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新高考進入實操階段。3日,全省普通高中高二學生迎來“3+1+2”新高考模式、實行選課走班的消息,引起了熱議。
學校普遍反映,新高考建立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模式,給予考生更多的選擇自由,但選課走班的形式也給學校的教學安排帶來新挑戰。尤為明顯的是,隨著教學班的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和備課難度提升,且每級學生的選課方向都可能有大變化,學科老師可能出現結構性缺編的“潮汐”現象。
如何應對這一新現象?據悉,一些學校以多種方式構建教師“蓄水池”,例如預判學生選課情況、增加臨聘教師、推進“縣管校聘”等多種方式,積極應對教師“潮汐”現象,穩妥推進新高考改革。
一名學生對應4名“班主任”
“今天碰到的第一個問題是‘找不到’自己的學生了。”2日下午,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下稱“華附”)高二9班班主任黃靖舒笑著說。
華附在選課走班方面探索較早,此前已在高一年級開展數學的分層教學,以及體育、美術等科目的分方向教學。今年秋季開學后,“新高二”年級的學生在每周40節課中,約有17節要脫離行政班進行走班上課。
作為班主任,日常的工作安排、教學通知等如何有效率地下發到班里?黃靖舒的想法是利用早讀時間布置一天的工作。“另外要用好信息化手段,比如教室有電子班牌、圖書館要刷臉進入,有助于我們掌握學生的動向。”她說。
選課走班正式實施,老師們普遍感覺工作量有了實質性增加。一些物理、歷史等科目的老師本來只需抓好教學和教研,不需要當班主任;而在選課走班后,由于教學班的數量大增,這些老師也必須承擔起自己教學班的管理工作。
新高考改革后,廣州市南武中學的一名高二學生將對應4名“班主任”,即一名行政班班主任、兩名教學班班主任、一名生涯指導老師。其中兩名教學班班主任對應的是“3+1+2”中的“2”科,該教學班的老師既要管教學也要抓管理,工作量并不低于行政班班主任。
南武中學特級教師、中學歷史正高級教師詹美龍介紹,該校在上學期就曾在高一級學生中探索選課走班,其中生物是選課人數最多的科目,有近八成學生選擇,新學期將開出8個生物教學班。“我們目前安排4名生物老師給高二上課,平均每人要帶2個班。”
“為了解自己教學班上學生的基本情況,我把涉及的行政班班主任都拉在一起,建立教學班微信群,方便溝通。”一名市屬高中政治老師表示,不論學校是否設置“教學班班主任”,這些老師都要肩負管理職責,“學生走到這個班里上課,首先要有合理的座位表,而且要定時更換;其次要設立學生干部,方便收發作業和班級管理,很多學生都身兼多職,多得連老師都記不清。”
選課走班淡化班級概念
除了工作量增加外,選課走班對教師的授課和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對科任老師而言,新高考以前,學生只能選擇“文科”或“理科”組合,同一班級里學生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等方面都會較為相似。但現在的選課組合更為自由,無論是行政班還是教學班,學生的差異性都隨之變大。
“選課走班后,同一名老師帶的班級里面可能既有‘偏文’的班,也有‘偏理’的班,這對教師的備課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名在任地理老師介紹,她帶的學生中就有選擇“物理+化學+地理”的偏理科生,同時也有選“歷史+政治+地理”的偏文科生,“這倒逼教師改變原本相對模式化的課堂,為學生提供更個性化的教育。”
而對行政班班主任來說,班級概念在學生的走班學習中被逐漸淡化,以往開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也需要與時俱進。
“過去我們常跟孩子們說,要有班級榮譽感,要有凝聚力和團結精神。現在,孩子們有很長時間和其他班的同學在一起上課,班級的界限趨于模糊,我們的管理也面臨新的挑戰。”黃靖舒說。
不少關注高考改革的人士不約而同地提出,選課走班之后,需要對教育工作者進行全面、系統的培訓,以提升教學水平和質量。
新的班級編排模式對學校的管理也帶來很大挑戰。許多學校會借助科技公司的幫助,使用軟件進行排課,專門提供排課服務的信息公司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機器排出來的課表很可能存在不合適的地方,如學生兩節相連課程的走班教室距離太遠、某一課時與教師開會時間相沖突等,仍需人工優化干預,工作量大,而且“牽一發而動全身”。
“潮汐”現象或在明年出現
雖然選課走班對師資配備和學校管理提出了諸多新挑戰,但目前大多數學校面對選課走班時,并沒有出現較大的師資缺口。
“排出實際課表后我們發現,教師增加的工作量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多。”華附教學處主任黃愛國表示,選科教師的工作量大概要增加“半個人至一個人”,“原有教師基本可以完成教學任務。退一步講,我們還能從高一年級調老師支援。”
但真正的“潮汐”現象可能在明年出現:到2020年9月,選課走班的年級從1個變為2個,教學任務進一步增加;新一屆學生的選課情況可能“一熱到底”,也可能“冷熱交替”。
針對可能出現的“潮汐”現象,廣東的中學已提前做好準備。
“開源”是不少學校的首選應對辦法。“廣州的教育資源豐富,臨聘老師、代課老師都不少,可以優中選優。”詹美龍認為,也可以聘用編外教師來應對“潮汐”現象,“比如與臨聘老師簽訂1年制的合同,其能享受正常教師的待遇,既不占用學校編制,又能解決某個學科大年小年的問題。”
佛山一中采取了引進緊缺學科教師、返聘退休教師、學科組跨學段教學等校內統籌方式,最大程度調動現有師資完成教學任務。
2017年底,廣東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加強縣域內中小學教師的統籌管理,破解教師交流輪崗管理體制機制上的阻礙,實現縣域內教師由“學校人”向“系統人”轉變。
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省各縣(市、區)均已出臺具體實施辦法,有80個縣區重新核定教職員編制,增編2000多個,64個縣區開展教師考核競聘,分流教師6000多人。
在江門蓬江,全區教師可在從市區學校與鎮街學校之間、各區域內部學校之間、集團學校之間等多種途徑實現“全流動”。參加交流調配的人員將通過2—4年的工作及考核,確定未來調配方向。僅在今年8月,參加全區全職交流調配的人數就超過200人。
教育界相關人士分析認為,縣一級的教師“蓄水池”建成后,教師資源在縣區一級可實現區域共享、動態平衡,學校可“靈活取水”。同時,集團內的教師資源可在一定程度上共享,降低了某一年、某一校學生極端選課所帶來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