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規則相互銜接為重點,加快編制大灣區建設專項規劃,攜手港澳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共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布局建設一批粵港澳聯合實驗室,開展前沿技術和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扎實抓好省實驗室建設,爭取承擔或參與國家實驗室建設任務。與中科院共建太赫茲國家科學中心、智能超算平臺等重大創新平臺,推進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等大科學裝置建設,啟動建設未來網絡、南海海底科學觀測網等國家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爭取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促進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科學數據與港澳開放共享,強化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對接合作。
加強設施“硬聯通”和機制“軟聯通”。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善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的運營管理和機制安排,建成開通蓮塘/香園圍口岸,加快粵澳新通道、新橫琴口岸建設,推廣實施“一地兩檢”“合作查驗、一次放行”“一站式”通關。抓好深中通道、虎門二橋、廣州白云機場第二高速等項目建設。加快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寶安機場擴建、珠海機場擴建、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等前期工作,抓好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工程等港口建設,推進肇慶新港前期工作,加快打造世界級機場群和港口群。推進與港澳在法律服務、金融、醫療、建筑等領域的規則對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推動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深入推進粵港澳合作辦學、合作辦醫,抓好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規劃建設大灣區文化遺產旅游路徑。促進灣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便捷有序流動,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為港澳居民在廣東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
大力推進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圍繞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做好國家權限下放和政策落實的承接,向各片區再梳理下放一批省級管理權限,再總結推廣一批創新經驗。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二十條”,積極開展首創性的改革探索,爭取國家支持籌建創新型期貨交易所、創業板注冊制改革、創新橫琴分線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項,積極爭取自貿試驗區擴區。探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擴大與港澳專業服務領域合作,進一步放寬準入、資質、資格和經營范圍限制,建設跨境投資貿易一站式服務體系。加快南沙粵港產業深度合作園、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橫琴粵澳中醫藥產業園等重點平臺建設,更好支持港澳拓展發展空間。
以“一帶一路”為重點加強對外合作。積極開拓沿線國家市場,聯合港澳開展海外經貿推介交流,將大灣區打造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區。強化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中歐、中亞、南亞班列市場化運營質量,支持廣州港、深圳港等拓展全球海運網絡,打造水鐵聯運中心。支持發展“絲路電商”,鼓勵跨境電商企業建設海外倉。落實“外資十條”,加大產業鏈招商力度。抓好境外合作園區建設,培育對外投資聯合體,推動上下游產業“走出去”。進一步密切與南亞、東南亞、太平洋島國等的交流合作。提升中新廣州知識城、中韓(惠州)產業園等園區發展水平,繼續辦好海絲博覽會、從都國際論壇等活動。完善全球經貿工作網絡,充分發揮廣東海外華人華僑眾多的優勢,加強與國際友城的產業、文化、旅游等領域務實合作。深化粵臺經貿文化交流合作。
推動外貿強省建設。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大力開拓東盟、日韓、中東歐、非洲等市場,鼓勵產業集群、專業市場“組團出海”,打造廣東商品全球展貿平臺,在重點市場自主舉辦30場以上廣東商品展覽會,推動外貿進出口穩中提質。抓好廣交會四期展館建設,用好深圳國際會展中心,提升廣交會、高交會等重點展會水平。擴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推動組建新的信用保險公司。加大力度培育出口品牌,提高一般貿易比重。優化進口結構,擴大關鍵設備、核心零部件等進口,促進進出口平衡發展。加快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和市場采購貿易試點。推動進出口環節減費增效,加快智慧口岸建設,進一步壓縮通關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