在“雙龍頭”帶動下,肇慶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產值兩年內相繼突破300億元和400億元大關,2022年產值有望超700億元,千億產業集群雛形已顯。肇慶新能源汽車產業號召力不斷增強,初步形成了覆蓋整車和電池、電機、電線等關鍵零部件的產業生態鏈,很多已落戶肇慶的企業新增產能紛紛向新能源汽車產業靠攏、傾斜。
面向“十四五”,肇慶提出,到2023年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晉級千億級產業俱樂部,到2025年產值翻番、達到2000億元,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具備整車同步開發能力,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40%。
肇慶發展的基礎在產業,關鍵在產業,希望和潛力也在產業。肇慶堅持產業強市、制造業優先,深入對接省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建設,強化大型產業集聚區牽引作用,著力引項目、強龍頭、補鏈條、搭平臺、聚集群,不斷優化提升“主導+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在做強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同時,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產業,扶持壯大風華高科、奧士康、晟合微電子等龍頭企業,引進一批電子元器件、芯片制造和消費電子生產項目,加快打造世界級電子元器件研發生產基地。做優做精新材料、綠色建材、食品飲料、精細化工、生物醫藥、智能家居等特色產業,扶持壯大宏旺金屬、亞洲鋁業、華潤水泥、藍帶啤酒、鼎湖山泉、現代筑美等優勢企業,加快形成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今年6月,廣東省(肇慶)大型產業集聚區首批基礎設施項目集中動工儀式暨金融機構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肇慶新區舉行,全面吹響建設灣區一流大型產業集聚區的號角。
跑馬突圍、賽龍奪錦。一座粵港澳大灣區西部制造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數讀
●2012—2021年,肇慶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固定資產投資額年均分別增長7.3%、10.1%、10.5%、13.1%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到144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0家
●全市8.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1個省定貧困村全部出列
●六大農業主導產業產值突破600億元,累計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4個、省級農業科技園5個
●全市城鎮新增就業45.38萬人
●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86元增加到30394元、年均增長9.4%
●2021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14336.7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95公里,比2012年末增長214.3%
●近五年新增義務教育學位7.3萬個,建成本專科高等院校10所、位列全省第三
●過去十年新建(改擴建)醫院34家,新增床位數近1萬張,每千人口床位從2.76張提高到4.89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