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質量發展的奮進號角中,金融與實體經濟在廣東實現雙向奔赴。4月25日,據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消息,截至3月末,廣東實現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約1.6萬億元,完成了年度計劃的40%。金融資源加速流向重點領域。其中,制造業當家、科技創新強省建設、“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四個重點領域資金投入增速均超20%。
主要金融指標逐月回升
一季度,廣東擂響了“再造一個新廣東”的催征金鼓,經濟高位過坎、以質取勝,金融業也實現高質量發展。數據顯示,廣東主要金融指標逐月回升。截至3月末,廣東實現金融業增加值3078.7億元,同比增長8.2%,占GDP的比重為10.2%,拉動經濟增長0.8個百分點,貢獻率超過20%。
為了錨定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廣東印發《2023年廣東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多項具體目標:力爭全省新增社會融資規模4萬億元,為制造業和科創企業提供1萬億元以上融資,為“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提供1萬億元左右融資,為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和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提供1.5萬億元左右融資。
廣東金融系統如何落實以上目標?目標落實進度如何?“我們細化目標任務;組織開展政策宣講、融資對接等專項活動,穩定市場預期、增強企業發展動力。”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堅持按旬調度,并直達金融機構總部溝通對接,及時優化調整在粵資金供需。
從數據看,一季度廣東存貸款增速均比上年末明顯提升,分別同比增長13.8%和11.6%,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和0.5個百分點;保費收入實現超預期增長,增速達到13%;證券交易額實現了季度增長7.4%。
金融總量的增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澎湃動能。各金融機構狠抓金融“開門紅”,積極向總行爭取額度,擴大有效信貸投放。其中,工、農、中、建、交、郵儲六大國有商業銀行在粵分支機構信貸投放保持較高增速。
在此帶動下,一季度廣東實現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約1.6萬億元,完成了年度計劃的40%,比去年同期多增2000億元左右,占全國的1/9。其中,信貸投放增加1.3萬億元,同比多增4000億元。
金融資源加速流向重點領域
總量增長的同時,重點領域獲得充沛的金融“活水”支持。
為更好發揮金融“活水”對重大項目的支撐作用,廣東開展多種形式的項目融資對接活動,發動政策性銀行、商業性銀行等通過銀團貸款、綜合金融服務等方式,加大配套信貸投放力度,支持各地投資項目在春節后抓緊開工建設。從數據看,一季度全省主要投向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等固定資產投資的企事業單位,中長期貸款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增加貸款7327億元,同比多增3000億元。
同時,金融機構著力加大對制造業當家、科技創新強省建設的金融要素投入,推動金融、科技、產業高質量循環發展。各家金融機構紛紛推出了相關的專屬金融產品和服務方案,并上門對接地市、企業主體,落實金融要素保障。一季度末,全省制造業貸款余額2.87萬億元,新增制造業貸款3627億元,增速達到25.4%,占對公貸款比重提高到1/3,繼續創歷史新高。其中,工行、招行等部分銀行增速超過了50%。全省普惠小微貸款余額達到3.8萬億元,增長28.3%,累計貸款戶數324萬戶。科技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貸款增速均為25%。全省新增上市公司5家,累計上市企業達到841家,通過證券市場融資240次,融資金額1636億元,培育輔導擬上市企業433家。
在支持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方面,廣東深入實施粵東西北“金融倍增工程”,引導各家金融機構聚焦縣域振興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強化金融要素保障。數據顯示,一季度,全省縣域和涉農貸款余額2.3萬億元,同比增長20.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9.5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