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載光陰荏苒,十載春華秋實。
潮州市湘橋區牌坊街入選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名單;成功組建“城建投”“文旅投”“潮農投”三大國資平臺,整合優質國資超160億元;梅州至潮州高速公路、大潮高速至潮州港金獅灣港區延長線納入省高速公路網規劃……一份份亮眼的“成績單”,呈現了潮州十年來砥礪奮進的豐碩成果,書寫了接續奮斗、再創奇跡的新篇章。
過去十年是潮州不斷取得新成就、展現新氣象的十年。潮州不斷優化城市發展格局,實現了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工業轉型升級穩步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強市之路頻頻提速。
黨的十八大以來,潮州抓住機遇,乘勢而上,起而行之,在更高起點打造沿海經濟帶上的特色精品城市、把潮州建設得更加美麗,奮力譜寫現代化潮州新篇章。
奮斗歲月
全力打好“三大戰役”,發展質效明顯提升
打好干部思想作風轉變、歷史遺留問題解決、資源配置優化“三大戰役”,是潮州市第十五次黨代會的重要工作部署。
自解決企業訴求“直通車”平臺開通以來,潮州已為多家企業解決融資貸款、用地報批等“急難愁盼”問題。政務服務效能全面提升,與當地黨風政風持續向好密切相關。今年以來,潮州從問題查擺、學習調研、教育培訓、考核激勵、機制保障、監督評議六大方面系統推進,全力推動干部隊伍思想作風大轉變,激發干部隊伍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
半年多來,潮州全力打好“歷史遺留問題解決”戰役,大力推進“工改工”,重點解決了涉企用地問題。在潮安區鳳塘鎮,110畝啟動片區已于今年5月順利完成征拆。根據計劃,110畝“工改工”啟動片區升級改造后,將重點發展陶瓷產業數字化改造及智能化升級,助力潮州打造智能衛浴產業集群。
隨著“工改工”步伐加快,潮州正加速產業布局優化調整。當前,潮州正重點打造清潔能源、現代食品、智能衛浴、生物醫藥與健康等九大戰略性產業集群。
近年來,潮州正式組建“城建投”“文旅投”“潮農投”三大國資平臺,整合優質國有資產超160億元,逐步建立管大局、管根本、管長遠的資源配置機制。
如今,三大國資平臺均已進入運營階段,并且頻頻在潮州城市發展中發揮作用,為潮州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氣象。
今年春節,潮州古城大型花燈展成為熱門“打卡”地刷屏網絡。在這背后,是潮州“文旅投”整合古城、韓江、環西湖等旅游資源,打造夜間旅游新場景,豐富群眾夜游文化體驗。
構建便捷交通網絡,城市格局不斷優化
粵東城際鐵路項目潮州段將于今年動工建設;高鐵潮汕站南站房擴建及配套地下停車設施工作完成……如今,潮州高鐵路網已經初具規模。
廈深鐵路、廣梅汕鐵路增建二線及廈深聯絡線、梅汕客運專線(含動車運用所)分別于2013年、2018年、2019建成通車,形成“一橫一縱”鐵路網布局;汕漳高鐵、廣河客專延長線、革命蘇區出海大通道等一批大項目前期工作有序推進。未來,潮州將形成立足粵東、聯通南北、輻射陸海的鐵路運輸網絡。
城市發展,交通先行。作為廣東的東大門,潮州是極具地域特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廣東沿海經濟帶上的重要門戶。近年來,潮州搶抓振興粵東粵西粵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創造了交通運輸發展的潮州速度,初步形成了以鐵路、高速公路為主骨架,國省道、航道為干線,農村公路為補充,鐵路站場為樞紐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潮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大交通的建設,給市民出行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打開了城市發展的大格局。
潮州市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加快構建“一軸兩帶”區域發展格局。其中,構建金色韓江發展軸被放在了首位——通過“一江兩岸”聯動發展,打造特色精品城市的核心承載區、中央活力區、科技創新策源地和世界潮人尋根地。
金色韓江發展軸串聯起來的,不僅是兩岸的風光美景,更是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無限的發展潛力。圍繞打造金色韓江發展軸,潮州正緊緊扭住韓江和北溪等這兩條城市新軸線,突出抓好北溪片區、半島廣場等重點片區開發建設,引領帶動城市格局由“臨江”“沿江”發展邁向“跨江”“擁江”發展。
作為潮州城市東拓的“主戰場”,韓江新城在潮州的發展大局中舉足輕重。它是潮州打造沿海經濟帶上特色精品城市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城市擴容提質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平臺支撐。2021年4月,潮州出臺《韓江新城提速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5年)》,北溪綜合整治等總投資737.6億元的66個韓江新城重點項目全面掀起韓江新城建設熱潮,力爭到2025年基本形成北部文旅休閑、中部宜居科教、南部商貿商務主體功能布局。
文旅融合深度發展,千年古城愈發動人
潮州牌坊街是集文化游覽、非遺體驗、文娛展演、特色美食、休閑購物、客棧民宿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街區,是潮州古城的核心區域,也是潮州文化的立體展館。潮州古城是一座“活著的古城”,至今仍有超過5萬居民居住在此。
今年1月,文旅部網站公示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名單,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牌坊街與北京市朝陽區三里屯太古里、廣州市荔灣區永慶坊等著名旅游街區一同入選。
目前,潮州正全力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世界美食之都、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提高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同時,也讓更多人看到潮州的文化魅力。
2022年7月5日,在潮州中山路與太平路交界處,百花臺民俗文化綜合體項目正式動工。百花臺民俗文化綜合體項目位于潮州古城北部片區的核心,是古代潮州府衙所在地。根據規劃,項目將建設城隍民俗文化館、古城旅游集散中心、商業街區、民宿、百花臺景觀等,成為有民俗文化印記、有旅游集散功能、有商業消費業態的文商旅綜合體。
2021年1月,潮州市出臺《潮州古城提升行動計劃(2020—2025年)》,列出第一批26個重點項目,百花臺片區建設項目位列其中。
百花臺民俗文化綜合體項目將和鎮海樓、廖厝祠等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對于延續千年歷史文脈,凝聚海內外潮人精神力量,共同把潮州建設得更加美麗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百花臺民俗文化綜合體項目將建設成為潮州文化旅游的新地標,高端典雅的古城“客廳”,進一步彰顯潮州深厚文化底蘊。
目前,潮州鎮海樓(舊府衙)復建工程正在抓緊推進中,建成后將成為潮州古城旅游的重要地標。百花臺項目與其相呼應,成為激活古城北的關鍵,也延伸出一條以潮州歷史文化為主題的游徑。當游客在鎮海樓打卡后,再步行500余米即可到百花臺民俗文化綜合體休憩、觀賞、購物,感受潮州城隍文化,再可繼續步行到中山路的“木雕一條街”。
賡續奮斗
加快構建“一軸兩帶”區域發展格局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潮州正在把優勢變為態勢,把潛力變為實力,把信任變為決心,把握廣東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要求,加快構建潮州市金色韓江發展軸、藍色海洋經濟帶、綠色生態發展帶“一軸兩帶”區域發展格局,推動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要做強金色韓江發展軸,提升中心城區的服務功能,強化古城保育和活化建設精致潮州,建設韓江新城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構建金色韓江發展軸的戰略支撐,打造特色精品城市的核心承載區、中央活力區、科技創新策源地和世界潮人尋根地。要做活藍色海洋經濟帶,加快發展臨海產業集群,加大潮州海灣投資開發力度,推動潮州海灣港產城融合和文旅融合發展,推動藍色海洋經濟帶成為引領潮州市高質量發展的活力經濟區。要做優綠色生態發展帶,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激活生態旅游資源,筑牢綠色生態屏障,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成功典范。
到2025年,“一軸兩帶”區域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中心城區規模和集聚輻射帶動力明顯提升,以饒平縣城為重要支撐的港產城融合發展效果顯著,實現“四個打造”,成為特色產業發展高地、文化強市建設標桿、中小城市美的典范、全域現代治理樣板。
與此同時,潮州堅持“強心、向海、筑圈”的戰略導向,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合理劃定“三區三線”,優化城鎮空間格局、產業空間和生態空間布局,強化全市國土空間保護與利用,實現生產、生活和生態三大空間的持續協調發展,構建“一廊三心四片區”的市域空間結構。“一廊”即中部城鎮集聚發展走廊。“三心”即一個“主核心”、兩個“副中心”,主核心即統籌老城區、韓江新城、鳳泉湖高新區作為潮州城市中心主核心,潮安片區副中心包括潮安主城區和高鐵新城組團,饒平片區副中心包括饒平縣城和潮州港經濟開發區組團。“四片區”即中心城區、潮安南部片區、饒平南部片區、北部山區片區。
此外,潮州積極承接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帶動發展,搶抓國家打造世界級粵港澳大灣區的契機,優化提升鳳泉湖高新區、潮安經濟開發區和臨港產業園區等產業承接平臺,引進大灣區先進技術,創新合作模式,承接粵港澳大灣區“互聯網+”、數字化、智能化等優質資源溢出和優質項目轉移,力促陶瓷、食品等傳統產業大提升大發展。吸引粵港澳企業到潮投資,重點在科技研發、生物醫藥、旅游和大健康產業、金融、商貿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合作,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以設施連通、產業聯動和政策協同為抓手,推動潮州市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一線案例
潮州三環突破高端元件生產技術壁壘
走進潮州三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潮州三環”)的展廳,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MLCC)、光纖陶瓷插芯、手機陶瓷后蓋等琳瑯滿目、功能各異的電子陶瓷零件,讓人驚嘆不已。
潮州三環相關負責人指著自主創新的產品——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MLCC)介紹道:“正是公司400多位工程師的不懈努力,才讓這款產品的整體技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實現量產,獲得了國內外眾多客戶的一致認可。目前,公司多項主導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已居全球同類企業前列。”
近年來,潮州三環在自主研發和創新上加倍努力,不斷攻克技術難關,解決眾多工藝、技術問題,特別是聚焦國內短板產品,突破了高端元件產品技術瓶頸,產能進一步提升。
“我們堅定不移地勇闖創新‘無人區’,努力突破制約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走更高水平的自主創新之路。”潮州三環事業部副總經理馮曉鵬稱。去年,潮州三環實現營業收入62.1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5.69%;凈利潤20.1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9.66%,這些成績歸根結底來自堅持自主創新。完善自主創新體系、大力引進創新人才、建立研究院和技術平臺……自主創新已經刻在這家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因里。
憑借過硬的技術積淀,今年6月,潮州三環合作開展的“高溫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研發與應用示范”取得了里程碑式進展——裝機容量首次突破100kW,交流發電凈效率高達64.1%,已連續并網發電超過1000小時并持續運行中。這是國內首次實現百千瓦級的大功率陶瓷燃料電池(SOFC)示范應用,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今年8月,作為八大清潔能源裝備示范應用場景之一,公司研發的陶瓷燃料電池發電系統于在2022世界清潔能源裝備大會上正式受邀亮相,為國家在“雙碳”目標下解決綠色發電問題提供了重要思路。
潮州三環不斷推動自主創新,是潮州市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縮影。近年來,潮州市委、市政府牢牢扭住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動搖,整體創新實力提檔升級,關鍵技術攻關有新突破,科技創新主體不斷涌現,各類創新平臺發展壯大。
數讀
●十年來,潮州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699.44億元逐年提高,2018年突破千億元,2021年達到1244.85億元。2013—202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7%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連續突破3萬元、4萬元大關,由2012年的26112元提升至2021年的48427元,凈增約2.2萬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長7.2%
●十年來,全市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300多億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長17.7%。逐漸形成以鐵路、高速公路為主骨架,國省道、航道為干線,農村公路為補充,鐵路站場為樞紐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2020年,潮州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89.34億元,占GDP比重8.1%,所占比重比2012年提高3.2個百分點。2021年末,全市擁有市級以上非遺項目106項,其中,省級以上38項,國家級17項
●2021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196.27億元,比2012年增長47.6%,2013—2021年年均增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