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開工建設,該校區預計2022年招生,到2026年招生規模達到4000名研究生。在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資源集聚趨勢愈發鮮明,大灣區大學、深圳理工大學、廣州交通大學等新設高校也加快了籌建步伐。
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景李虎表示,廣東正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推動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重大歷史機遇,加快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大灣區打造國際教育示范區。
率先啟動“雙高”“沖補強”建設
廣東在全國率先啟動高水平大學、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實施高等教育“沖一次、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建設“新師范”“新工科”,均取得明顯成效。
前不久ESI最新數據公布,廣東高校顯著進步,15所高校77個學科入選ESI世界排行,入選學科數在全國省市中排名第四,比2015年1月增加42個。
現在,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牽頭或參與3批共10家省實驗室建設發展,成為科教融合協同推進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生動寫照。廣東支持和引導高校牽頭或參與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裝置,加快建設空間引力波地面模擬裝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支持海洋科考實習船和極地科考破冰船的建設。全省本科高校建成的華南理工大學微電子學院等78個產業學院覆蓋電子、通信等20多個新興產業領域。
貼近產業的區位優勢,使得廣東高等教育形成富有廣東特色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在全國頗具特色。
早在2011年,廣東在全國率先開啟了由政府主導的現代學徒制試點探索,逐步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全省75%的高職院校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38家單位入選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參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規模以上企業超過了200家,受惠的學生已超過萬人。
2019年廣東出臺“擴容、提質、強服務”職業教育三個提升計劃,高職擴招12.5萬人。現在廣東擁有全國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全省職業院校在校生達224萬人;每年培養近80萬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廣東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實現月薪過萬,這是中職畢業生石淑蘭當初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成了現實。入職廣東伊麗匯美容科技有限公司后,她通過廣東高職院校自主招生入讀醫學美容技術專業學徒班,不僅在一年內從中級美容師升到技術顧問,還當上了門店的培訓師,月收入穩定在萬元以上。在廣東,不少學生像這樣通過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成為就業市場的“香餑餑”。
推動大灣區教育深度合作
在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粵澳教育合作的一個溫情故事再次流傳開來。85歲的澳門教育界知名人士、澳門中華教育會名譽顧問劉羨冰回憶:“華南師范大學開創了內地高校在澳門設立教學點的先河,34年來,超過70%的澳門中小學教師在當地接受教育,整體師資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華師與澳門教師群體的深厚連接,是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合作的生動案例。隨著大灣區建設不斷推進,三地教育合作也正持續深化,推進大灣區打造國際教育示范區。
“正努力開展高等教育辦學創新試驗,推動大灣區高等教育集群發展。”景李虎表示,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教育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出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完成,在此背景下,引進港澳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到大灣區內地合作辦學,加快籌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加快建設華南師范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師教育學院。同時,引進世界一流大學資源到大灣區合作辦學。
目前,廣東正創新粵港澳高校科學研究合作體制機制,推動粵港澳高校協同創新各項政策落地生效,包括鼓勵和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圍繞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資源環境等重點領域和方向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展前沿基礎性研究和新興交叉學科研究;加快推進粵港澳高校聯合實驗室建設,培育一批聯合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包括支持南方科技大學深港澳微電子學院等國家示范性微電子學院建設;在大灣區謀劃布局一批契合區域產業要求的職業技術型高校,采用“學校+產業”模式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學院,推動大灣區職業教育、科技、產業深度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