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真抓實干、相關工作成效明顯的地方進一步加大激勵支持力度,是國務院根據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作出的一項重要決定。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高度重視爭取和落實國務院督查激勵工作,堅持把爭取和落實國務院督查激勵作為推動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加強和改進全省發展改革工作的重要抓手,切實把有關工作做細做實。
2020年5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19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我省22個地方和18個事項獲督查激勵,其中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牽頭事項4項,繼續位列廣東省直部門第一。具體包括:一、促進社會投資健康發展、企業債券發行、債券品種創新與風險防范等工作成效明顯的地方,廣州市獲激勵;二、推動“雙創”政策落地、扶持“雙創”支撐平臺、構建“雙創”發展生態、打造“雙創”升級版等成效明顯的區域“雙創”示范基地,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學城園區獲激勵;三、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特色優勢明顯、技術創新能力強、產業基礎雄厚的地方,廣州市獲激勵;四、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力度較大,支持傳統產業改造、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承接產業轉移和產業合作等工作成效突出的地方,韶關市獲激勵。
為推薦典型、交流做法經驗,現將廣州市、韶關市、廣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學城園區相關案例予以推介。
第三篇
廣州市: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近年來,廣州市認真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形成了具有競爭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先后獲批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全球定制之都”、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等。2019年,廣州市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和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群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
一、加強組織保障,產業規劃建設體系較為完善
(一)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成立了戰略性新興產業聯席會議制度,并在相關產業成立了由常務副市長牽頭的產業建設領導小組。其中2018年底成立了廣州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專項小組,由市領導定期協調解決重點企業困難。
(二)做深做細頂層設計。陸續出臺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總體發展規劃、協同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行動計劃、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推動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重大產業政策和規劃,從企業發展、園區建設、創新生態、項目投資、用地保障等方面支持產業集群發展。
二、優化產業生態,打造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的良好環境
2019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1.2萬家。在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入庫企業9283家,連續兩年居全國城市第一。市科技創新企業數據庫在庫企業突破25萬家。生物醫藥與健康企業3776家,總量僅次于北京和上海。
(一)評選優質企業、孵化機構和高技能人才。印發《廣州市重點服務創新標桿百家企業實施辦法》,評選出創新標桿企業201家。印發《廣州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管理辦法》,目前已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6家、國家級眾創空間49家。制定《廣州市企業高技能人才評價工作手冊》,明確高技能人才評價方法。
(二)優化產業集群營商環境。印發《廣州市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全面優化營商環境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實施營商環境3.0改革,推動壓縮企業開辦時間、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優化稅收營商環境等。2019年中國社科院發布《中國營商環境與民營企業家評價調查報告》,廣州營商環境綜合評分在全國主要城市名列第一。廣州開發區獲得聯合國“2019年度全球杰出投資促進機構大獎”,成為中國唯一獲獎地區。
(三)深入推進政策改革和管理體制試點示范。一是出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三年行動計劃,全國首推“互聯網+易通關”、檢驗檢疫“智檢口岸”等一批標志性改革。二是出臺《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廣州)先行先試的若干政策意見》等文件。率先在全國探索制訂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經費使用“負面清單”,放寬科技經費使用門檻,賦予科技項目負責人更大支配決策權。
(四)強化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一是促進知識產權創造。印發《廣州市專利工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激勵發明專利、PCT專利產出。2019年,全市專利授權量10.5萬件,其中發明專利1.2萬件。二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印發《關于優化營商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若干措施》,在全國率先成立知識產權法院,廣州開發區成為全國首個知識產權綜合改革試驗區。三是促進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成功發行全國首支純專利權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中新廣州知識城模式”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列為典型案例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
三、提升創新能力,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2019年,廣州在《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位列全球創新集群百強第21位;入選《自然》雜志全球科研城市50強第25位,在入選的中國城市中排第5位。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中,廣州斬獲26個獎項。廣州企業在第八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勇奪生物醫藥、先進制造等2個全國行業總決賽一等獎。
(一)構建相對完善的協同創新網絡。一是構建大灣區協同創新機制。實現科技計劃面向港澳開放,市科研資金跨境撥付香港。對接廣深戰略合作,推動大型科學儀器開放共享。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共建聯合研究中心。二是謀劃建設產業創新中心。推動相關企業在體外診斷、干細胞、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優勢領域謀劃組建產業創新中心。成立廣東省機器人創新中心,開展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推動相關成果轉化應用。
(二)建立政產學研融合發展的長效合作機制。一是發揮行業組織作用。組建廣州市生物產業聯盟,集聚全市生物醫藥領域“政產學研醫用融”160多家單位。成立廣州工業機器人制造和應用產業聯盟,每年組織超過20場次活動,推動“政產學研金”合作。二是舉辦大型行業活動。2019年成功舉辦第十二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集聚了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生物和投資領域企業代表,推動線上線下400多個項目對接。舉辦中國機器人產業創新峰會,中國(廣州)國際機器人、智能裝備及制造技術展覽會等大型行業活動。三是建立生物醫藥“研發機構+醫院+企業”對接機制,定期舉行“所長、院長、董事長”全產業鏈對接活動。
(三)打造產業集群公共服務綜合體。一是建設廣州國際生物島。引進了冷泉港實驗室等一批國際化高端研發平臺;成立百億級生物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吸引一批頂尖風投機構落戶。二是建設工業設計產業化園區。園區擁有一批孵化器和開放實驗室;引進國內外權威專業檢測認定機構,測試項目數量、涉及行業范圍、認證資格和水平均全國領先。
(四)建設技術服務平臺。支持企業設立研發機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的比例提高至44%,全市建立市級企業研發機構的企業超過2400家,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0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31家,藥物非臨床安全性評價機構(GLP)5家和藥物臨床試驗機構(GCP)36家。
四、著力壯大人才隊伍,筑牢產業發展根基
出臺《關于加快集聚產業領軍人才的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獎勵創業、創新領軍團隊和人才。建立人才綠卡制度,給予暫無落戶意向的非廣州戶籍產業領軍人才市民待遇,至2019年底累計發放人才綠卡6333張。印發高層次人才認定、服務保障、培養資助方案,在住房保障、醫療服務、子女入學、配偶就業、培養資助等方面為高層次人才提供政策保障。出臺海外人才創業“紅棉計劃”,每年引進并扶持海外人才來穗創業。至2019年底,廣州市集聚了8名諾貝爾獎獲得者,102名“兩院”院士。擁有大專以上人才377萬人,專業技術人才177萬人。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廣州市獲得4金7優勝獎,金牌數占全國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