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上,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加快改善供給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推進制造強省建設。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培育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汽車、智能家電、機器人等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扎實推進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建設,大力引進優質高端裝備制造項目。抓緊謀劃推進集成電路等研發制造。加大工業機器人推廣應用力度,促進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再推進3000家工業企業“上云上平臺”,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加快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建設,新籌建5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力爭新增1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繼續實施新一輪工業技改,推動8300家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堅決破除無效供給,開展制造業企業“畝均效益”綜合評價試點。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建設一批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臺。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加強品牌培育和保護,建設質量強省。扎實推進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完善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
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材料、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建設國家數字經濟發展先導區。在人工智能綜合研究、芯片制造、智能電子等領域培育一批骨干企業,建設若干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在珠三角城市群啟動5G網絡部署,加快5G商用步伐。大力發展4K超高清視頻產業。加快布局氫能產業,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推動共享經濟、移動支付等新技術新模式拓展應用。
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認真貫徹國家減稅降費政策,制定出臺我省減稅降費方案和具體措施。全面落實“實體經濟十條”等政策,在支持企業融資、解決用地難、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進一步出臺專項政策。穩定社會保險征繳政策,適度降低部分社保險種的繳費比例。完善政策性金融和信用評級擔保體系,推進民營銀行、社區銀行等建設,推動優質企業到科創板、新三板等上市,引導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專項治理政府部門下屬單位、行業協會商會等收費行為。建立省級涉企政策“一站式”網上發布平臺,加強政策宣傳解讀,完善政策評估機制。
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狠抓節能減排,嚴格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加快天然氣主干管網和沿海LNG接收站建設,做好煤改氣配套項目建設,推進海上風電陽江產業基地、粵東運維組裝基地、中山研發制造基地建設。深入開展重點用能單位“百千萬”行動,加強重點領域節能。推動企業開展清潔化改造,新增省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10家。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支持核心技術與工藝裝備研制攻關,推廣節能低碳環保產品。完善“三舊”改造政策體系,抓好連片改造重點項目,全年完成改造面積不少于5萬畝,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率達到15%以上。打好治理違法建設攻堅仗,全年完成整治1億平方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