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初,廣東老工業基地城市韶關兩獲國務院辦公廳督查激勵通報表揚,一贊其環境治理工程項目推進快,區域大氣、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二贊其調整改造力度較大,支持傳統產業改造、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承接產業轉移和產業合作等工作成效突出。其中,后者將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組織中央預算內資金獎勵2000萬元,前者也將獲省統籌中央財政資金,給予一定比例的獎勵。
作為老工業基地的韶關,傳統工礦企業曾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立下赫赫戰功,但由于歷史的原因,也使韶關背上了污染包袱。
近年來,韶關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全力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為抓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使老工業基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為打好“藍天保衛戰”,韶關大力整治“散亂污”企業。截至目前,已完成511個“散亂污”工業企業(場所)整治。韶關冶煉廠燒結機環集煙氣超低排放改造、韶關電廠10#火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均于2019年內完成,打響了全市深化工業污染源脫硫脫硝除塵治理的頭炮。
為打好“碧水攻堅戰”,韶關扎實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建設,截至2019年底,新增縣級以上污水管網141.16公里,改造城鎮老舊污水管網33.77公里,提前一年完成省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任務。同時嚴格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加強重點污染源監控,推進工業園區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為打贏“凈土防御戰”,韶關構建起由源頭防控、過程阻斷、末端治理和風險防范的多重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體系。在推進國家重點行業企業詳查和農用地詳查的基礎上,開展重點區域調查評估、背景值調查、重點企業及其周邊調查等專項調查,共排查重點企業351家、尾礦庫68個、重點區域流域4個。
通過一系列舉措,2019年,韶關成功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成為廣東省第五個、粵東西北城市首個榮獲此稱號的地級市。
為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韶關大力踐行“騰籠換鳥”的方法論。一邊深入實施百家優質企業“倍增”計劃和工業技改三年行動計劃,加快鋼鐵、有色冶金、能源電力、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邊大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旅游文化、大數據、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新興支柱產業。“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
華韶數據谷、鷹碩大數據中心、廣東移動5G智慧城市、廣汽南方(韶關)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試驗檢測中心等一批“大手筆”項目先后落戶韶關;廣東聯通BPO一期項目投入運營,產業投資規模達163.5億元。
2019年,韶關這座老工業城市交出了一張亮眼的產業轉型升級成績單——全市產業轉移園規上工業增加值124.06億元、占全市比重37.2%;園區動工入庫項目超過195個,投試產項目超100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4.4億元,工業投資占全市比重55.6%。全市共有106家企業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總量達到236家,提前一年超額完成三年倍增目標;新增企業研發機構50家,億元以上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超過60%,規模以上企業覆蓋率超過35%。
與此同時,韶關推動城市轉型,以城市復興促進產業振興,使產城聯動發展新格局逐步形成。特別是去年以來,韶關市深入實施“東進、南拓、西融、北優”的城市發展戰略,開展全國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工作,推進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
在修復生態的進程中,韶關圍繞2021年全域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目標,突出抓好森林碳匯、生態景觀林帶、森林進城圍城、鄉村綠化美化等重點生態工程的建設,全面增加城鄉森林綠地面積。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73.84%、有林地面積126.85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8917萬立方米,三項指標均居廣東省第一。
特別是一些前期開采破壞嚴重的廢棄礦山,得到了較好的生態修復。2019年,韶關共啟動30項生態修復重點工程,完成礦山石場復綠109公頃;造林更新29.56萬畝和石漠化治理面積6萬畝;清理河流長度2314公里。其中,凡口鉛鋅礦礦山綜合生態修復和大寶山新山片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2個項目獲評“廣東省首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范例”,獲評示范案例數廣東省第一。
“產業、生態、城市、民生”四位一體,成就了韶關的轉型發展。時下,綠色正逐漸滲透在韶關這座老工業城市的版圖上。漫步在滿目青翠間,市民可盡情感受身邊不斷增長的綠色,肆意享受這座城市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經濟建設中所帶來的幸福感和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