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來自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今年上半年的兩組數據,一組是破產和強制清算案超六成適用快審程序,審理周期同比縮短19.5%;一組是全市法院新收執行案件127243件、執結84075件,執行到位金額115.2億元,同比分別上升22.4%、20.2%和16.8%。
在去年國家營商環境評價中,廣州“辦理破產”“執行合同”指標分列全國第一和第五。今年以來,廣州中院嚴格對標世行評價體系,出臺破產案件快速審理等指引文件,試行商事案件先行判決,有效降低“執行合同”時間成本。在今年國家營商環境評價模擬評估中,廣州法院各項數據大幅提升。
廣州中院院長王勇表示,接下來將繼續深化商事案件優先辦理制度改革,以市場化手段提升破產重整效率,推動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為構建法治化國際化市場化營商環境提供有力司法服務。
成立優化
營商環境領導小組 打造全鏈條工作機制
廣州中院副院長吳翔表示,廣州中院成立優化營商環境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將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納入兩級法院“一把手”工程,形成“會商、督導、考核、宣傳、推廣”全鏈條工作機制。其中,由廣州中院執行局、廣州破產法庭分別牽頭負責“執行合同”“辦理破產”指標組,主動對標世行評估標準,充分借鑒京滬先進經驗,制定服務保障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和專項行動方案,先后提出具體舉措45項,已落地實施42項。
為回應社會關切,推動營商環境透明化,廣州中院上線營商環境公開平臺,支持實時查詢商事、破產、土地等案件用時情況,目前已公開各類文件、數據1519條。推動營商環境朝更加透明、可預期方向發展。在中國社科院《中國司法透明度指數報告》中,廣州中院連續五年獲評全國第一。
聚焦“辦理破產”指標 加速釋放市場活力
超六成破產案快審 網拍處置優先
“廣州法院持續推進破產法庭建設,已實現全部破產案件集中管轄,有效強化破產審判專業化水平。”廣州中院破產法庭庭長劉冬梅表示,廣州破產法庭成立以來,累計審結破產及強制清算案件751件,推動574家國有“僵尸企業”有序退出市場,化解債務331.6億元,盤活土地134.4萬平方米。其中,今年上半年受理破產清算、強制清算申請案件288件,有190件破產申請案件適用了書面形式審查。
疫情期間,廣州中院準確貼合世界銀行《2021年營商環境報告—新冠疫情研究》對“辦理破產”的最新研判,出臺破產審判工作指引和審理涉新冠疫情破產案件的若干意見,嚴格審查受疫情影響企業破產原因,推動重整和解,助力防疫物資生產企業及時恢復產能。同時出臺破產審判績效考核辦法,實行案件分類考核,將快審適用率先納入考核范圍,為提升破產質效提供有力支撐。
據介紹,根據世行建議,發展中國家圍繞縮短辦理時間和簡化破產程序兩個方面提升債權回收率。廣州中院在縮短辦理時間方面,嚴格對標世行評價體系,出臺破產案件快速審理等指引文件,優化簡易破產案件識別標準,明確通過壓縮彈性周期、簡化審理程序等方式實現快審。指引文件施行四個月以來,破產和強制清算案件快審適用率達62.9%,今年上半年平均審理周期同比縮短19.5%。
在簡化破產程序方面,及時出臺破產財產處置實施辦法,明確優先通過網絡拍賣處置破產財產,提高破產財產處置效率,降低破產財產處置成本。今年上半年,網拍成交金額超7千萬元,一拍成功率達45%。
發揮破產重整價值 盤活企業資產
“出臺破產重整案件審理指引和關于加強‘執轉破’銜接助力優化營商環境建設的實施意見,健全重整識別、預重整、執行移送重整機制,最大限度降低案件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劉冬梅表示,今年以來,審結重整案件2件,裁定受理重整申請3件,預重整案件1件,裁定和解方案2件,破產重整和解工作穩步推進。
其中,著力打造“康王商業城”開發商華康地空公司重整案和“小鳴單車”供應商凱路仕公司重整案,發揮破產重整程序對危困企業的拯救價值,盤活企業資產,實現多方利益最大保護。
智破系統與微法院交互升級 降低破產成本
為推動建立常態化、全覆蓋的廣州市協作推進破產和強制清算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廣州中院會同市場監管局、稅務、人民銀行、銀保監等部門出臺3項規范性文件,暢通破產企業市場退出通道,妥善處理破產清算企業退出、涉稅事項辦理、金融機構事務辦理等問題,切實提升辦理破產質效。
破產審判模式的創新不止如此。為持續優化廣州中院智慧破產審理系統,與廣州微法院融合升級,廣州中院在疫情期間實現破產案件全部在線辦理,有效節約“辦理破產”成本。
此外,創新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債權人投票表決全程可追溯、不可篡改,確保網絡債權人會議安全高效。擬建設破產資產網絡信息交互平臺,通過精準投放破產財產信息,有效對接供需雙方,暢通優質資本投融資通道,促進破產財產市場化處置。
去年,廣州中院作為廣州18家牽頭單位中唯一受邀代表參加全國優化營商環境經驗交流現場會,介紹破產審判“廣州模式”。
聚焦“執行合同”指標 司法質效穩步提升
五類商案優先立審執 降低“執行合同”成本
今年上半年,廣州兩級法院通過訴前聯調化解糾紛9436件,涉案金額12.5億元。線上調解一起標的額達3.5億元的合同糾紛,用時僅35天。
據了解,為強化訴源治理,廣州法院已與15家市級單位實現訴調聯動對接,建立調解工作室75個,涵蓋旅游糾紛、金融糾紛等12類糾紛類型,及時化解矛盾糾紛。
在推進民事訴訟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方面,廣州法院試行商事案件先行判決,要求買賣合同糾紛、借款合同糾紛、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委托合同糾紛、承攬合同糾紛等五類商事案件優先立案、審判、執行,明確總辦理時長不得超過200天。
此外,探索二審案件獨任審理,試點以來,市中院二審案件適用獨任制審理4724件,平均審理期限較民商事二審案件縮短18.87天,有效降低“執行合同”時間成本。疫情期間建立涉疫情民商事案件快速處置機制和調解前置機制,68.5%涉疫情民事糾紛轉入訴前聯調處理,助力企業迅速復工復產。
上半年執結84075件 同比上升20.2%
今年上半年,全市法院新收執行案件127243件、執結84075件,執行到位金額115.2億元,同比分別上升22.4%、20.2%和16.8%。
“每一個執行數據的增量效果都很顯著,制度上得益于全市法院深化執行工作機制改革,推動‘簡案快執、難案精執’。”廣州中院執行局副局長李斌透露,廣州法院推動完善“切實解決執行難”聯席會議制度,明確55家成員單位118項職責分工,持續開展強制清場專項行動,規范不動產拍賣。
同時,強化執行案件流程管理,開展執行款管理、執行規范及執行紀律作風檢查整改專項活動,通過超期預警等方式推動執行規范化建設。完善司法委托工作規定,實現對雙方議價、網絡詢價之外財產評估的無縫對接,進一步規范委托鑒定程序,強化委托鑒定機構監督考評。在加強案件管理方面,規范隨機自動分案,修訂《隨機自動分案工作的若干規定》,進一步優化隨機分案系統設置。
據介紹,在強化審限管理方面,廣州中院將落實最高人民法院相關規定寫入行動方案,制定審判執行流程管理規定,明確審限延長扣除事項和審批要求。具體操作上是按月統計、分析并通報審判執行案件態勢,并對執行工作進行專項通報。出臺案件評查工作方案,將審限延長、扣除、中止等情形的審批以及延期開庭、重復開庭和多次開庭的時間間隔等情況納入案件質量評查范圍,對長期未結案件和超審限案件進行專項評查、逐一評查。
2019年,廣州中院被最高人民法院、人社部聯合授予全國法院“基本解決執行難”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上線執行全網通辦案平臺 執行全節點公開
送達難一直是制約執行效率的重要卡點。為暢通送達渠道,廣州法院推進“送必達、執必果”試點,45項措施全面落地,執行案件質效持續向好。
其中,在兩級法院全面推行裁判文書電子送達,首試微信小程序送達裁判文書,通過公證錄音電話、“彈屏短信”輔助送達,提高送達效率。還與市市場監管局共建企業工商登記階段送達地址告知承諾制度,實現涉企案件送達“提速升級”。同時打通三大通訊運營商平臺與綜合送達平臺數據對接障礙,擴大有效送達地址庫。
廣州法院出臺電子送達規定,每月定期通報全市法院電子送達和郵寄送達情況。試點以來,全市法院電子送達512506次,電子送達裁判文書案件15112件,電子送達適用率達35%,成功率超63%。
“在智慧法院建設中,向科技要效率,提升智慧執行水平。”廣州中院執行局局長黃志明表示,以推動“天平”查控網系統迭代升級為例,僅今年上半年就實現網絡查控財產74.2萬次,涉及存款金額7.4億元。
此外,上線執行全網通辦案平臺,出臺工作指引,推動執行指揮、執行送達、執行查控等業務全流程網上辦理、全節點自動公開,助力解決執行難。該舉措入選《法治藍皮書·中國法院信息化發展報告》。推進大灣區執行查控平臺聯網,目前已與珠海、江門等珠三角七市實現信息互查互通,推動智慧執行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