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陪跑人”將為廣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助跑”。8月12日,“廣東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50人會”(下稱“50人會”)啟動會議暨“行業平臺賦能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圓桌會在廣州舉辦。
“50人會”由省內外50名具有實體產業升級情懷、產業數字化底層邏輯、生態協同合作能力的企業家和行業專家共同發起成立,將匯聚“政產學研用”等各方力量,組織各類行業交流活動,打造全省性交流合作平臺。
廣東“制造業當家22條”提出,要構建“工業互聯園區+行業平臺+專精特新企業群+產業數字金融”為核心的新制造生態系統。在多位專家看來,“50人會”是企業界和行業專家推動構建新制造生態系統的重要探索,讓細分行業“懂行人”成為數字化轉型專業“陪跑人”,將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和動力。
專業“陪跑人”助力探索數字化轉型“廣東方案”
“數字化轉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任務,中小企業依靠單打獨斗很難取得成功。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怎么轉’‘找誰轉’仍是推進數字化轉型的痛點堵點。”會上,“50人會”秘書處代表成員、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員石林說。
中小企業規模較小,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做的、與其核心業務相匹配的數字化技術和改造方案較少。同時,一些中小企業在選擇數字化技術時容易盲目跟風,有的直接套用大企業的復雜數字系統,難以實現數字化系統和業務的精準匹配。
在業內專家看來,數字化轉型仍面臨“企業需求碎片化與產品方案規模化”的主要矛盾,其本質是數字化產業供給能力落后于產業數字化需求。
為此,“50人會”將構建“1+2+N”“懂行人”服務架構,讓“懂行人”專注創新,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其中,“1”指1個專業“陪跑人”,“2”指“懂行人”指引和政府指引兩個路徑,“N”則涉及人才、創新、金融、標準等多方面的生態。
以數字化推動各行各業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出題、答題、推廣”的過程。石林解釋,“出題”就是體系化梳理省市、縣域和細分行業數字化轉型中的共性需求和分類場景,“答題”則是找到轉型方法、路徑、技術、標準等聯合創新,并針對性制定政策措施和組織宣貫推廣。
“50人會”的會員企業作為“懂行人”,也在積極探索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廣東方案”。
“數字化就要系統化,通用化就要標準化。”廣東中泰工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姚小春說,面對中小模具制造企業非標定制無法大規模制造、產業分布離散、小微企業占比大等現狀,“我們通過打造模具產業服務平臺、模具行業數字化賦能平臺、產業集群園區平臺3個平臺,合力助推中小企業轉型升級”。
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需要嵌入數字生態。“作為整體方案提供者,我們協同刀具廠商、裝備廠商及核心配件提供商等供應鏈上下游廠商,為精密零部件企業賦能,實現業務鏈接、產能協同、訂單協同、服務協同。”中山邁雷特數控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守金說。
“隨著人力成本和客戶管理費用的提升,我們利用互聯網將各個單機設備串聯起來,將制造端加工特征前移到設計端,推動產品設計、工藝設計、機床執行軟硬件設計控制數據的一體化。”佛山慧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邱建平說。
數字化平臺正加快助推綠色低碳生產產業鏈的高效鏈接。“我們通過建設針對紡織印染行業的數字化產業平臺,推進企業朝著高效、集約、低碳化方向發展。”佛山技研智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偉偉介紹,企業有望借此實現按批次管理能耗、跨工廠協同生產訂單以及一次檢測產業鏈共享,推動紡織印染行業快速反應、柔性生產。
培育孵化細分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50人會”是廣東企業界和行業專家界合力構建新制造生態系統的重要探索。近期,廣東省工信廳在全省各地舉行“制造業當家22條”政策宣講會,“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政策”就是其中重要的內容。
省工信廳工業互聯網處四級調研員張俊介紹,廣東正通過實施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工程,培育強工業特征、富軟件生態的垂直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最終構建“行業平臺+工業互聯園區+‘專精特新’企業+數字金融”的新制造生態系統,解決企業數字化轉型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具體來說,工業互聯園區是指行業平臺參與運營、促進形成專業分工且緊密協作網絡的新型專業園區;行業平臺是指高工業特征、富軟件生態、強協同連接的細分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聚合了大量細分行業的專家、數字化服務商等產業生態,是各行各業新型制造的基礎設施。
在構建新制造生態系統的過程中,廣東正在推行兩條路徑:針對行業集中度較高的產業集群,由行業龍頭制造企業牽頭,發揮龍頭企業引領支撐和中小微企業協作配套的作用;針對行業集中度低的集群,由行業公共服務企業牽頭,聚合生態資源,探索集中共享和協同創新的新模式。
多元主體是這一生態系統的鮮明特征。張俊表示,系統主要包括三類企業,即共性底座型企業、專業技術服務企業和相關制造業企業,同時還鼓勵融資機構、科研團隊、國資國企等角色加入生態鏈。
事實上,實施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工程,其關鍵成果就是培育孵化出各細分行業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這類高工業特征、富軟件生態的平臺型企業或平臺型組織,與工業經濟時代的‘鏈主’企業不一樣,它以數據鏈推動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資源鏈向產業鏈集中配置和深度融合,以第三方、市場化機制、基于數字技術實現新的產業組織形式與產業治理。”張俊說。
如何推動這兩條路徑落地落實?張俊表示,從有效市場來看,要讓細分行業“懂行人”作為行業數字化變革的引路人和牽頭者,發揮其行業深度認知和產業升級情懷,讓其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創新的主體、受益的主體;從有為政府來看,政府要從指導型向服務型轉變,深化“放管服”改革,讓渡給“懂行人”,促進各類要素的自由流動和有效配置。
這些“懂行人”,正是推動廣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專業“陪跑人”。接下來,廣東還將從加強組織保障、創新投入方式、創新園區運營模式、加強復合型人才支撐和強化監督考核等保障措施入手,推動新制造生態系統順利搭建;針對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數字化轉型相對弱勢的局面,廣東也將出臺一些針對性舉措,保證相對成熟的細分行業都能得到數字化轉型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