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2日,我國重大外資項目、總投資100億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在惠州大亞灣石化區開工。
邁出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關鍵一步的背后,法律服務是重要一環——作為項目法律顧問,廣東卓凡律師事務所自2017年起提供項目合作框架設計、相關文件起草、修改及談判等法律服務,為關鍵一步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不僅是重大項目、重點工程,法律服務已經深入惠州各民營企業、覆蓋各管理環節。日前,廣東省市民營企業律師服務團“粵東片區”專場座談會在惠州舉行,惠州市民營企業律師服務團在會上作經驗交流。來自惠州的廣東卓凡律師事務所還獲授“廣東工商聯暖企服務基地”牌匾。
“法治體檢”月問診67家重點民營企業
“員工在上班時間受了傷,但傷好后卻借故不返工,企業是否要一直按停工留薪的標準支付薪資?”在惠州市民營企業律師服務團副團長、廣東卓凡(仲愷)律師事務所律師章利兵帶隊開展法律服務期間,仲愷高新區一家僅有數十人的小微企業負責人向他訴苦,這樣的情況給企業管理者造成很大困擾。
“停工留薪期是指工傷職工遭受事故傷害,停止工作,接受工傷醫療的期限,包括住院治療和出院后休養期間。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過12個月,傷情嚴重或者情況特殊的可以延長,但延長期限不得超過12個月。”章利兵建議該企業負責人,如員工傷情穩定已經出院,應盡快通知該員工進行評殘,對員工釋法說理、友好溝通,如員工無理不配合,則可以依法終止停工留薪期。
仲愷高新區企業密集、員工眾多,企業用工合規管理是各民營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雖然不少企業也有法律顧問,但章利兵坦言,遇到一些“專、精”的法律問題,不少企業還是束手無策。
正因為如此,去年6月21日至7月20日,由專業律師組成的惠州市民營企業律師服務團分為5個組下沉到各個縣區,與各縣區司法局、鎮(街)進行對接,為67家重點民營企業面對面開展“法治體驗”,通過走訪、座談、講解、釋疑等方式,為民營經濟發展“問診開方”。
“律師服務團不同于過去‘一名律師解答所有問題’的模式,新的形式專業化要求更高。”惠州市律師協會會長楊擇郡介紹,正因為如此,律師服務團在為企業開展“法治體檢”前,都會針對具體情況進行準備。
例如由汪平斌律師帶領15名律師為龍門縣、惠東縣開展“法治體檢”時,鑒于10家民營企業主要聚焦旅游、農業等領域的法律問題,律師們進行了針對性的法律服務,引導他們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又如楊愛文律師帶領10名律師為惠陽區、大亞灣區18家民營企業開展“法治體檢”時,針對大型石化區安全生產需求,著重為企業答疑解惑。
“近兩年來,惠州已多輪次開展針對全市民營企業的大型‘法治體檢’專項活動,為數百家企業把脈開方。”惠州市司法局副局長劉永昌說,“法治體檢”受到企業的歡迎和好評,也助推了民營經濟發展。
普法活動為民營企業預防化解法律風險
去年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護企健康良好發展——惠州市生態環境局2019年環保普法專項活動”在惠州龍溪環保電鍍產業園舉行,全市200多家企業代表、社會監督員、環保志愿者等300余人參加活動。
惠州龍溪環保電鍍產業園覆蓋惠州、東莞、深圳等周邊地區,入園電鍍企業百余家,涉及航天、航空、高鐵、汽車、電子等行業和領域,環保壓力可想而知。園區在對電鍍企業生產產生的廢水、廢氣、固廢等采用統一管理、集中治污、綠色循環的基礎上,為電鍍企業擰緊“法治思維”的弦也非常必要。
當天活動在現場設置了環保法律法規、典型案例分析宣傳展板,向電鍍企業負責人和員工們發放了法律法規宣傳資料。惠州市民營企業律師服務團受邀現場開展環保法律講座,以“問診”的方式為企業答疑。
惠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普法專項活動,讓企業進一步了解了當前環保的最新政策要求,提高了環保意識,自覺依法經營,積極履行生態環境治理社會責任,主動提升企業環保管理水平,對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具有重要意義。
“活動為企業搭建了法律服務的平臺,讓我們明白要懂環保法律法規、懂環保理論知識、懂污染防治技能,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利益,這也是幫助我們民營企業有效預防和化解法律風險。”聽完法律講座的某電鍍企業負責人如是說。
自惠州市民營企業律師服務團成立以來,服務團成員積極聯合所在縣區司法行政部門、工商聯等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普法活動。如仲愷高新區開展“依法治企”法律知識競賽和“深化普法服務護企健康發展——仲愷高新區民營企業權益保護專項行動”;博羅縣開展“助推污染防治攻堅戰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環保法律講座;惠城區組織開展民營企業法律風險防范專題講座等。
企業需求在哪里,法律服務就到哪里。本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正式施行,它被市場稱為“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涉環保行業面臨洗牌。章利兵透露,目前,已有多家企業主動聯系,希望開展相關的普法活動,惠州市民營企業律師服務團正在緊鑼密鼓地安排中。
疫情期間為704家民營企業公益服務
“因疫情影響,公司還處于停工狀態,員工的工資要怎么發?”“老板口頭讓員工在家遠程辦公處理公司事宜的可以視為正常辦公嗎?可以正常領取薪資嗎?”“因供貨商地處疫區不能開工,導致我庫存不足、發不了貨,這算不可抗力嗎?”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惠州各民營企業及大批員工面臨大量法律問題,亟待專業法律人士答疑解惑。
惠州市民營企業律師服務團積極響應號召,堅持疫情防控與服務兩手抓,特別針對受疫情影響比較嚴重的民營企業開展了持續的跟蹤服務。
與此同時,惠州市律師行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服務團成立,團長由惠州市律師協會會長楊擇郡擔任,市律師協會各專業委員會主任、副主任、秘書長以及59位律師組團向社會各界提供法律咨詢和其他相關法律服務。
依托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廣東法律服務網、“粵省事”、線上服務APP、惠州e普法等法律服務平臺,惠州律師以“互聯網+法律服務”模式為企業復工復產提供精準高效優質的政策解讀和法律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市司法局和市律師協會在服務團開展工作的基礎上,形成每周跟蹤統計服務民營企業情況的固定制度。數據顯示,自今年初至8月底,惠州市民營企業律師服務團共為704家民營企業提供法律公益服務175次,提供法律意見704次,發布指引77項,化解企業糾紛43宗,現場咨詢300次,代理民營企業涉疫情案件13宗,電話網絡咨詢2689次。
“疫情期間,惠州市民營企業律師服務團主動作為,發揮黨員律師先鋒模范作用和法律專業指導作用。”惠州市司法局副局長劉永昌說,服務團普法釋法、排憂解難,幫助企業樹信心、減損失、渡難關,助推全市民營經濟平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