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學城園區繼2018年度后再次被列入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督查激勵名單,是廣東省唯一獲國務院督查激勵的雙創示范基地,也是全國62家區域型“雙創”示范基地中連續2年獲國務院督查激勵的3家雙創示范基地之一。
一、工作亮點成效
(一)打造全國一流創新創業環境。出臺“營商環境10條”等系列政策,打造全省首個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全國首推政務服務“秒批”清單,相繼推出“來了就辦”“一次搞定”“承諾制信任審批”等多項行政審批改革模式。建成全國首個“一口受理、內部流轉、集成服務、限時辦結”的“一門式”政策兌現服務機制,實現企業開辦全程“零見面”、0.5天辦結。深入推進“減費降稅”,全年新增減稅113億元,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4億元。2019年,全區新注冊創新創業商事主體5.23萬家,增長86.9%,連續獲評聯合國“2019年度全球杰出投資促進機構大獎”“2019年度中國營商環境十佳經濟開發區”第一名和“2019年度中國營商環境改革創新最佳示范區”。
(二)建成華南地區最大的科技企業孵化器集群。建成孵化器108家,專業眾創空間47家,孵化器總面積超500萬平方米,累計孵化科技企業4617家。科技部遴選的瞪羚企業總數連續5年位列全國高新區前四,培育瞪羚企業356家,“兩高四新”“專精特新”“單項冠軍”中小企業持續涌現。成功入選國家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特色載體,大力建設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平臺。建設國家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先導區,推動100家中小企業業務系統向云端遷移,打造“互聯網+”創新創業平臺。
二、主要做法舉措
(一)持續提升創業帶動就業能力。探索實施高端人才引進新機制,成建制引進王曉東、施一公等院士人才團隊,累計引進兩院院士、發達國家院士52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3名。大力支持大學生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含港澳臺青年),組織開展多場創業指導進校園進社區活動,組織技能人才專場招聘會,提供超3000個就業崗位。充分發揮區內實訓點及公共實訓平臺作用,開展針對性強的職業技能培訓,累計培訓超1.7萬人,實訓超4.5萬人,為解決創新創業用工難的結構性問題作了很好的開拓。
(二)持續強化科技創新支撐能力。突出抓好重大創新平臺和重點企業對科技創新的支撐,推進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建設,謀劃布局人類細胞譜系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納米科學中心等一批大院強所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研究院集群。加快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創新中心、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等產業創新中心建設。深入實施科技創新與創業融合,推動視源電子、達安基因等龍頭企業形成內生、外延、協同孵化模式,科研成果轉化孵化企業近200家。
(三)持續打造完備的創新創業政策體系。近年,廣州開發區在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出臺了“黃金10條”培優促強,出臺“美玉10條”推進人才服務和知識產權發展,出臺“IAB”專項產業政策推動新興產業創新,出臺“民營及中小企業18條”“風投10條”支持民營和中小企業發展。2019年繼續出臺“海外尖端人才8條”和區塊鏈、5G、氫能等領域“系列10條”專項政策以及《支持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實施辦法》,形成了全方位、全領域支持“雙創”的公共政策服務體系。
(四)持續加大投融資支持力度。區財政每年安排70至100億元用于鼓勵企業創新創業。推動風投機構批量入駐,全區累計落戶風投機構超400家,管理資金規模超900億元。建成廣州金融創新服務區、廣州股權投資基地等科技金融平臺。組建100億元民營企業發展基金,實施中小企業融資300億元計劃;設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池、科技信貸風險補償池、中小微企業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池“3個風險池”,引導和支撐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推出首期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發行全國首支純專利權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
三、工作思考
要抓好雙創基地建設,一是要突出“雙創”生態。創新生態是“雙創”活動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優化創新創業生態體系是“雙創”活動保持活力的關鍵。二是要強化“雙創”平臺。“雙創”平臺是“雙創”活動的重要載體,強化“雙創”平臺建設是完善“雙創”服務體系的核心舉措。三是要優化政策體系。政策支撐是根本保障,優化政策體系對提升“雙創”活力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