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第五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在廣東中山召開。跨越山海,兩岸同胞齊聚中山,共謀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為海峽兩岸進一步凝聚民族精神、加強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合作增添動力。連日來,一批批臺商組團考察中山、落地投資,更多人看到了中山“近悅遠來”的營商新環境,為中山經濟注入新活力。
回顧上半年,經歷轉型期的中山積極推動經濟增長重回正軌,全市GDP同比增長5.5%,增速排名珠三角第二。數據顯示,經濟“回血”得益于產業“造血”,以及工業經濟強韌的支撐作用。1—6月,中山工業投資同比增長50.8%,增速排名全省第二,成為經濟增長“主引擎”。
沖刺下半年,“老支柱”強韌,“新動能”也開始發力,處在經濟恢復和產業升級關鍵期的中山迎來機遇。中流擊水當奮楫,中山堅定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營商環境改革、制造業當家等八大重點爭一流、創一流,力爭用十年時間,實現GDP、工業總產值等主要經濟指標翻一番,再造一個“新中山”。
培育“新艦隊”
揚帆駛向萬億新藍海
今年初,風電巨頭明陽集團在中山簽約落地150億元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項目,計劃投資氫能產業園等高端裝備制造項目。一個月內,聚焦新能源,三花集團再次投資30億元,計劃在中山建設新能源汽車熱管理零配件生產基地。
5月24日,中山市人民政府、明陽集團與全球氫能設備領軍企業諾曼艾索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兩家企業計劃在中山建立合資公司,構建氫能“制、儲、運、加、用”全價值鏈。
7月31日,中科富海(中山)低溫裝備制造有限公司收購廣東建成機械設備有限公司,計劃在液氫產業鏈縱深發展。
上半年,中山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725.8億元,同比增長4.3%。其中,新能源產業表現亮眼。1—6月中山風電設備生產加快,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8.7%。從明陽集團到三花集團,從諾曼艾索集團到中科富海,一批產業項目“搶灘”落地。新能源領域,正是中山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道路上的一個伏筆。
騏驥千里,非一日之功。近年來,中山不斷集聚明陽集團、大洋電機、中科富海等一眾新能源領域領軍企業,瞄準萬億新藍海氫能產業,加快補鏈、延鏈、強鏈以及產業配套建設,強勢引領“新艦隊”完成產業整合升級。
沖刺“下半場”,中山將氫能產業作為“彎道超車”的重點產業之一。全力推動行政審批改革,中山讓重大項目“超常規”快速落地。8月11日,定位打造全球最大新能源及微電子材料生產基地的新邁奇大灣區生產總部基地項目短短半年內在中山落地動工,比常規用時壓縮一半以上。
為大項目騰挪空間,中山統籌規劃約2.8萬畝的西部新能源產業園,圍繞新能源及產業裝備研發、生產,重點引入新能源中的制氫、儲氫、運氫、加氫裝備、風能、太陽能等細分領域,打造新能源產業高地。
為制造業“解渴”
騰挪工業用地2.4萬畝
“對我們這些實體企業來說,‘工改’就是一場及時雨。”創業16年的企業主楊志亮于今年7月在中山低效工業園改造園區“外沙科創城”,購下一套屬于自己的廠房。外沙科創城的銷售總監張淑梅說:“許多企業家通過互相介紹來到中山購廠,入駐低效工業園改造后的新廠房。”
今年上半年以來,中山實施低效工業園改造(下稱“工改”),創造的連片產業空間不僅讓中小制造企業有更多機會購廠置業,還吸引了制造業巨頭的目光。4月9日,“廚電龍頭”華帝股份的廚電數字化智能化產業園項目在小欖鎮永寧社區連片“工改”地塊奠基;4月15日,廣東明陽電氣增資擴產項目在中山市翠亨新區(南朗街道)橫門工業區的“工改”地塊正式開工。
截至今年8月底,中山通過“工改”拆除整理超2.4萬畝低效工業用地。這些土地不僅為缺乏發展空間的制造業企業“解渴”,更有效引導企業通過增資擴產,開展以擴大規模、提升效益為主要方向的技術改造。
在上半年的中山工業投資數據中,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25.1%、先進制造業投資增長71%、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73.9%。借助“工改”,221家本土企業實現增資擴產甚至轉型升級,更拉動了投資需求,為全市推進制造業當家帶來強勁動能。
走進下半年,中山更堅定實施制造業當家“一把手”工程。8月以來,中山全面推動工作力量向制造業加強、政策措施向制造業傾斜、資源要素向制造業集聚。
8月4日,中山市人民政府印發《中山市推動中小微工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突出制造業當家,大力實施中小微企業梯度培育發展戰略,鼓勵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助力產業結構升級,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既要“大象起舞”,也要“螞蟻雄兵”。中山出臺新政扶持中小微企業,力爭3年新增1500家規上工業企業。“梯隊培育”之下,中山計劃推動大型企業頂天立地、中型企業承天啟地、小型企業鋪天蓋地,助力筑牢制造業當家根基。
跨越珠江口
企業向中山投出“信心票”
6月11日,歷時5年建設的深中通道實現全線合龍對接,正向2024年建成通車的目標全面沖刺。深中“硬聯通”提速后,6月28日,2023深圳·中山聯合招商大會迅速舉辦。大會上,珠三角首個跨越珠江口的合作區——深中經濟合作區亮相,吸引了百余家世界500強、行業龍頭企業齊聚深圳寶安。
隨著深圳與中山兩座城市交流互動逐步緊密,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聚勢謀遠、協同共贏的發展趨勢越來越顯著,中山也迎來更多發展機遇。
越來越多企業將“信心票”投向中山。截至7月中旬,中山全市招商項目簽約投資總額已達757.9億元,較去年增加84.4%,工業項目投資占比達到78.88%,10億級項目簽約19個。部分鎮街實現了近10年首宗投資超10億元項目的突破。
項目“引進來”并不是完成時,關鍵在于要留得住,發展得好。
對標深圳營商環境,中山一直將優化營商環境列為全市改革的“頭號工程”。下半年開始,中山圍繞提高審批效率,圍繞深中跨城通辦集中發力,打造深中體驗“無差別”的營商環境。
中山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局長趙湘介紹,到2023年底,深中融合互動專區的服務事項將拓展至100項,實現深中兩地服務事項“指尖通辦、無感漫游”,讓跨城“無差別辦事”的營商環境成為中山的“金字招牌”。
9月7日,走進一家落戶中山翠亨新區的產業園區——中山生命科學園,發現這里已招引落戶企業超30家,在談項目超過200個,其中超七成落戶和在談項目來自深圳,呈現出“深圳總部+中山基地”的模式。
隨著深中通道加快建設,一座有形的橋梁即將連通珠江口東西兩岸。接下來,中山將加快“深圳總部+中山基地”“深圳研發+中山轉化”“深圳鏈主+中山配套”的產業協同方式有效落地,為珠江口東西兩岸從“硬聯通”走向“軟連接”乃至“一體化”率先作答。