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那條清澈見底的溪流終于回來了!”談起大源支流的變化,在廣州市白云區大源村土生土長的徐麗紅深有感觸,“就好像回到了二三十年前,現在我終于有機會帶上自己的孩子到溪邊戲水捉蝦,在家門口體驗大自然的美好,就像我們小時候那樣。”
大源支流的變化是白云治水的一個剪影。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對2019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廣州市白云區因為“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推進力度大、河湖管理保護成效明顯”,國務院決定對其給予1000萬元獎勵,用于河長制湖長制及河湖管理保護工作。在廣東,僅有廣州市白云區和江門市上榜。
白云區是廣州主城區中面積最大的市轄區,實際管理服務人口超過500萬,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新老水問題交錯交織,其治水難度和復雜程度在全國少見。目前,白云區列入國家監管平臺的35個城市黑臭水體全部消除黑臭,今年被列入水利部河長制湖長制全國10個先進縣(區)予以表彰激勵。白云治水的方法論是什么?白云模式又會帶來哪些啟示?
改變處處可見:魚兒游回來了,白鷺也飛回來了
“石井河來了好多白鷺呀!”去年11月,家住松洲街的幾位老街坊說,“我們連續觀察好多天了,每天一早一晚,一大群白鷺在河邊覓食,它們展翅起飛的景象,非常好看。”
誰能想到,因為水質重度黑臭,這條河曾有“蘸水可作墨”的“惡名”。白鷺為什么會飛到這里?“因為這里的水質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白云區水務局副局長胡進民標識,白鷺對生態環境非常挑剔,有著“大氣和水質狀況的監測鳥”之稱,生態環境好了,水里有了魚蝦,就吸引了白鷺前來棲息。
石井河的水質是如何變好的呢?針對石井河流域范圍城鄉人口密集、基礎設施欠缺、散亂污問題突出等情況,白云區深入推行河湖長制,以“全面整治污染源、提升污水收集處理效能”為核心工作,堅持“控源、截污、清淤、調水、管理”多措并舉綜合治理,根治了黑臭水體頑疾。
在環滘河大朗段,經常有群眾三五成群站在河涌的護欄旁邊喂食錦鯉,紅白相間的錦鯉們蜂擁而上,在清澈的水中翻動身姿,十分有趣。水清路闊,憑欄賞魚。這是住在環滘河邊的劉伯之前不敢想象的畫面,“以前這旁邊的房子都擠到河邊去了,路也很爛,蛇蟲鼠蟻特別多。”
改變是從治理開始的。白云湖街有關負責人介紹,最近一年多來,針對環滘河治理,該街堅持“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系統推進、精準治理”的原則,實施拆違先行、強力拔釘、完成支涌黑臭水體治理。經過整治后,環滘河兩岸經過拓寬、鋪路、加設休閑碧道和護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現在水變清了,我們每天都是舀河里的水回家澆花的。”一名居民說。
白云區水環境的改善,看得見也摸得著。廣州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位于白云區的珠江西航道國考鴉崗斷面從2018年的劣Ⅴ類水到2019年穩定達到Ⅳ類水,水質提升兩個類別,氨氮污染物同比削減了64%,白云區占比大幅降低79%。流溪河進入廣州城區的河口斷面2019年底已上升到Ⅲ類水質,年平均水質達到Ⅳ類。與實施河湖長制前同期相比氨氮濃度下降94%、總磷濃度下降53%,溶解氧濃度提升141%。白云區列入國家監管平臺的35個城市黑臭水體全部消除黑臭,全區河涌水質持續提升。
白云模式的秘訣:從“河長制”到“河長治”,各方聯動形成合力
廣州是全國較早探索實施河長制的地區,白云區作為廣州治水的主戰場,率先推動“河長制”化為“河長治”。先后發布四道總河長令,重點聚焦黑臭水體剿滅、網格化治水、水岸同治等關鍵環節頒布軍令狀。
白云區創新設置流域河長,由區委常委掛帥擔任五大流域河長,強化流域綜合治理,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系統治理。向下延伸設置網格員(長),發揮一線崗哨作用,形成區級(副)總河長、5名流域河長、14名區級河長、187名鎮街級河長、222名村居級河長、3215名網格員(長)完整的治水體系,條塊結合、層層壓實。
區總河長、副總河長通盤考慮親自抓,每周研究推進工作,周末不打招呼“飛行”調研,掌握工作的真實情況解決突出問題。各級河長盡心履職,壓在一線。例如白坭河流域河長謝素琪同志每月巡河,把發現的問題整理成清單移交各責任單位限期落實,僅2019年巡查62次,督促落實整改問題66個。例如鐘落潭鎮黨委書記陳玉云同志作為鎮級總河長,組織開展“全域圍剿、清拆源頭、全民參與”治理行動,巡河199次,巡河里程627.5公里,解決處理問題289個。
在范圍上,流域往往橫跨幾個不同的行政區域;從治理上,又涉及多個部門多個環節。鎮街、河長在遇到超出自身能力與權限的事項時,怎么辦?
為此,白云區建立了“鎮街呼叫,有呼必應”機制,通過呼叫水務、工信、生態環境、城管、農業、住建等職能部門支持,解決了城市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問題。各級河長辦制作清單臺賬,定期核查整改情況。對重難點問題,實行跟蹤督辦,落實專人專責,提高辦理效率。全面推行河湖警長制,把公安機關納入河長制體系,打出河湖長+河湖警長“組合拳”,堅決打擊涉水違法犯罪行為,形成強大震懾效應。同時,白云區還建立了省、市、區、鎮(街)四級人大監督聯動工作機制,推進檢驗工作成效。在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玉妹的親自部署和多次實地督導下,12.3公里長、流經6個鎮街的白海面涌治理一年取得明顯成效。
白云模式的啟示:水環境問題的根源在岸上
源清則流清,水環境問題的表現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去年以來,白云區積極推進河湖違建整治,拆除涌邊違建139萬平方米,完成年度任務的139.6%。去年全年,共計整治“散亂污”場所12343家,超額完成任務,并組織復查已整治的“散亂污”場所1.9萬家次。今年,白云區要清理整治“散亂污”場所13002家。通過拆違、“散亂污”整治,有力遏制污染源滋生。
工業污水管好了,那么生活污水呢?白云區的舉措是全力推進城中村截污納管工程和排水單元達標,把居民生活污水和部分單位排出的污水有效收集起來。
在地處夏茅涌上游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排水單元項目工地,工人正在抓緊施工,確保盡快完工。該項目主要對該校內的管網進行雨污分流。項目方負責人李立華介紹,項目設計新建管道為16.6公里,目前完成進度為97%。
據了解,白云區第二批15個城中村截污納管已基本完工,鋪設埋地管769公里;第三批44個城中村已鋪設埋地管2108.7公里,進度94.32%,第四批69個城中村和12個農村污水查漏補缺工程正在穩步推進。今年,白云區將圍繞石井河河口斷面達標等重點工作,全面推進87.33平方公里排水單元達標整治。
污水收集起來后,要及時處理,否則功虧一簣。為提升污水處理能力,白云區全力支持各大凈水廠項目建設。偌大的工地上,塔吊林立,各大工程器械緊張作業,轟鳴聲不止。作為廣州市重點工程,龍歸污水處理廠擴建項目已全面復工,其擴建工程(三期)完成率93%,預計2020年5月底實現竣工。該廠擴建后,污水總處理規模達15萬立方米/日,將極大提高白云區污水處理總量,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
在白云區,健康城凈水廠、江高凈水廠、龍歸污水處理廠三期、石井凈水廠二期等4座污水處理廠均已建成,全區污水處理能力提升至150萬噸/天,基本滿足白云區生活污水處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