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年韶關市區空氣質量(AQI)優良達標率為92.6%,綜合指數全省排名同比上升3位,改善幅度全省最大。
●2019年全年未出現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國家考核六項指標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是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改善幅度排名前20%的城市之一。
這些亮眼的數據或許有些抽象,可藍天白云多了、灰塵少了、空氣清新了則是全體市民的直觀感受。
突出重點 攻堅持續整治揚塵
一條條舉措硬碰硬,一項項工作實打實,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改善,這是人們與藍天白云“見面”次數增多的原因所在。
為打贏藍天保衛戰,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每月開展“回頭看”、每季度召開現場會進行督導,分管市領導、市轄三區黨政主要領導分別帶領相關部門的同志每周開展巡查。同時,成立揚塵整治辦公室,督查督辦揚塵問題,把環境整治變為日常化管理。
整治揚塵,強化源頭治理是關鍵。韶關市開展市區渣土揚塵清源專項治理行動,督促施工工地從嚴落實“六個100%”,開通建筑工地在線監控視頻口257個,24小時實時監管工地揚塵;對渣土車開展專項整治,市區已投入使用290多輛新型環保全密閉渣土運輸車,有效杜絕建筑渣土撒漏揚塵污染路面和超高超載現象。
有了源頭的治理,還離不開日常的環衛保潔。為此,全市創新機制,以區為單位,通過社會購買服務的形式推進環衛保潔市場化,大力提升保潔的機械化水平,使城區的環衛保潔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韶關市大型廠礦企業多,大型車輛過往頻繁,道路揚塵整治刻不容緩。為此,全市構建“路長制”和“網格化”管理機制,定期開展市容環境專項整治行動。2019年,市轄三區共開展環衛保潔大清洗1030次,清洗道路3375條;完成市政道路周邊連接線硬化372處,完成公路道路周邊連接線硬化365處,完成停車場整治114處,涉及總面積約59.6萬平方米;完成砂石場(堆)整改207處,完成學車場(教練場)整改19處。
調整結構 全面減污治污
細心的市民會發現,走在市區,純電動大巴、出租車多了。據統計,目前全市投入純電動大巴622輛,LNG公交車179輛,CNG出租車507輛,純電動出租車220輛,環衛車6輛、租賃汽車24輛,建成充電站40座,充電樁468個,公交電動化比例不斷提高。
運輸結構的調整優化,是韶關市調整結構,全面減污治污,市民體會最明顯的一點。此外,韶關市還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上下功夫。自2016年以來共退出鋼鐵產能315萬噸;以超低排放為目標,持續推進重點企業污染治理升級,2019年,完成了韶關冶煉廠燒結煙氣、韶關電廠10#火電機組、市區周邊11家磚瓦廠的超低排放改造;完成對511家“散亂污”企業、場所的整治。
“在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方面,全市大力推進光伏、風電、生物質發電等新能源項目建設,推進節能減排,到2019年底,全市光伏、風電、生物質發電等裝機容量達87.2萬千瓦,占全市發電裝機總量的40%以上。”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科科長劉藝華介紹說。
立法立規 依法治理野外用火
燃放煙花爆竹、焚燒秸稈,對環境空氣質量影響較大,特別是在大氣擴散條件不利的情況下,極易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影響公眾的身體健康。
針對上述情況,韶關市在制定《韶關市煙花爆竹燃放安全管理條例》《韶關市野外用火管理條例》的前提下,嚴格執法,通過法律制度減少空氣污染。同時,各縣(市、區)加大法律宣傳普及力度,加大市區重點部位和人員密集場所治安巡邏力度,加強露天焚燒管控,查處違規野外用火行為。
據統計,2019年,全市違規野外用火案件數同比下降69.7%,露天焚燒現象減少90%以上。
網格化監控 推動精準治污
打贏藍天保衛戰,韶關還使用了不少“秘密武器”。
可能很多人沒留意到,在原電化廠、西河公園、沃爾瑪健身廣場等地都設有固定微型監控點,每個監控點通過一個十合一感應器對周邊的濕度、溫度、噪音、pm2.5等自然環境進行全天候監測,任何環境參數發生突變、異常、超標等問題,系統會通過互聯網等渠道第一時間推送,協助指揮中心從源頭上進行治理,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城市環境的干凈整潔、舒適宜人。這樣的固定監測點全市共有144個。
“此外,韶關市建立了視頻監控系統和機動車排氣道路遙感監測網絡,實現從‘數字環保’到‘智慧環保’的關鍵跨越,形成多維一體、全市覆蓋的感知網絡,提升了生態環境監控管理水平。”市生態環境局監測站總工程師歐劼介紹道。
經過不懈努力,韶關空氣質量持續向好。
據統計,2020年1-4月韶關市區空氣質量(AQI)優良率為97.5%,藍天白云常駐韶城上空的日子明顯增多,市民滿意度、幸福感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