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粵港澳三地,不乏香港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為大灣區發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撐。日前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支持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范區。
未來大灣區如何激發高等人才培養的新潛力?如何使“1+1+1大于3”?近日,有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大學”呼聲漸高,三地教育界對此都抱有期待。
記者了解到,在粵港澳大灣區,有著逾百所高校、4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不過粵港澳大灣區高等人才比例和人才對產業發展的貢獻支持仍然不足。“大灣區內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僅為常住人口的17.4%,而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的這一比例均超過40%。”廣東省政協常委、霍英東集團副總裁霍啟山說。
大灣區內高校各有所長,總體來說,港澳高校基礎研究實力雄厚,廣東高校產學研合作優勢突出。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章熙春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亟需構建一個高等教育集群。
這樣的呼聲在港澳也引起共鳴,香港中文大學前副校長程伯中、香港科技大學原校長陳繁昌、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陳國華等也都曾提議建立類似“粵港澳大灣區大學”的機構。今年廣東省兩會期間,也有不少代表委員建議鼓勵港澳院校在內地設立分校。
記者留意到,早在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就已在深圳設立校區。2018年底,香港科技大學宣布在廣州南沙設立分校。
多個高校合作辦學項目陸續落地開花,為三地高等教育帶來新氣象,中山大學副校長李善民介紹,三地學生交流、交換已成為常態,學分互認也在交換生中得以實現。他也透露,有關方面正在醞釀創辦“大灣區大學”。它對未來大灣區教育模式的探索,令人期待。
專家觀點
鼓勵三地學生跨學科修讀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章熙春:粵港澳大灣區要想成為核心技術創新的高地,首先必須成為人才的高地。三地高校應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探索建立實質性、制度化高等教育合作機制,打造全球高等教育新高地。此外,還應發揮各自在師資、學科、地域等方面的優勢,組建跨校團隊推進優質創新創業資源共建共享,鼓勵三地學生跨學科修讀、跨學校修讀。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香港基礎性人才比較多,深圳應用創新型人才比較多;香港高?;A研究方面的能力很強,科研人才也很多,可以與廣東高校進行資源協調,把基礎研究和應用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